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不应盲目转移到中西部


  南都讯 记者陈竹沁 黄怡 上周六,浙江财经大学教授谢作诗做客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建议将土地产权清晰界定给个人,增加民众收入,拉动国内消费。(http://epaper.oeeee.com/A/html/2013-04/16/content_1841319.htm)

      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增长模式到头了

      为什么中国拥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庞大的产业集群和细致的专业化分工网络?谢作诗认为,这与中国土地国家所有有关。他指出,在技术处在模仿和赶超阶段时,土地等重要生产要素国家所有,政府能够动员资源投向指定领域,决定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它也有副作用,包括资源过度利用、产能过剩,及民众资产收入缺失导致的消费压抑。

      该模式成功的前提在于,国外超前消费能够吸收国内的巨大产能,同时国内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与国外的技术、管理等知识相结合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弥补政府介入具体经济活动必然产生的扭曲和效率损失。

      谢作诗说,如今IT革命效应已尽,中国剩余劳动力基本用完,再无抑制世界制造业产品价格上涨的力量,意味着西方国家不能再搞超发货币、赤字财政,“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到头了”,中国必须提高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比重。

      “土地等重要生产要素国家所有,过去是福不是祸,未来是祸不是福。”谢作诗建议,将土地产权清晰界定给个人,增加民众收入,拉动国内消费。

      制度障碍导致了中国制造的困难

      谢作诗认为,中国制造的成功不是人口红利和劳动力成本的成功,它们只是潜在的竞争优势,将其转变成现实竞争优势的是中国特定的产业组织结构,即丰富而庞大的产业集群、细致而专业的分工网络。

      “不是劳动成本的上升本身,而是制约劳动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导致了中国制造的困难。”谢作诗认为,中国没有人为的高工资、高福利,劳动成本上升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户籍制度导致的看病难、上学难,还有高房价,制约了劳动力从中西部地区向沿海地区流动。他认为,沿海地区面对全球生产有天然优势,企业不应盲目转移到中西部地区,降低沿海地区的生产、生活成本才是正确的道路。

      制造业永远是朝阳产业

      谢作诗强调,制造业不是夕阳产业,它有关人吃穿住行用的基本需求,永远都是朝阳产业。“世界上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他认为,升级比转型更重要,升级成本小、风险小,其根本是创新,“过去生产衣服,现在还生产衣服,但是技术、品质更好,附加值更高,一件衬衣卖几千块钱,升级的路是走不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