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新近发布上半年统计数据,人民币存款余额首次突破百万亿元,达到100.91万亿元,个人人均储蓄为3.4万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个人存款只是个人资产的一部分,个人资产还会投向股票、基金、信托等投资渠道,但总体而言中国百姓大部分资产还是存银行。其中,以股票市场为例,截至6月底A股总市值不过21.3万亿元,仅占存款余额的五分之一。这些仅仅是一些数据说明现状,国人对股票市场信心不足,担心风险,存款也就成为首选,另一方面就是房地产资产是个人或家庭的主要资产,现在一套房子动不动就是上百万,每月还房子的贷款也要好几千元,就算个人人均储蓄有3-5万,其实一旦房地产价格下跌,如果每月个人收入无法承受房贷要求,这点储蓄是很有限的,股票,债卷和基金等还便于变现金,而房地产资产却一时半载无法变成现金,所以现金储蓄是很有必要的,问题按平均储蓄和房价来比,我认为是低而不是高,在国外,家庭资产一般需要有10%储备可以立即变现的个人资产投资,如现金,股票,债卷。在中国,大多数人却投资到固定资产如房地产,很不容易变现的投资方式。我觉得应该完善中国的股市和债市,让更多的人投资这些证券市场,减少投资房地产。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中国金融结构是以间接融资为主,大量资金离不开银行,因此在相同的货币发行量之下,中国的存款余额会显得更多一些。这说明中国企业用融资方式投资比例过重,金融风险非常大,假设国民对银行信心不足,都到银行取款兑现,那么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尤其一旦房地产不再升值,甚至下降。我个人认为应该鼓励投资者或企业家首选股权投资,而不是银行融资。大家把风险规避较小,融资并非真的没有风险,实际上银行和企业家都存在风险。就个人人均储蓄,假如房地产价格100万元下跌20%,那就是20万元,这点人均储蓄还是救不了坏账的。当然人均数据需要根据个人的收入来看,如果收入高而且稳定,那么这点储蓄不算高也可以,但是如果收入低,硬是要购买房地产而储蓄就不算多。更何况还要考虑通货澎胀。实际上中国把房地产价格上涨来消化通货澎胀,让大家为了避免货币贬值而过度地投资房地产,而不是靠股票和债卷市场来投资规避跑赢通货澎胀。
再说人均储蓄不算高,因为人一生病,做一小手术,可能就吃掉全部储蓄,就是人们常说的病不起,更不用说养老基金。整个中国是数量大,加上贫富悬殊,很多人都被平均了,这些储蓄我相信很多是由于政府大力度刺激经济,不少人受益挣到钱,而没有资源和权力的普通人并不一定能受惠。如果政府适当地减少刺激经济,那怕GDP递增减缓也是可以慢慢地消化,同时,中国需要节省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尤其逐步地掌握宏观控制风险,完善投资组合和风险管理,例如大家现在都清楚目前的房地产投资已经显示高度风险,却还是很多人继续制造泡沫,而却留下很多空置房,我认为需要先消化空置房,再投资,假设这些空置房已经成为投资资产,真正希望变现的时候,并非那么容易,也就成为死资产,甚至不如现金储蓄的回报高。李克强总理说要盘活资金,我觉得很正确,包括要盘活资产管理,减少盲目上项目及大型投资,其实人们的消费信心不足,收入不高的话,这些大型项目投资很可能变成生产过剩的问题,包括房地产项目。
总之,中国人民币存款余额总量是很大,但人均存款余额却不是很多,尤其在教育,医疗,养老三座大山还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百姓在这些方面的存款是必要的。同时,应该鼓励更多地投资证券化,减少过度投资固定资产,增加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尽量减少金融杠杆而降低风险,增加更多个人收入比省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