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八十年代
贺德全
上世纪八十年代最让人难忘。
记得那个年代有两首歌风靡全国,一首是《在希望的田园上》,另一首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尤其是后一首,那几句歌词至今仍记忆犹新:“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啊,亲爱的朋友们,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当时我们才20多岁,加上刚改革开放,百废待兴。我们觉得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只要自己努力,就能有光明的未来,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中国梦”、“梦想'.。
那个时候,虽然物质生活没有现在那么丰富,城市的高楼大厦也没有现在多,但是人们心情舒畅,官民、党群、干群关系也没有现在那么紧张。更没有现在那样比比皆是的腐败现象。记得有一年,当时的商业部部长到北京丰泽园酒店检查工作,用过工作餐后没有缴纳餐费,丰泽园有位年轻的厨师便在中国青年报上以读者来信的方式批评了部长用餐不交钱的事。后来,那位部长(因为年代久远,这位部长的姓名我记不得了)不仅主动到丰泽园补交了餐费并向那位年轻厨师表示感谢,而且还通过媒体向全国人民道歉。那时的社会风气也好,很少有尔虞吾诈的商业欺诈行为,更没有什么地沟油、三聚氰胺等有毒食品。
套用现在的流行语,那个时候,社会是充满“正能量”的。大概在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曾刊登了一封署名“潘晓”、充满青年人困惑的长信,并首次提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伦理命题,最后感叹:“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随即,一场持续了半年多时间的全国范围内的“潘晓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就此引发,共有6万多人来信参与讨论。 这个事件后来被称之为“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当时,“上面”对媒体的控制也没有那么严,我曾经看到《深圳青年报》有刊载一篇署名文章,题目是《我赞成* * *同志退休》,当时我还把这期载有这篇文章的深圳青年报寄给了我一位正在美国进行“访问学者”学习的同学。告诉他中国大陆的变化。应该讲,那时的政治生活确实很开明。
我还记得,那个时候中国女排在袁伟民的带领下,获得三连冠,全国上下一片欢腾,并以此为契机掀起了一个“振兴中华”的热潮。那个时候,人们很少有功利思想,大家的“振兴中华”的热情确确实实都发自内心。那时,还有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场景就是在国庆35周年的时候,在国庆游行队伍里忽然出现的一条用床单代替的横幅,横幅(床单)上是大学生们用毛笔手写的“小平你好!”四个字。字虽然写的不怎么样,但是写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这也是对一个政治家的最大奖褒。
当然,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已经不再年轻。有时偶尓哼起《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也只有旋律依旧而激情却已荡然无存的感觉了。八十年代,让人难忘的年代啊!
难忘的八十年代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