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双汇国际宣布收购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猪生产商及猪肉供应商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 Foods)的全部股份,收购金额约为7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7亿元)。
这一战略构思的基石是:购买了一家公司。辅助条件是:中国大市场、美国大市场及先进食品生产标准和品牌美誉度。
双汇收购合并春都之后,双汇就成为了国内第一品牌,从其产品线来看,属于定位理论指导下的品牌管理。肉制品、包装高档的肉制品和肉辣酱系列。雨润食品和中粮的旗下肉制品品牌是双汇的主要竞争对手,雨润可以说是在双汇并购春都之后,填补了二元法则的品牌市场空白。
双汇在此之前刚刚经历了一次危机,由于其强大的市场基础和竞争对手的弱小,没有爆发更大的效应,通过“双汇大肉块”和“集体亮相承诺”的广告宣传,基本上度过了此次危机。作为食品业、特别是肉制品类,受中国食品业管理水平及现阶段企业发展水平的限制,其发生食品安全危机的风险极高。
双汇品牌给予消费者的认知是:火腿肠;品牌外延是:猪肉,简称为肉。换言之,就是“肉”成就了双汇品牌。产品线的延伸:肉辣酱系列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暂时不知道这类产品在双汇的销售额中占多大比例,从火腿肠延伸到肉辣酱是正确的战略选择。其要点是有:1、火腿肠本身就是肉类的;2、肉辣酱品牌成长的基础也是肉,而不是辣或者说不应该是辣;3、肉辣酱可以提升品牌的高度,也就是价格可以更高,利润更大,使得双汇品牌升高、给品牌加分。
从整体上来看,品牌发展进入了大而平时期,如果说不进则退,这种担心可能也是收购的激素之一。这次收购之所以给她定性为“收购了一家公司”,而不是合并、战略等之类的演绎,主要是因为美国的这家公司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现实消费情况。当然了,一个老板的两家公司,进行内部的贸易和成本节俭是肯定会有的;利用两家公司的市场渠道进行相关产品交叉销售也是会有的。
如果说是品牌嫁接或者提升,这个也是言过其实。现在的国内消费者并不一定买美国品牌的账,这一点是国内企业收购欧美品牌企业的大忌,而且还不包括能不能经营好欧美品牌。国内企业目前有收购欧美企业的集体冲动,其实国内企业要真正扬威世界,关键还是要依赖自己的管理创新能力,像海尔。
这次并购行为,也离不开资本再流动,而不仅仅是品牌的考量。先说品牌,双汇显然已经成为国内老大,再发展也是老大,这种思维加定位思想,促使并购扩展成行;资本的力量不可小觑,即使有品牌的考量,资本的冷血仍然会让品牌退居次席。资本可以把品牌养大,同样也可以把品牌做死。
国内市场已经跌过趔趄的双汇,知道品牌的脆弱,钱已经不是问题,如果再发展只能是向投资集团大发展,品牌方面已经进入了“知名品牌陷阱”。广东有怡宝水大行其道,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走出去,这是很多品牌面临的难题。出去,需要很多钱和水土不服的危险;不出去,没了发展,最后还是要走出去。
客观地讲:双汇的成功是具备复杂的历史背景的,国内很多企业都是这样的,主要是因为国内这几十年变化太快了,不像欧美一些国家有相对比较稳定的经商环境。也就是说,双汇要经营好收购的美国品牌,主要是还是中国人的智慧,也就是老板的智慧。除了最近十年八年,双汇的品牌经验有点意思之外,主要还是依赖于规模效应成功的。
国内大部分企业对品牌的理解,仍然处在低级水平,不要说欧美相比了,和香港相比还是有实质性的差别。对于国内目前的收购欲望,大多是建立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指导意义下,这显然是过高的估计了国内的市场和国内企业的出海能力,更忽视了中国管理的优劣势在国际舞台的展示能力。
一个品牌就是一头猪,养肥了可以自己吃的欢,更可以卖个好价钱。如果不卖,继续养下去,只能是养母猪,生猪仔。不知道我的判读是不是正确的,国内一些一线品牌之所以被收购,包括汇源要出卖给可口可乐,雀巢收购徐福记和银鹭,也包括今天双汇要收购美国的Smithfield,都面临一个品牌的“生育”问题。根据经验知道这个阵痛是致命的,风险极大,不如手握钞票,潇洒养老或者低调搞点其他的。
张明敏和“我的中国心”一起成为一个品牌,他自己说,“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我唱的几首歌,其实我很喜欢,我觉得比我的中国心还要好,但是,就是不如“我的中国心”影响大”,张明敏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感觉一个品牌成功了,有其成功的时代背景,时代已经过去了,你也过去了,品牌也过去了(固定在那里),这个观点可能与现在很多企业习惯于“倚老卖老”的成功不同。这个逻辑就是定位理论倡导的多品牌思路。
双汇现在的产品线,延伸出肉辣酱应该是风险最小的一条路,但是,双汇显然不想让双汇代表火腿肠的认知有所动摇。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我在老家服务的公司,是一家80年历史的老企业、老品牌,由于其历史性的成功导致品牌长期留恋在历史的记忆里,最后破产,一元钱卖个了私人。既然是时代的符号,如果时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火腿肠也许不会永远存在着,尤其是现在的冷链系统越发成熟,就像罐头产业一样,想当初的罐头产业是大产业,现在已经是可有可无了。虽然,火腿肠不可能迅速的没落,但是,时代的变化和后又追兵的事实,不容得品牌的老化。一旦老化,将无药可救,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把猪养大容易,剩菜剩饭只要是有,给猪吃就可以了,要养肥壮或者精壮,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这考验着……。就双汇的现状,要不做投资公司,要不做多元化或多品牌战略,单一品牌主导下的多子品牌也是一条路。关键在于人们对一个成功品牌的固定思维如何打破?云南白药这几年的扩张,基于云南白药的基本认知——“药”,而双汇的基本认知就是“肉”,这样可以破除多元化的死亡魔咒。
这次并购被国内媒体炒作的很有“政治”味道,这很危险。对于一家国内企业要成为跨国公司和未来的全球化企业,多元化是必经之路,破除多元化陷阱的办法是以原品牌的认知为基础拓展到更多的领域。
【版权所有、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