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境外大开发是中国发展的未来


西域境外大开发是中国发展的未来

尽管人类进入了近现代,还迎来了空前的全球化与所谓的创新时代,但生存空间的拓展与廉价劳力增长的模式,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学的宗旨。虽然西方曾标榜技术革命与创新经济的时代苗头,但金融危机以后所揭示的现实社会真相表明,人类现代经济这一条老狗已难以学会任何新的花样。

应当本着客观精神与现实主义的科学态度,承认中国经济现实已面对一场深刻的危机。这场危机所面临的众多重大障害的围堵,一点都不比中国在东亚海上所已然面临的军事围堵来得轻松。

中国的现实危机的真正方向,主要来自于其经济增长的困境,这一处境的危厄程度,要求中国转而谋划全新的发展方向。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发展,已经转化为一场深远的投资不振,增长乏力,消费低迷,就业沉沦,价格紊乱,全球经济联系网被震荡所撕裂得危机四伏,全球化首次体现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相互杯葛与互相拆台的囚徒困境。

举目四望,全球经济几乎全是一片苍凉。继全球经济大势不好之后,对中国经济状况的坏消息是其邻国关系走向难以缓解的紧张。中日东海紧张局势已充分转移至两国各个经济领域,加上日本安倍政权的敌视态度与鲁莽的经济举措,中日贸易形势更加雪上加霜。虽然菲越印与华贸易无关宏旨且并未恶化,但紧张局势显然已对中国的出口增长形势以及国际形象带来不利影响。中国南方贸易或海运贸易的萎靡不振,在欧盟双反调查恶习已成惯性的情况下,以及在拉丁美洲及澳洲向华出口的持续增长预期的推动下,必将终结中国长期贸易顺差的时代。并且,这还将逐步走进贸易逆差的长期下降通道,这还势将改变中国外汇增长趋势,减缓中国对外投资冲动与能力的增长。

接着就是中国国内经济。现在看到的景象用一句话就能概括:这是一幅投资增长空间已近枯竭的景象,而消费的老牛车仍在遥远的远方蹒跚而行。现在是伸手就能摸到中国可行的投资能力上限、消费空间以及吸引外资的共同天花板。投资上限的出现不仅来源于巨额地方债务的危厄水平,它还来源于地产财政转型困难与中央财政因整体经济形势严峻而不得不谨慎从事所共同构成的格局。当然,中国金融的超额放贷实况以及不良贷款比重,也随着经济全面停滞与房地产风险而陡增,“资金荒”正在加速酝酿着中国金融从内向外辐射的巨大风险;在华外资面临国内、外需求萎缩,进而销售形势不佳以及成本日高而必然出现标准的,增长的滞胀现象;热钱逐步撤离逐渐冷却的领域,也将为中国经济的资产市场带来有害的价格动荡;内需形势暗淡,收入分配改革似已呈死结,贫富差距愈发扩大与民众人均收入不增反降。如此,内需增长的期望在现实生活中几乎就是痴人说梦,由此,中国国内经济大势必将不被看好。

中国经济恰逢国际金融危机的长期持续,而逐渐走入低迷。不论这一状态的最终形成是由于何种原因所主导,但中国经济在低迷通道中的紧绷态势已是无可争辩。中国经济的投资不振,已充分表现在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金融贷款、五花八门的融资渠道、国企投资、民间投资、外资及国际热钱等八个方面的分别受挫或受限上。而中国经济中,一直提振乏力的内需消费低迷,也一直毫无起色。加上东海与南海的紧张至少影响了中日经济合作与贸易运行,日圆贬值与美欧贸易的对华打压也重未停歇,因此,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下降趋势的扭转态势的比较之中,甚至于连诱发金融危机的美国的转变状况与趋势都不如。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中美金融工具产品,如股市与期市的价格运行区间看上去更像是中国发生了金融危机,而不是美国。事实上,中国经济的现状困难只是由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态势所强化,但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国际金融危机所导致的。中国经济的问题出自长期持续的高速发展,并没有得到消费及民间投资的支持,从而使得中国经济在遭遇到原有的投资乏力的冲击时,所必然出现的整体经济走入低迷。

中国经济要重新获得投资冲动就必须在产业调结构、增强民生经济及增加收入、拉动内需这三大任务完成之前,先行找到一个适合于现状投资偏好的,并且其收益前景还被看好的,崭新的投资领域。而这一领域还能在中国境内被发现吗?结果将肯定是很难。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剩余空间已经收窄,除了边远高难度地区之外,其余的几乎全是小修小补。公路、航空、高铁、油气、供水、环保生态、市政皆已基本到位,再投也只能是效果并不明显的锦上添花。虽然民生服务、绿色经济以及社会保障领域还有很大的投资空间,但向这些领域的投资转型与市场化机制的形成必将旷日持久。中国经济步入转型轨道绝非一朝一夕,在此之前找到一个适应投资现状结构、偏好及状态的大规模投资领域,并能将其投资奠定于一个前景光明的经济基础之上,无疑是中国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福音!而这个福音正像魏晋南北朝时,由西域传来的托钵僧所敲打的袅袅诵经声息,它将为中原社会再一次走出文明发展的僵局而打开缠绕的死结。

它就是自中亚至南亚的交通枢纽网建设,它还将附加上相应的油气及战略物资的提炼、相关行业的配套以及物流运转。中国不有意识的向西亚及南亚拓展生存空间,还将面对更加凶险的东海风险,中日、中美的利益碰撞还将诱发这一地区中小国林立的复杂性利益冲突风险,中国必须设法建立自己的后院。

倘若中亚及南亚具有欢迎中国投资进入的足够大空间,中国就找不到理由来拒绝西域的再一次历史性诱惑。中巴纵贯线将中国与印度洋上的瓜达尔港连接起来,瓜达尔港或这条铁运路运及油气管道复合线又从陆路与伊朗连接起来,再从伊朗到黎巴嫩、伊拉克及叙利亚。哈萨克铁路还应按照捷运复合管道线(铁运高速油气管道复合)功能继续打造。塔吉克、吉尔吉斯斯坦捷运复合管道线,应打通到阿赛拜疆及里海一线,只是中国应兼顾俄罗斯在此区域的战略利益。具体地讲,中国应与俄分享这一捷运复合管道线之战略利益,其中包括直通印度洋的中巴纵贯线及瓜达尔港的战略利益的分享。如此大规模投入可以大幅化解中国现有及中期可持续的投资能力,同时为中国赢得战略大纵深与依托,并为中国持续扩张中的经济规模提供持续的能源动力源泉。

 

老夏

2013.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