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代祥
最近诸多报道显示,广东、广西、福建、北京等不少地方试点的公务员聘任制,将逐步大面积铺开。这种打破“铁饭碗”的改革举措,将极大地激发各地公务员队伍的活力,褪去长期以来套在公务员职业上的炫目“光环”。
长期以来,公务员职业被视为“香饽饽”,笼罩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光环”,甚至生发“旱涝保收”、“灰色收入”、“惊人福利”、“高额退休金”等流言,以致于一些人谈到公务员时常常会言不由衷心生艳羡,一些地方甚至将当上公务员视为光宗耀祖而传为美谈。
对公务员的过分推崇,事实上并不符合很多地方公务员的实际,让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职业趋之若鹜。且不说一些已经拿上高薪的人竟辞职去考公务员这样的特殊个案是否理性,报名人数节节攀升已是不争的事实。以深圳为例,其公务员报考人数与录取名额比,2008年时为52:1,2013年时更是接近83:1。国家公务员报考中这一数据在2008年时为46:1,近年已达近一百比一,竞争程度愈益激烈。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众挤公务员“独木桥”的现象,绝对不能算是正常。面对这种“非理性”,有关部门对国家和各地公务员相关制度不断改革。报名条件增加基层经验,考试时提高考题难度是一方面,而对公务员群体加强考核,以及酝酿推行聘任制,无疑正是这种宏大设计中的具体落笔。
社会对公务员的热烈追捧,一定程度上或缘于人们对这一职业的认识不够全面,很多基层公务员的经历表明,公务员职业并非一些人想像的那样“一杯茶 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但公务员“炙手可热”的现实,仍表明这一职业的社会透明度还远远不够。聘任制从试点到铺开,将极大地激发公务员队伍活力,打破“铁饭碗”,从长远看有助于扭转人们对这一职业的片面认知。
作为一种科学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聘任制有利于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也有利于一个单位新鲜血液的及时补充。对公务员来讲,实行聘任制能疏通进出通道,释放人才潜能。但必须看到,这种效果难以简单通过聘任制本身得到实现,它还需要科学的岗位设置、完善的绩效评估等更多精细化的制度设计来作为支撑。
人们相信,随着各地积极落实政府职能转变,规范行政权力,推进信息公开,促进作风转变,科学定岗避免人浮于事,全社会对公务员的认识必会更加切合实际,从而剥去公务员身上的虚幻光环,还公务员更多真实,收获群众更多的亲近和理解,也让更多的人能理性规划职业人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