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国家发改委2007年规定“景区票价调整频次不得低于3年”后,今年恰逢3年一调整的第二个“解禁期”,而上周三,凤凰古城正式对游客采取一票制形式,结束免费游时代,同时,近日峨眉山、瘦西湖等全国知名景区也接连上调门票价格,这让不少游客直呼“五一出游玩不起了”。
景区遭逢3年一调的第二个“解禁期”,似乎是涨价有理。但不能不说,这“理”让人觉得很勉强,因为景区集体涨价不过趁机而为,看似遵守国家规定,实际上掩盖不住迫不及待的功利冲动。
市场价格有涨有跌,并不稀奇。包括景区在内,如果管理成本和物价水平水涨船高,按照市场节奏提高景区价格并无不妥。但景区价格和一般消费品还有不同,景区的核心依托包括自然景物和人文遗迹,其价值不一定非要通过货币的量化方式体现出来,景区价值和市场有着直接联系的是管理成本(包括投资的配套设施)。
搞清景区的价值构成已经表现在市场的价格关系,即可知道景区价格合理上涨的因素只有两种,一是因为管理成本上涨而上涨,二是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而这,也是发改委规定“景区票价调整频次不得低于3年”的主因。毕竟,这两种涨价因素,需要一定的期限表现出来。
回溯过去3年,既有高通胀时期,也有物价水平回落之时。当景区遭遇票价调整的“解禁期”,调价比例应该和现有的宏观经济水平和民生收入基本一致。而景区的扎堆涨价,有些也忒离谱了,以四川峨眉山为例,其旺季门票价格从150元调整为185元,涨幅为35元;淡季从90元调整为110元,涨幅为20元。其他景区的旺季、淡季涨价水平也大都维持在20-40元不等。这种涨价幅度,不妨和近三年的居民收入增幅进行比对,这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从中,人们自然能够解读出相当多的信息,这种信息其实已经转化为民意的不满。否则,公众也不会慨叹,“五一出游玩不起了”。
除了景区门票的直接加价,还有混搭调价的一票制“新政”。湘西凤凰古城,以一票制结束了游客可免费游古城的历史,虽然当地职能部门一再证明这种调价“新政”的合理性,但人们根本不买账,形成了一边倒的舆论批评场。除了凤凰古城,济南也将趵突泉、大明湖等景区“打包”整合成“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实行一票制,而且票价还多了2元钱。
无论是景区的直接涨价还是一票制的变相涨价,都增加了游客的游玩成本,引发公众不满。必须指出,作为市场的甲方乙方,景区的涨价与游客的不满,本来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正常的利益博弈。但正如前述,由于景区票价涨幅和居民收入增幅的不均衡,以及景区涨价和变相涨价表现出来的集体功利冲动,是与非的界限就清晰了,对与错的天平也明了了。显然,太过功利的景区涨价是不合时宜的。
景区集体涨价也彰显出一种短视逻辑。涨价前的景区票价,公众也觉得偏高,由于公众已经习惯,也就默认了,所以景区已经获益良多。景区在高价之上再行加价,就是价格畸形了,景区价格高企超越了公众忍受的程度,或呈现出有价无市的窘况。所以,功利冲动和短视逻辑的后果很可怕,凤凰古城引发的舆论风波,已经带来了变相涨价的负效应。其他景区,应该引以为鉴。
要指出的是,各地景区,不单单是商业利润的凝聚地,还蕴含着超越功利的人文价值。景区,是商业化和公共性的合体,若景区紧盯商业利润而忽略了公共性,景区的人文属性也就被铜臭污染了。
景区集体涨价的功利冲动与短视逻辑
评论
编辑推荐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