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两会之城市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不仅体现在城市现代化的建筑、完善的交通网络、繁荣的市场经济、优质的服务等方面,更要展示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向人们提供优美协调的生态环境。在这方面,河道水域常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城市的河道、水域历来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也蕴藏着城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也常是现代城市体现其独特风貌和优美景观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化进程中,常常忽视保留和开发城市历史水环境和水文化的宝贵遗产,而使其融为现代城市有机整体的一部分。

  功能至上的城市规划观念自100多年前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在城市规划中起主导作用,城市水利日益偏重于狭义的城市供排水和污水处理。在上世纪中叶后,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常忽视保留和开发城市丰富的水文化遗产、忽视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往往注重近期利益,土地不适当的利用,填埋、侵占河道,过多开发低洼水域,将河道改成暗渠,这不仅造成城市防洪排水的隐患,也使城市风貌受到破坏,并为尔后挖掘其潜在价值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上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对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观念进行了反思,重新研究旧城市,研究古代“自然城市”的风味,城市规划观念开始更新,并建立和完善起以“创造优美城市环境”为宗旨的城市规划理论。具体则表现为包容物质形体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在内的城市综合规划的施行。许多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中,对城市范围的河道整治除满足防洪、排涝、供水等目标外,将河道、水域看成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美化城市的重要载体,将河道建成城市特有的风景带和休闲旅游场所,改善生态环境,并形成城市新的经济开发带。

  在我国建筑界,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保护历史名城的文化观是现代中国历史名城建设与保护的理论奠基。20世纪50年代针对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梁思成为他的历史名城保护理想呼吁,并身体力行地策划保护北京的城墙、护城河、四合院的计划。但是,当时百业待兴的城市建设、力图高速的经济发展节奏,使人们来不及冷静地思考历史城市保护的科学和人文价值。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为愈来愈多的人们理解。同时,城市水利史的研究表明:与城市发展同步的城市水利建设,为城市的发育提供了市政的基础设施,水环境的周边地带或因水运交通便利而成为商业区,如中国的苏州、扬州、绍兴,法国巴黎、意大利威尼斯、英国曼彻斯特和日本大阪等都是多因运河而商业繁盛,文化发达;或因环境优美而成为园林区,如北京颐和园,中南海多是依湖泊而形成的皇家园囿区。历史形成的水域和河湖水系往往是城市的骨架,或者是城市建筑和环境的精华区域。旧有街区、住宅建筑不可能在城市发展中保留不动,但是,只要有水域和河流的存在就会将城市基本的格局保留下来,历史城市的现代化只要对水环境的保护和开发予以重视,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的发扬,就会使这些城市有良好的人文空间、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城市有历史文化的魅力,就会获得长久的经济利益回报。当然,如果历史城市的保护不考虑经济利益,保护就难实现;同样,历史城市的文化遗产不是现代化发展包袱,有效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是城市经济成长的动力,是城市环境质量提升的资本,是历史名城规划和建设所应看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