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指鹿为马到何时?


  到香港购买奶粉是因为内地奶粉价格太贵了,这是一只鹿。

  到香港购买奶粉是因为内地奶粉质量太差了,这是一匹马。

  当日,赵高在大殿上问百官,这是鹿还是马呀??百官面面相觑,看赵高脸色,赵高说是马,大家均附和。可是当日假使有人不认识鹿,但总认识马吧,瞎说原因何在?害怕权势耳!

  近日,杨锦麟等无数名人炮轰中国奶粉,说大家去香港代购,就是因为你质量还有问题,甚至抛出“中国奶粉企业,我鄙视你”等粗口。但是,有几个名人了解去港购奶粉的奶粉贩子和部分妈妈的无奈。于是,集体式地将价格问题和质量问题混淆是非。鹿马不分原因何在?没有调查耳!

  我也承认,2008年中国奶粉的确有了问题,但是不能因为一时的问题,就彻底将这个行业判了死刑。应该说,政府在这几年也有一些作为,当前中国奶粉可以说的确是全世界最健全的检测机制。当然,我也承认,就是全银河系最健全的机制,也还是可能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从2010年到现在,国内外有关奶粉问题,并不是中国是最严重的。可是,为什么中国消费者追捧国外品牌,而中国乳企被名人和媒体在传媒中屡屡中伤或恶意指责呢?

  最冤枉的事件莫过于凤凰卫视报道圣元奶粉含有“性激素”。虽然最后以马斌道歉了事,但是我们想想,没有激素分泌都公母不分了,还怎么有奶产?这么常识的问题,硬生生地被无数精英和全球媒体追捧热炒。我很同情消费者,因为在中国名人代言永远是最好的传播方式。也就是如此,中国奶粉经过两年疗伤刚刚抬起的头又被打下。现在,中国奶粉再次抬头,相同的是,又有一批人长大了嘴巴,伸出了指头,准备张口大骂和千夫所指。

  我相信,不少名人也都是被利用了。利用他们的爱心和正义感,也利用了他们的浮躁。

  很多人问我,国内奶粉为什么贵?香港奶粉为什么便宜?

  2008年之前,国产奶粉就差一两年可以打败外资。三聚氰胺事件一出,国内品牌声誉急下,原来渠道追捧的情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渠道对国产奶粉的毛利挤压。外资品牌乘机涨价,从2008年到现在,至少已经有5次之多。在国产奶粉领域,君不见经营国产品牌的经销商各个依然赚头不少,而国产奶粉企业却在1.5-3%的平均纯利徘徊。而渠道的挤压,迫使国产企业追逐外资奶粉的价格标杆,利用新品来应对市场压力,这使得国产奶粉走入了不归路。今天,中国成了全球奶粉价格最贵的畸形市场之一,就是这样形成的。

  香港是个相对稳定的市场,和国内不同的是,不少奶粉的渠道利润相对稳定,所以同类产品比国内价格低了50-80%。更重要的是,外资奶粉为了维持区域价格的稳定,采取的是毛利控制的渠道模式,比如终端价格300元的产品,出厂价可能是255元以上,而余下的45元的差价超市等还需要占据,所以经销商的获利基本上是靠返点完成。因为这个经销模式,造成了香港的经销商和国内的经销商一样,不敢轻易超额完成目标,因为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则意味着全年颗粒无收。所以这就使得香港的奶粉被内地抢购后难以有货品补充。最终造成香港消费者购买不到奶粉或担心涨价。这也最终促使了港府出台相关政策。

  不可否认的是,消费者赴港购奶粉者是少数,估计在10%左右,大多数是婴童店老板或网络销售店主赴港集团购买。他们有稳定的顾客群,又有每罐奶粉几十元到上百元的价格诱惑,所以会出现大宗购买,甚至有去一家超市直接将全超市货品购下的例子。

  为什么没有人去分析、去关注这些问题,而是口口声声以卫道士自居而胡乱开炮。更是有人还没有看懂武器就扣了扳机,反正别人都开炮了,自己也凑上去开他一炮,博得隆隆声粉丝呼应不断。烟雾缭绕中,更是混淆了众多看官的判断力。以讹传讹,也就马鹿不分了。

  在浮躁炽热的媒体环境中,开炮者不需要负责,错了就错了,最多给你个道歉了事。你呢,就自认倒霉,将他们打落的牙齿往肚子里咽。

  有时候,有的人在媒体上占据着舆论阵地指鹿为马,真想上去踹他一脚,可是想想,踹了又能如何?中国乳业也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而屡屡中箭,屡屡受伤,屡屡疗伤又屡屡中箭。

  真心希望有不代表任何资本和利益的正能量的媒体人出现,真心希望消费者在看到某些观点的时候,尤其是空穴来风无凭无据的指责和谩骂的时候能够多思考一点。

  这样,乳业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