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何院长非常感性的分享。东北西三个方位的院校都做了分享,接下来我就顺着何院长讲的基调来分享一下暨南大学的做法,今天上午李院长也做了激情洋溢的想法。
我们就讲一些身体力行的东西,包括我们遇到的苦恼和障碍。我是暨南大学MBA项目的负责人邓地,我是暨南大学的校友,但我真正回到高校来工作是最近两年的事情,我自己也没有上过MBA。很多之前进来,可能比艾院长更不能体会办院的艰难,这两年折腾的够呛,没想到这个事情那么苦。
暨南大学是最能折腾的学校
我们简单讲一下背景,大家可能在会议资料当中都看到暨大的一些介绍,暨南大学是一个很特殊的学校,不仅仅是讲作为华侨学校使命上的特殊,而且暨南大学是中国历史上折腾次数最多的,我们最初是在南京,20年代搬到上海,抗日战争又搬到福建,到1958年新中国政府觉得这个学校又要重新办,就在广州这个校址来办暨南大学。
不管怎么折腾暨南大学有一些东西是保持延续的,比如说最强的学科一开始到下来,大家都会公认,就是文科和商科是比较强的。我自己是在暨南大学上研究生,1996年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很清楚地感觉到不管总体情况怎么样,经管学科在华南地区是领先的。会计学都是有一定优势的。也是因为这种传承,实际上我们1987年,当时学校研究生部的主任借助企业管理这个专业的硕士来开始尝试办MBA教育。当时领导是非常有眼光的来做这件事情。1993年我们是华南最早的一批MBA院校,比上海财经大学晚了两年。
暨大MBA最明显的特点是平均年龄较大
虽然历史比较长,事实上从MBA教育来讲,我们没有一个特别舒展的发展阶段。从招生规模来讲,到现在还没有超过刚才的“八路军”。2008年我刚过来的时候是110人,整个学院的学生结构,我们的本科生比例非常大,因为我们有政治使命,我们要招很多海外生。我们每一年的入学的本科生是600人或者800人,这里面规定有一定是港澳台的学生。MBA和EMBA的比例就比较低。
从MBA的生源质量来讲,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我认为是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在广东地区来讲我们的MBA平均年龄是比较大的,31岁左右,工作时间是比较长的。从生源结构来讲,本土企业占的比重比较大,超过一半。外企占30%,其它的单位达到10%多。从行业来讲,珠三角制造业比较强的地方,MBA生源的来源是制造业占的是比较大的。金融是一线城市的MBA都是占很大比重的,加上IT无、电讯业。这是基本的情况,最近一两年的数据。
从2007年左右,我们的MBA、EMBA都遇到了一些瓶颈,EDP刚刚才起步,几乎等于零,压力很大。2001年第一批,前面两年都非常顺利,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企业的大客户把这个都消化掉,光是广东移动中层以上的干部,广东移动当时的老大是我们的校友,把很多同事都推荐暨南大学来上MBA。前两年是顺风顺水,到第三第四年当这些大客户不再给你“输血”的时候你就不知道怎么去办MBA了。
暨大改革之一:引进职业化团队
到2007、2008年的时候,不得不改革。一方面是MBA新增的院校越来越多,其它地区的院校到广州、深圳来办学的越来越多,包括兰州大学、上海财大,但是最近这几年是越来越明显,这是传统的项目。EMBA这些新增的项目突然出现,EDP几乎从零开始不知道做成什么样。这个时候不得不改革。
当时我们做的事情就是真真正正开始引进职业化的团队,我算是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第一个职业经理人。我刚开始来的时候没有身份,但是从我开始拿年薪之前在企业工作有着比较好教育背景的同事,加入到MBA的运营团队当中,当然包括EMBA和EDP,我是讲MBA大的概念。
从那以后可能也因为这个压力的刺激,学院和学校对MBA这个项目的战略意义有比较大的重视。如果这个项目办不好,整个学院的商科教育会受到很大的挫折,整个大学非常比重的项目会出现断掌。
暨大改革之二:接触国际认证
