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宋柯:中国唱片业的衰落原因》,感慨万千。宋柯的所有叹息和无奈如今都在出版业重复,而且,出版业所面临的环境跟当年的唱片业 如出一辙:同行之间毫无凝聚力、无序竞争自残互残、移动大鳄强势杀入、分成比例五花八门、优秀人才加速流失……长此以往,出版业必将重蹈唱片业覆辙。
记得一位媒体同行前辈给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十年前,他所在的期刊社收到一篇投稿,主题是“数字出版浅议”,文章论证如何把出版社的各种资源记账成“数 字”以方便管理,是为“数字出版”。从电子出版,到网络出版,再到如今的数字出版,其实,传统出版商自己一直都不知道啥是“XX出版”,很多出版社连自己有多少家底都还没搞清楚,还在“数”家里有多少“字”,就莫名其妙地“被数字出版”了。
图书业跟音像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出版社还有纸质教材图书的出版垄断,这也是绝大多数出版社生存的根基。不过,也正是有着这个铁饭碗,多数出版社本身并没有太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那么,出版社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数字出版这条路上来的呢?
首先要感谢技术,十年来正是技术商和互联网巨头连拉带拽地把出版社推到了数字化的世界里,这其中首当其中的是数字出版的鼻祖——方正排版,以及电子书四大天王——方正、中文在线、书生、超星,阅读器四大先锋——津科、方正、易博士、汉王,还有那些以二维码、DRM、CMS以及你听没听过的术语跻身到数字出版领域的若干先驱和先烈们。正是他们苦口婆心、语重心长、谆谆教诲让出版社踏上了数字出版的不归路。
出 版社发展数字出版的原因,还要归结于出版上市。在上市之前,大家更多是嘴上说说,真正有动作的寥寥,而且做的产品基本不能看,更搞笑的是,这些不能看的东 西还屡获“五个一”、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国家级大奖,这真他妈的是中国出版史上的一段佳话。从出版集团上市开始,出版社开始为数字出版大动脑子,美其名曰 “早做准备,占领未来”,其实是忽悠股民的招术。没办法,当人人都知道出版业是靠教材的垄断利润赚钱时,出版股只有靠“跨地域兼并重组”和“数字化转型” 这两招吸引股民眼球,不信你瞅瞅时代出版、中南传媒、凤凰传媒和长江出版的招股书。自己明知是“虚招”,但你还非得实干,这是最要命的,连要做什么都不知 道,就必须得投钱成立个公司,成立了公司,过几年还必须得有利润,不然数字出版项目不就是重庆啤酒的“乙肝疫苗”吗?你说坑爹不坑爹?
在各大集团纷纷对数字出版大投入之际,资本界也开始注意到还有“数字出版”这么个热得烫手的概念,于是乎,盛大成立文学,百度成立文库,淘宝成立桃花,移动 成立基地……互联网巨头和运营商都瞄上了这块山芋。特别是移动的基地,不仅发达了成立不久的盛大文学,救活了苦逼多年的中文在线,也吸引着大批和宋柯一样 的音乐人、SP人涌入,一时间,“数字阅读”成了VC、PE界 时髦的词儿,徐小平和雷军都跟着投了公司。你们热闹,却坑了出版社,来出版社谈版权的人应接不暇,版权授权部的电话每天都被打爆,作品版权价码水涨船高, 网络写手一年三度跳巢……与方正、中文等老版权业务员不同的是,这些新入此领域的版权专员有着共同的特点——开口闭口就是“平台”,睁眼闭眼就是“买 断”。再后来,打着“联盟”、“协会”甚至“XX部”、“XX委”旗号的各种组织,携“共建”“合作”之名,坑蒙拐骗出版社的资源。
在百般诱惑之下,有的出版社爽朗,“操,卖!”有的出版社羞涩,“亲,先给你10本试试。”有的出版社坐怀不乱,“滚,玩球去!”但只要有卖的,我们就看到了内容版权摩尔式的增长——A出版社授权给B公司,B公司授权给C,C再授权给D,D接入基地,于是基地就有了XX万的品种数。后来基地也觉得不对劲,查查数据库吧,“哇塞,同一本书被上传了10次哎。”再后来,你们知道的,基地牛逼了,你们版权得这样这样,要这些手续那些合同。
按照宋柯的“40%”理论——如果内容商,包括电影、电视,从商业体系中得到的收益比例,达不到40%的 话,这个行业一定是不健康的——那我们的数字出版产业从来就没健康过。各个渠道的授权方式不同,定价方式不同,分成比例不同,结算方式不同,而各个渠道又 互通互串,授权给了门户,门户想拿着资源到基地运营;授权给了基地,基地又想发展互联网上的业务,加剧了整个市场的混乱。还有一点,即便让出版社自己给内 容定价,多数出版社只会拍脑瓜,参考一下纸书价格,有几个出版社能自己准确测算出一本“电子书”的成本?成本定价不可行,再加上市场上“硬件绑定”、“一 次性买断”、“补贴销售”、“包月捆绑”等五花八门的定价和分成方式,更是让出版社摸不着头脑,没办法,就把定价权让渡给了渠道。
曹国伟说过,谁离用户更近,谁就应该分得更多的利润。我们的出版业没有投送平台,没有数字化渠道,更谈不上接触用户的能力,这时,必须依靠强势平台,这就进 入了宋柯说的循环,移动给你点小恩小惠,我们觉得行业的春天在这里,当当以纸书合作伙伴相诱惑,我们觉得这个必须要支持。很多人问,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建平 台?现实情况是,包括中国出版集团在内的很多出版社都在自建平台,这不可取吗? 那我要问,你有垄断资源吗?你有海量资源吗?你有用户非读不可的资源吗?没有,那你建个毛球啊。对了,新闻出版总署帮大家从财政部申请了大批国家基金,不 要白不要哦亲,但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方式进行扶持,只会造成新一轮的不公平竞争加剧市场的混乱,也改变不了未来建一堆废物平台的结局。
最可怕的,出版业已不再是受人尊敬的高收入高地位的行业,新生人才不愿来,培养起来的人才加速流失,行业的未来在哪里?
结论:出版业凭着教材那点家底还能折腾几年,长远来看必蹈唱片业的覆辙。
出版业必蹈唱片业覆辙
评论
编辑推荐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