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称国内天然气价格从4月起将进行大幅度上涨,各地零售价将达3元-3.5元/立方米。媒体称,两会前天然气价格调整的方案已报请国务院批准。此次调整后有15个城市门站价达到或超过3.1元。研究报告称,平均提价将在0.6元-0.8元/立方米,考虑其他因素涨幅可能达1元。(3月25日《人民网》)
一提到市场化,公众就联想到涨价。水电油气等和亿万家庭的生活密切相关,涨价意味着生活成本提高和生活质量下降。以天然气为例,涨价以后,终端消费的价格每方提高了近1元,这意味着每个家庭的开支每方增加了几十到上百元。仅此一项,对公众造成的冲击就是巨大的。
普通人算的是最实在的民生账,按照现有的工资增幅,每月每个家庭的收入也不可能涨几十或百元。市场化或欲市场化的除了水、电、油气,甚至还有火车票,再加上通胀因素的增长。这笔账算下来,民众对于收入与支出的不平衡自然会产生焦虑感。这种焦虑感在社会基层汇聚膨胀,就会演化成不安的民意,对政府决策和市场预期形成倒逼。天然气涨价问题,早就报到国务院而未实施,恐怕就是出于政府对市场预期与民生期冀权衡的原因。
市场经济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这是铁律;可中国社会的复杂程度(如公共政策的瑕疵,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社会治理不到位,权力寻租等等),决定了市场化不能简单化地执行。否则,市场化会异化走形;权力、市场和民生之间,发生难以预料的失衡博弈,结果是权力不得不介入,形成市场不像市场,民众也不满意,市场主体发牢骚的怪现状。成品油价格涨跌如此,铁路票价走向亦如是,每一次水电涨价也难逃这一魔咒。
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目前主要还是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但按照去年10月国家颁布的《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天然气利用政策》,“十二五”期间,天然气价格改革必须进行。广东、广西也已经开始了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尝试。
从目前的市场预期看,天然气价格一旦政府不“主导”,必然是要涨价的。数据表明,作为清洁能源的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的占比只有4.03%,而煤炭这样的非请清洁能源占比高达70.45%,远高于欧洲发达国家比例。这意味着,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未来天然气需求将大幅增加。据权威部门预测,到2015年,国内用气量将达2500亿立方。如此大的用气量,国内无法自给,对外依存度将大大增加。基于供需关系的变化,未来天然气价格上涨也是市场必然。当然,这也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应该付出的代价或成本。
天然气市场化定价势在必行,但市场化机制下的价格涨跌,必须要做到公开透明,让公众笃信涨的合理降的合情。就像成品油定价机制,既和市场联系又和市场脉搏不同步,权力又一直横插一脚,使得成品油价格波动不仅为民意所诟病,也让“两桶油”不满---得了便宜卖乖。天然气定价,要避免这种市场与权力的纠缠,逐步实现市场主导下的价格机制。
不过,要实现天然气价格的市场化,必须厘清天然气定价体系的利益关系,消弭这个体系中不公平不合理的因素。据悉,国内天然气的定价体系由井口价、城市门站价和终端用户价三部分组成。在这三个价格中,前两个价格是基础,亟需通过严谨细致的市场评估,让这两个价格没有猫腻。只有这样,终端用户价才是合理的。
天然气市场化不可怕,公众怕的是以市场名义乱涨价。如果天然气涨价符合市场理性预期,民生期冀也是温和良性的。
值得一提的是,水电油气等毕竟不属于一般的商品,而是攸关民生根本。如何兼顾市场与公益,如何在酝酿涨价的同时和居民收入增加结合起来,是决策者必须权衡的命题。
天然气涨价的市场预期与民生期冀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