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的必杀技!


 并购不是件容易的事。自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企业在全球掀起并购潮,资源、汽车和金融领域都不乏国字头企业的身影,但屡屡受挫;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并购行为被国人解读为民族品牌的消亡过程。企业并购,需要更大的智慧。要十分明确你收购的目标既不是资产,也不是市场,而是运作这些资产和市场的团队。所以,你必须有信心在完成收购后仍然能够保有这样的团队,并且让这个团队释放更大的潜能。

 
著名企管培训专家李绘芳老师认为企业并购类型包括兼并(Merger)和收购(Acquisition),是企业投资的重要方式。兼并又称吸收合并,通常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独立企业合并组成一家企业,一般表现为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其他公司的活动。收购是指一家企业用现金或者其他资产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者某项资产的所有权,以便获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行为。
 
并购实质上是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做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通常在一定的财产权利制度和企业制度条件下实施,表现为某一或某一部分权利主体通过出让其拥有的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获得相应的受益,而另一部分权利主体则通过付出一定代价而获取这部分控制权。
 
因此,企业并购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权利主体不断变换的过程。中国企业的并购活动将很快迎来高潮,因此应予以高度关注。著名企管专家李绘芳老师总结了企业并购的主要类型如下:
 
根据并购的不同功能及并购所涉及的产业组织特征,可以将并购划分为横向、纵向和混合并购等3种基本类型。横向并购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企业在国际范围内的横向一体化。近年来,由于全球性行业重组的趋势加快,我国各行业谋求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我国在政策法律层面对横向重组的一定支持,行业横向并购的发展十分迅速,在我国并购活动中所占比重始终在50%左右,对行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纵向并购是发生在同一产业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并购。这些企业之间不是直接的竞争关系,而是供应商和需求商之间的关系。通过纵向并购活动,使得企业在市场整体范围内实现纵向一体化。纵向并购在我国发展尚处起步阶段,基本都在钢铁,石油等能源与基础工业行业。这些行业的原料成本对行业效益影响较大,企业希望通过纵向并购来加强业务链的整体优势。
 
混合并购是发生在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并购,其目的主要在于分散风险,寻求范围经济。在面临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我国一些企业希望通过混合并购的方式,实现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为企业进入其他行业提供有力、便捷、低风险的途径。
 
企业并购的几次浪潮
 
第一次并购浪潮以横向并购为主要特征。19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显著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掀起了以铁路,冶金,石化,机械等为代表的行业大规模并购浪潮,各行业的许多企业通过资本集中组成了规模巨大的垄断公司。
 
在美国并购高峰时期的1899年,公司并购达到1208起,是1896年的46倍,并购资产额达到22.6亿美元。1895年到1904年的并购高潮中,美国有75%的公司因并购而消失。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在此期间的并购活动也大幅增长,有665家中小型企业在1880-1981年间通过兼并组成了74家大型企业,垄断着主要工业部门。在这股并购浪潮中,大企业在各行业的市场份额迅速提高,形成大规模的垄断企业。
 
第二次并购浪潮以纵向并购为主要特征。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第二次并购浪潮使得那些在第一次并购浪潮中形成的大型企业继续开展并购活动,并进一步增强其经济实力,扩展和巩固其对市场的垄断地位。这一时期的并购浪潮中,纵向并购所占比例达到85%,各行业部门将其各个生产环节统一在一个企业联合体内,形成纵向托拉斯行业结构,使得各主要工业国家普遍形成了主要经济部门的市场被一家或几家企业垄断的局面。
 
第三次并购浪潮以混合并购为主要特征。各主要工业国的经济经过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的逐步恢复,在60年代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催生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活动。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一系列高新科技成就得到广泛应用,社会生产力实现迅猛发展,并造就以混合并购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并购浪潮,其规模和速度都超过前两次的并购浪潮。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第四次并购浪潮,以融资并购为主要特征,交易规模空前,数量繁多。据统计,1980-1988年间企业并购总数达到20000起,其中1985年达到顶峰。多元化的相关产品间的“战略驱动”并购取代了“混合并购”,金融界为并购提供了强有力的融资支持,并购企业范围扩展到国外企业,并出现小企业并购大企业的现象。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迎来了全球跨国并购的浪潮。在此背景下,跨国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FDI)的重要方式,逐渐替代跨国创建新企业而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主导方式。统计数据表明,1987年全球跨国并购仅有745亿美元,1990年就达到1510亿美元,2000年全球跨国并购额进一步达到11438亿美元。但从2001年开始,由于受欧美等国经济波动等影响,全球跨国并购浪潮出现了减缓的迹象,但从中长期趋势看,全球跨国并购还将继续得到发展。
 
该理论侧重于对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的分析,认为企业并购可以使企业获得某种形式的协同效应,即1+1>2的效应,从而有利于企业提高经营业绩,降低经营风险,具有潜在的社会效益。根据协同效应来源的不同,效率理论可进一步分为经营协同、管理协同、财务协同、多样化经营、战略重组以及价值低估等假说。
 
最后,李绘芳老师认为经营协同建立在行业内存在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且并购前企业经营活动水平并未实现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的潜在要求等假设基础之上,认为横向并购将有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或实现优势互补,降低生产成本。另外,经营协同也可以产生于纵向并购领域,通过将处于产业链不同阶段的公司联合起来,可以消除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等交易成本。因此,有人也将经营协同称作成本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