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装、别闹、别慌、别吹……原本热得摔倒就能烧伤的六月,因为苏宁易购、京东商城、易迅、当当、国美、天猫等众多B2C商城在6月搞的大促销活动而显得更加火爆。在这个六月中,有明降暗升的笑话、有唇枪舌战的口水仗、有促销的各种神通……但其中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天猫和京东又被爆料要商家在促销期间“二选一”,由此引来了商家的不满和舆论的指责。
其实,“二选一”在国内互联网业界并不罕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常态!这是国内互联网巨头野蛮生长几乎都要走的路。不管是为了打击对手,还是反抗“压迫”,“二选一”的目的还是为了争夺用户,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强迫用户、商家、第三方做出“二选一”的选择,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因为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权利去选择多元化的服务,但国内互联网公司却做出了蛮横的手段。“二选一”,这注定是国内互联网公司的悲哀产物。
利益,“二选一”的最原始动力
互联网是服务行业,按常理来说,正确的做法是把自己的服务做好,进而吸引用户的关注、使用。就像众多金融业的巨头——银行一样,只有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够为用户带来更多好处,用户才会去选择。为什么国内互联网的巨头公司却置用户感受于不顾,公然违反竞争原则,甚至不惜撕破脸面闹上法庭,也要强制让用户、商家乃至第三方“二选一”?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利”之一字。
国内互联网市场情况错综复杂,大家争夺的都是一个群体——用户。只有用户基数大了,才能保障自己的收益。因此,保障自己的用户不流失,发展更多用户是国内所有互联网公司的首要目标——每个用户都是潜在的钞票。国内的互联网巨头公司动辄上亿、几亿的用户看起来很风光,但稍不注意,就有后来者能够迅速取而代之。360安全卫士不到一年就成为国内最大互联网安全公司,将金山、瑞星、江民等一众老牌杀毒软件公司击败,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因此,国内互联网巨头公司都有着危机意识。一旦发现别的巨头公司可能会抢走自己的用户,就会有过激反应。常用的套路一般是这样:先是谴责其抢用户的不道德行为,将自己摆在道德的制高点;随后推出跟对手针锋相对的服务,意图将用户重新拉回自己手中;接着双方就大打口水仗,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会对簿公堂;再然后就做出强硬姿态,宣布用户必须“二选一”,要不然就不能享受自己的服务;最后的结果却一般是不了了之。反正没人会在意这样“二选一”的做法是不是正确,反正国内互联网用户都是“弱势群体”,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反正达到自己炒作的目的、达到让用户知道自己的态度、达到让对手胆寒的目标就ok了。
就这样,用户被涮了一把,社会舆论被涮了一把,最终一切归于平静。但下次,“二选一”的做法仍然继续,仍然能玩出花样。“二选一”和国内互联网抹不去的“抄袭”标签一样,成为顽固的牛皮癣,怎么都不会被清除掉。
国内互联网巨头公司都抹不去的阴影
在“二选一”的记事簿上,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国内互联网巨头公司都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3Q”大战。腾讯QQ和奇虎360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两个客户端软件,如果二者能够有合作,肯定所向披靡,但为了各自的利益,最终还是展开了前所未有的互联网之战。起因是从双方的利益交叉点——安全软件开始的,中间的斗争过程不在赘述,达到斗争顶峰的是在当年11月3日傍晚6点,腾讯以公开信的形式宣称,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倡导必须卸载360软件才可登陆QQ!