另外一个改变就是从2008年开始,接触三个国际认证。AMBA认证2009年正式启动。做了这几个举措以后,整个过程事实上一旦启动了一些事情,你就会碰到一些新的问题,也会打开一些新的视野,有一些新的感触。整个改革就会有一个新的路径产生。
比如说我们在做认证的过程中,最深刻的体会倒不是说你准备材料辛苦,当然这确实是非常艰苦的过程。但是最最重要的是专家和评委给你讲的一点点,或者说他们角度来看的一些从我们过去觉得很平常的事情。AMBA给我们提的一个事情就是暨南大学是一个华侨大学,学院和学校的使命你都写着面向海外华人,面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这是学校100多年的历史使命。但是你MBA的师资里头海外华侨占了大大比重。你基于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体现在哪里。
老实讲我们的学院已经开始提华商的概念,我们要为全球华人服务,但是没有真真正正有切肤之痛的去感受这个批评。你号称的使命和你真正MBA特色的匹配程度在哪里。事实上经历过对国际认证有一定了解的学校,国际认证确实有一些指标,但是真真正正的指标老外的看法就是你办一个商学院,你自己首先描述自己的使命,你告诉我你实现了多少你的使命。这是最重要的衡量目标。
虽然当时我们也做了一些辩解,包括我们觉得事实上我们欧洲人讲的国际化和我们讲的国际化可能不一样,他那个必须去到荷兰去上学,可能就到深圳到广州上学那就叫国际化。我说我们的学生是来自五湖四海。我们并没有真正非常努力朝着我们使命去做,包括我们最近在清华开的清华20年回顾里头,人大院长明确说出来,事实上我们多数的院校尤其是综合性院校,MBA同质化仍然非常严重的问题所在。我们本来是可以有特色的,但是因为过去尤其是最早的十几年MBA,大家基本上不处在生源紧张的情况下,所以我们没有去考虑这些问题。
暨大MBA办学特色的形成
那我们到底要怎么做来实现MBA办学的特色,当我们考生来问我们的时候,我们不再告诉他,我们是在广东排第几的学校,我们只是告诉他,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我们是最好的学校,我们可能是中国最好的学校,甚至将来是全世界在这个领域最好的学校。这当中也受到其它一些国际商学院的启发。比如说我们跟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客座教授交流的时候,他是同样号称国际化见长的学校,它会要求MBA的学员,所有的学生进来时候一定要会两种语言,出去的时候你得会三种语言,包括你的母语、英语(论坛)和华语。它的国际商务的专业会是全球都能够排得上号的。从生源的挑选、培养方式,甚至是学科建设都在身体力行的实现它的差异化,所以它才能够做欧洲的哈佛。
我们在想我们如何落地一些东西,我们在提很宏大的口号,我们到底要怎么做,真正能够脱颖而出。我们初步在做的一些事情,还是非常初浅的起步,但是我们觉得至少朝那个方向在走。
第一我们推出了华商MBA,目标生源就是全球海外华人当然也包括本土学生。今年的第一波招生里面,第一个报这个项目的学生是暨南大学本科的一个校友,他是移民到了加拿大,现在40多岁,看到这个项目没有任何人跟他宣传,他就自己找过来。这是我们目标生源当中的一种。我们想做的一些事情,在你的学生身上找到了共鸣。
我们现在整个海外生包括脱产的项目里头我们也希望更多港澳台的学生,这个也得到了一些呼应。比如说我们跟富士康合作,他们也非常积极地响应这个项目。在培养方面,现在还是做一个非常粗浅的尝试,其实也顺应刚才何院长讲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比如说我们讲的很多都很容易找得到的,但是在西方的教育当中未必有很好的匹配。所以我们专门设置了中华通识课程,这也是没有过的。这个课还没有正式在MBA学生当中,但是我们在上半年尝试上了两届,让往届的MBA来听,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仅仅两天时间,那间教室连站的地方都没有。学员的反馈,事实上中国商业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很好地注解了今天经济管理当中所面临的困境。
