经济发展了,但道路等基础设施却没有大的改善,不堵就怪了。坦市道路标准相当于国内四车道(部分),还算平整,质量也还可以,只是多年不整修,有些变形了。达市的减速带不是盖的,实实在在的柏油墩子。不减速过的体验可以用“恐怖”来形容,头直接和车顶来个高速接触,从此时时提醒你减速。
应该说坦桑国内的交通框架在独立之初就打下了基础,这么多年格局未有大的变动。各省之间交通还算通畅,基本实现黑色化,当然级别较低,相当于国内的二级路,双向二车道。建设时还是很舍得投入的,用料很足,但质量只能说是一般,跑了那么多年,有破损。但总体不影响行车,基本一通到底,很少出现国内公路三天两头修、改、建的现象。目前坦正在修建沿海高等级公路,已经开工Nangurukuru到Lindi,中建承担了部分标段,双向四车道设计。
其他还有中国水电集团(Sino hydro)承接了北部盖塔(Geita)公路及南部的马萨基(Masasi)等干线公路。这段公路我们曾闹了笑话。自2009年到2011年期间基本没动过工程。我们以为坦国效率太低。后来才知道,那是在做三年自然沉降,期间不能动工的。我们犯了主观主义错误,以国内标准衡量国外,总认为人家也搞大跃进。
在工路项目上,中国公司基本属承包方,拿钱干活,不太具备社会效应和政治影响力。
总之坦桑在大力改扩建其公路系统,预计几年后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改观。
可能大家比较关心坦赞铁路的现状。一个字“惨”。由于管理不善、资金缺乏以及坦赞关系(很重要)问题,亏损严重,运营困难。只承担一些不太重要的客货运任务。
坦桑尼亚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是公路,承担了绝大部分人员和货物的运输。毕竟从建设成本与技术、维护费用及政府控制等因素考虑,公路是最合算的。
航空门槛更高,为西方把持。在Julius国际机场,除了国际航班外,一水的飞国内城市和旅游景区的支线小飞机。Safari是坦国内非常有名的支线航空服务公司,除了部分机场,从飞机、后勤到人员,哪个环节不被西方控制着。我做过几次,飞机小,11座,所以很飘,经常大起大落。有次坐塞斯纳,就是大名鼎鼎当年闯红场那玩意,我发现压根没有天地通话,飞行员按导航到地方就降落。后来知道,地面压根没导航。
坦桑尼亚司机胆大,也不太爱惜车。啥路都敢跑极限。倒不是技术多好,一是坦国内跑的绝大多数是进口的二手车,便宜;二是黑人脾气使然。车龄10年算新车,20年甚至30年也不奇怪。
该国的轿车和轻卡基本被日本车垄断。丰田一家又占据约80%市场。其他的由尼桑、铃木、三菱和本田分享,路虎、福特、大众零星可见。左舵、右舵车都有,都是些国内见不到的型号,有Cresta、Chaser、Sprinter、Spacio、Mark II、Platz以及不知道型号的古董。
坦桑尼亚汽车的排量普遍比较大,1.8升是起点,2.4升刚刚好,4.7升的很多,6.0升也不稀罕。譬如陆巡,V8居多,盘着一根黑色进气管,全车加强筋外加短波天线,看着比国内陆巡霸气多了。经常看到白人美眉戴墨镜开个路虎、陆巡什么的,既有气势又有气质。窃以为,越野车是给女人开的。
黑人驾驶技术一般,但素质蛮高,不插队抢道。从来人让车,过路口先停车再通过。几次在路上,救护车鸣笛,所有行驶车辆立刻下路,让其先行,颇让人感动。
在坦桑,政府、警察、军队的车辆有特权,一旦鸣笛前行,所有车辆必须让道。
重卡则基本是二手Scania的天下。国内一汽和东风正努力打入,已经能零星看到。但是轿车,很遗憾,一辆也没看到。
坦桑尼亚司机上下班很正规,到点下班。加班可以,一小时2000先令一点也不含糊。
总体,坦桑尼亚交通基础设施及车辆状况相当于国内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水平,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这里的机会值得中国公司去思考和运作。
顺便提一句,为什么是日本二手车而不是其他二手车抢占了坦桑市场。
第一、日本是左行国家,和坦桑一致。车辆不需改动,运过来就可以用。而右行国家的车舵在左边,驾驶不方便,又难为非洲国家生产。就算生产,由于新车价格太高也难以打开市场。
第二点更重要。日本年汽车产量很大,年报废量也很大,价格低廉。
第三,日本车质量好。虽然是报废车,各部件似乎都没什么问题,开起来还是很顺手。
基于这两点,日本二手车在非洲的垄断地位就不难理解了。
坦桑尼亚的交通发展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