这是腾讯与360在一系列斗争中,腾讯最激烈的行动。而且此举引发了国内整个互联网的震动,很多网友都为之愤怒,认为腾讯的做法牺牲了用户的自由权利,这招是逼迫用户作出“二选一”的选择。结果当然是用户基数最大、与用户关系最紧密的腾讯笑到了最后,据360 CEO周鸿祎称被迫卸载的360软件用户达到6000万。最后在工信部等三部委的干预下,360和腾讯才得以兼容。但二者的斗争一直持续到现在还没有停止……
此外经典的“二选一”案例就是百度和360的斗争。当时,百度推广系统和联盟系统禁用360浏览器,360安全产品默认删除百度cookie。这个倒无伤大雅,双方毕竟没有伤筋动骨。而在搜索这最重要的方面,两者都做出了强硬的手段。百度对360搜索业务展开反制,用户通过360综合搜索访问百度知道、百科、贴吧等服务时,将会强行跳转至百度首页。360随后展开对攻,用户在360浏览器中使用360综合搜索时,点击来自百度相关服务的搜索结果,会被直接带至“网页快照”页面。
而天猫和京东商城的“二选一”更是搅乱了整个网购市场。天猫与京东早有摩擦已经是众人皆知的事,而其斗争终于在去年“双十一”的时候达到了白热化地步。当时京东声称,部分商家由于受到天猫方面的胁迫,不得参与京东的“沙漠风暴”促销活动。而对于京东的指责,天猫表示京东的说法纯属谣言。但据商家透露,当时被天猫临时告知,凡是参加“双十一”并进入促销会场的商家,在“双十一”活动前,不得参加其他平台的大型促销活动,否则将被取消入场资格。
在今年6月的促销大战中,双方依然让商家“二选一”。选择了天猫就不能选择京东,选择了京东就不能选择天猫。这对于商家来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而对于用户来说,也是很大的损失,被垄断肯定没有竞争对用户有利。
另外一种观点:“二选一”并没有错
在众口一词的指责下,却有另外一种观点冒出来了,那就是认为“二选一”其实并没有错。这种观点认为如果一种潜规则能够被长期稳定运行,并得到该行业大多数人默许,就说明在当前条件下,从业者已经形成了一种利益平衡,除非有更合适的规则予以替代。
这何其荒天下之大缪!难道一种潜规则奉行的时间长,就是正确的?难道没有更合适的规则,就认为现在的规则是无误的?这何其可笑。“二选一”本身就是错误的,其实再怎么装饰它,也不能让它堂而皇之的走上正确的高度,成为一种既定的规则。
他们还认为,互联网本身在诞生的时候就处于高度地市场竞争之下,呈现给用户的除了便利、高效之外,也有着野蛮、血腥和潜规则。而你死我活,不自由、不公平、不开放的“二选一”竞争,造就了新鲜血液不断涌现、奇思妙想永不枯竭、资本力量纵横捭阖的互联网行业,也才有了更多更好的产品提供给围观群众。
这样的观点实在是太奇葩了。一个行业肯定是从懵懂逐渐走向成熟,原来的规则必定不适用于所有阶段,难道原始社会的丛林规则就适合现在的文明社会吗?互联网行业发展地时间并不长,有缺点自然是难免的。但不能就迁就它,说“二选一”带给了互联网多少的新鲜血液、奇思妙想什么的。它只是互联网在走向真正成熟阶段以前的一个毒瘤,随着互联网的愈发成熟,必将被淘汰。认为“二选一”并没有错的人,只是因为没看到事物是存在变化的这最重要的一面,是没有本质地去看待互联网的发展问题。
“二选一”,悲哀的产物
“二选一”终究是错误的,是推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国内互联网巨头公司自身阴暗的那一面。为什么国内互联网巨头公司热衷于“二选一”?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是利益所趋势。但这样去垄断却弊大于利。要知道,整个互联网是开放的,互联网巨头公司逼迫用户、商家、第三方“二选一”,其实就是对互联网开放精神的亵渎。这也是它们自身竞争力不强所造成的,证明了它们的软弱。可以说,“二选一”,是国内互联网巨头公司的悲哀产物。
此外,“二选一”的目的就是想垄断,就是想独霸利益。而垄断就意味着不流通,意味着用户的权利受到侵害,意味着用户在这些互联网巨头公司的角力中,只是处在底层的位置,这也是一种悲哀。原本应是“上帝”的用户,其感受却被完全忽视。可见国内互联网的大环境,已经非常不堪了。(科幻星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