当然也包括核心课程中国话,这些我们就不再详细讲了。
华裔海外商学院教授更受偏爱
师资我们略微讲一下,我不知道其它院校怎么样,我们多多少少都尝试过海归,中国大陆出去念完洋博士回来的海归。另外一个就是纯粹的海外。这两种教授我们要碰运气,很难特别符合中国人的胃口。上一两次课可以,大家有新鲜感。但是真正所谓习惯中西的人是非常非常的小。我们现在相对来讲比较偏爱的是华裔的教授,华裔的在海外商学院的,或者在业界华裔的高管退下来的来做我们MBA的教师,认可度相对会比较高。这个事实上也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华商的概念,他既能够有充分的全球视野,但是又真正能够对中华文化背景下的东西有非常深刻体会的人,而不是老外这看到中国的东西都很新鲜,但是没有透彻的告诉你。
最后我们讲一些挑战。首先办学的成本会非常高,我们有的MBA师资甚至超过EMBA师资的报酬和薪酬。对师资的要求,对学院自身师资的要求也会非常高。另外,整体来讲,我们挑战事实上“华商”这个概念在学科建设、产业对接,华商是中国文化的概念是大而化的东西,最终体现在什么样的学科上,比如说华人的管理家族企业和内家族企业情况很多,你的家族概念是不是很强,这样才能呼应华商的概念。国外的东南亚的华人企业到底有多大研究,你怎么样呼应。
我们办MBA的人,可能在感觉到这种压力。但是我们的教授是否有感觉到这种压力,我们还不得而知。这都是非常非常现实的挑战和压力。下一步的想法就是接着“华商”一条路,我们既然选了这个方向来努力,我们没有退路。
暨大MBA办学特色的形成
那我们到底要怎么做来实现MBA办学的特色,当我们考生来问我们的时候,我们不再告诉他,我们是在广东排第几的学校,我们只是告诉他,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我们是最好的学校,我们可能是中国最好的学校,甚至将来是全世界在这个领域最好的学校。这当中也受到其它一些国际商学院的启发。比如说我们跟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客座教授交流的时候,他是同样号称国际化见长的学校,它会要求MBA的学员,所有的学生进来时候一定要会两种语言,出去的时候你得会三种语言,包括你的母语、英语(论坛)和华语。它的国际商务的专业会是全球都能够排得上号的。从生源的挑选、培养方式,甚至是学科建设都在身体力行的实现它的差异化,所以它才能够做欧洲的哈佛。
我们在想我们如何落地一些东西,我们在提很宏大的口号,我们到底要怎么做,真正能够脱颖而出。我们初步在做的一些事情,还是非常初浅的起步,但是我们觉得至少朝那个方向在走。
第一我们推出了华商MBA,目标生源就是全球海外华人当然也包括本土学生。今年的第一波招生里面,第一个报这个项目的学生是暨南大学本科的一个校友,他是移民到了加拿大,现在40多岁,看到这个项目没有任何人跟他宣传,他就自己找过来。这是我们目标生源当中的一种。我们想做的一些事情,在你的学生身上找到了共鸣。
我们现在整个海外生包括脱产的项目里头我们也希望更多港澳台的学生,这个也得到了一些呼应。比如说我们跟富士康合作,他们也非常积极地响应这个项目。在培养方面,现在还是做一个非常粗浅的尝试,其实也顺应刚才何院长讲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比如说我们讲的很多都很容易找得到的,但是在西方的教育当中未必有很好的匹配。所以我们专门设置了中华通识课程,这也是没有过的。这个课还没有正式在MBA学生当中,但是我们在上半年尝试上了两届,让往届的MBA来听,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仅仅两天时间,那间教室连站的地方都没有。学员的反馈,事实上中国商业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很好地注解了今天经济管理当中所面临的困境。
当然也包括核心课程中国话,这些我们就不再详细讲了。
华商MBA是我们的特色
评论
编辑推荐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