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江秋波无所措
——词牌《朝中措》欣赏
陈敏昭
《朝中措》又名《秋波媚》、《照江梅》、《芙蓉曲》等,四十八字,十句,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第三、四句为四字对句:
“⊙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仄平平(韵)。”
宋代赵彦端(1121-1175)作有《朝中措》数首,这里辑录三首,其一:“山矾风味更梨花。清白竞春华。试问西园清夜,何如山崦人家。 楚东千嶂,吴江一棹,云路非赊。惟有相思两地,可怜淡月朝霞。”
其二《朝中措·乘风亭初成》:“长松擎月与天通。霜叶乱惊鸿。露炯乍疑杯滟,云生似觉衣重。 江南胜处,青环楚嶂,红半溪枫。倦客会应归去,一亭长枕寒空。”
其三:“几枝筇竹半烟云。钟鼓醉中闻。千点好山余思,一湾流水能分。 多情皓月,轮栖夜午,光动风文。看取清闲宾主,犹胜富贵封君。”
欧阳修《朝中措·平山堂》是作者在平山堂送别友人刘敝时所作。平山堂是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五年后重上平山堂,追忆起过去的豪达生活:亲手种植杨柳、挥笔著书赋文愈万字,饮宴堂上,千杯不醉。这首词写出了作者意在山水之间的情感。词风豪放,在欧词中极为少见:“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南宋人张炎(1248-1320)出身权贵,前半生生活优渥,宋亡后家道衰落,贫难自给,落拓终生。他的《朝中措》当作于宋亡之前,清新自然,也值得一读:“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前片用丝丝杨柳和开得象白雪一般的梨花来表现仲春的景色,隐寓感慨,叹春天只剩下一半,由此而勾起回忆。后片写当年秦楼之欢虽已过去,却放不下来。写得明快,干净利落,景中寓情。
宋人无名氏的《朝中措·牡丹》是写洛阳牡丹的:“洛阳常见画图中。春去只心融。国色辉开寒日,天香熏破霜风。 平生看了,姚黄魏紫,一捻深红。莫是神仙韩令,裁成顷刻花丛。”
南宋朱敦儒(1081-1159)是洛阳人,历尽沧桑,饱经风霜,小朝廷的软弱和无能,使他对重回故园洛阳和收复失地都已彻底绝望,只能在静谧的大自然中去寻找寄托,所以在他的晚年词中就充满了一种乐天知命、逍遥自在、超然世外、旷达悠闲的生活情趣,他的《朝中措》正是这种写照:“先生筇杖是生涯,挑月更担花。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 飘然携去,旗亭问酒,萧寺寻茶。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到谁家?”
陆游作有三首咏梅的《朝中措》,尤其是《朝中措·梅》是通篇不见“梅”字的咏梅词,处处抓住梅花的特点着意描写。他运用拟人化手法,借梅花以自喻,将梅花与人熔为一体,把自己的身世之感,含蕴其中,寄托遥深,寓意深婉含蓄,余味悠长:“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 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
最后需要讲明的是,有人将词牌《眼儿媚》与《秋波媚》混为一谈。其实,《眼儿媚》虽然也是48字,但是双调,前片三平韵,后二平韵:
平仄平平仄平平(韵),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如北宋王雱(pang,王安石之子,也就是讲“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者,1044-1076)的《眼儿媚·柳》:“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2013年5月13日星期一,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