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对华制裁与中国对欧开放之间的纠结(5月30日)


2013年5月,中国新任总理李克强出访印度、巴基斯坦和德国瑞士等欧洲国家,签署相关的贸易协议,建立友好关系,释放出友善的信号。与此同时,欧盟却在努力针对中国光伏企业掀起“双反”调查,为针对来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实行惩罚性关税铺路。两相对比之下,难免让人内心纠结。

欧盟委员会分别于2012年9月和11月启动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涉及中国企业对欧盟出口金额高达210亿欧元,被业内人士称为欧盟历史上涉案金额最大的“双反”案件。按照欧盟相关规定,欧盟委员会将在今年6月初对反倾销案作出正式初裁,12月作出终裁。

据欧洲多家当地媒体报道,欧盟委员会近日已初步决定对出口至欧盟的中国光伏产品征收37%至68%不等的反倾销税。

代表欧洲450多家光伏产品消费类企业的行业协会——欧洲平价太阳能联盟(AFASE)5月8日再次发表声明,强烈反对欧盟委员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称此举将“摧毁”整个欧盟的光伏市场。AFASE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一消息“极为令人不安”,15%的反倾销税就足以“摧毁”欧盟85%的光伏需求市场。

如果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20%的惩罚性关税,将导致欧盟在惩罚措施实施3年内失去17.55万个就业机会,3年内损失184亿欧元的“附加值”;如果惩罚性关税达到60%,欧盟国家3年内将失去24.2万个就业岗位,以及272亿欧元的“附加值”。

2008年初,全球多晶硅价格曾一度飙升至450美元/公斤,当时欧洲一些光伏产品厂商担忧未来多晶硅价格进一步上涨,便在高点签订了长期合同。随后,多晶硅价格一路下跌,到2009年以后基本跌到50美元/公斤至100美元/公斤的水平,导致签订长期合同的企业面临高昂的原材料成本,而那些从现货市场采购的企业反而享受到了成本优势。

作为欧盟光伏产业联盟中最大的发起方,德国光伏企业Solar World本身就是吃补贴的大户。在原料成本高企之下,这家公司严重依赖德国政府补贴。该公司在德国的一家工厂每年接受德国政府7000万欧元补贴,产能却只有约300兆瓦,且多年无法提高。在其去年年报中,甚至未列出研发投入金额,这些都无法与中国同行的先进水平相比。

中欧之间的关系一直让人很纠结。

从历史追述,是欧洲人用船坚炮利打开中国的大门,让中国开放口岸与市场,向中国输送鸦片,掠夺中国的银子,并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中国的。不管是从身体上的伤害,还是在思想上的奴役,或者是从教育体制上以及宗教信仰上。

德国人的精密,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法国人的浪漫奢华,西班牙人的狂野奔放,欧洲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标签,那些标签为世人所知,为中国人所羡慕,并为其买单。

一直感觉欧洲人对中国不是很友好,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之中更多的是来自欧洲列强的力量。即使是两次世界大战,那之后的巴黎和会与开罗宣言,以及那之后的世界格局,都显示中国与欧洲之间都没有那么友好。

印象之中,每次都是欧洲遇到危机,元首与政客就带着一些商人来中国示好,然后就带走大量的订单。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之中,欧洲也曾经把自己的品牌、团队、设备、商品、资本甚至文化输送到中国,但那都有简单的目的与索求,那就是占领市场,获得利益最大化。

中国对欧洲示好,欧洲却对中国制裁,虽然都是在市场与经济领域,却是让人感觉颇为纠结。一个巴掌拍不响,用自己的热脸去贴人家的冷屁股,总是难以求得预期收益。

或许我们不该责怪中国领导人的慷国家之慨,对本国市场进行保护的自毁长城的态度,也不能怪罪别的国家政客的贪婪,这原本就是通行的逻辑。

我们不能遗憾地认为,那些国家的政客被本国民众绑架,并反过来把压力通过中国领导人传递到中国人身上是一种委屈因为。因为也只有对本土市场和民众的利益进行坚定而有效的保护,才是原本就是政客们应尽职责。

资本主义国家基本都是以资本为核心,以财务利益为主要诉求,而政客必须正视来自民众以及本土企业的需求。而中国也仅仅是以蓬勃的市场来得到美好的外交形象与国际社会对现有政权的拥护,是以经济换取政治外交的行为。认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的纠结或许可以稍微淡漠一些。

关于《资本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这个主题,贾春宝早在2010年9月30日的文章中已经有了深入的论述,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