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与冰心之父谢葆璋
严孝潜
文学大师谢冰心,福州长乐人,父亲谢葆璋,是严复在福州招收的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第一届驾驶班学生,曾任烟台水师学堂监督、海军部次长。
谢葆璋祖父谢以达,原在长乐务农,因为天灾,务农难以维生,就从长乐乡间来到省城,学做裁缝。由于不识字,有一次被人家赖了账,竟然春节前还无米下锅,谢以达妻子为此急得自缢,幸亏谢以达发现得早,连忙把她解救下来……两人抱头痛哭后立下决心,如果将来生个儿子,拼死拚活,也要让他读书识字。
谢葆璋父亲谢銮恩出生后,家里挤出钱来供他读书。谢銮恩不负父望,中了举人,在福州光禄坊道南祠办学,广收闽县、闽清、侯官及邻里学生,得意门生有萨镇冰、黄乃裳等。也因此,谢銮恩与严复相识,并成了好朋友。1865年1月3日,谢銮恩第三子谢葆璋出生于福州。
由此,谢葆璋走进天津水师学堂,成为该校的第一届驾驶班学生,谢家也因此逐渐结成一个庞大的海军家族。谢葆璋也官至中国海军次长。
作为天津水师学堂第一届驾驶班学生,谢葆璋1884年完成堂课,被派往“威远”舰实习。实习期满,进入北洋舰队服役。
1885年9月,严复回闽参加第一次科考,就住在福州光禄坊道南祠谢葆璋之父谢銮恩家中。
1887年初,清廷在英、德两国订购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4艘巡洋舰竣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派员出洋接带。谢葆璋随管带邱宝仁赴德国接带“来远”舰,翌年春顺利驶抵天津大沽港。谢葆璋因接舰有功,获清廷奖赏,留在“来远”舰任职。
1889年初,李鸿章为北洋海军拣员补署要缺,谢葆璋升署右翼左营守备,充“来远”舰驾驶二副。署缺三年实授。
谢葆璋在“来远”舰驾驶二副任上,参加了甲午海战。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十八日,在甲午海战中的黄海大战中,谢葆璋协助帮带、大副驾驶“来远”舰,重创敌“赤城”舰,迫使其逃离作战海域。战至下午3时20分,日本第一游击队“吉野”舰等4舰集中火力进攻“来远”、“靖远”两舰。两舰以寡敌众,苦战多时,均受重伤。“来远”舰中弹200多发,引起猛烈火灾,“延烧房舱数十间”。在此危急时刻,谢葆璋奉命驾舰冲出日舰的包围,驶至大鹿岛附近灭火施救。
海战结束后,谢葆璋与管轮人员密切配合,将受重伤的“来远”舰安全驶归旅顺基地。史称:“驶回旅顺口之际,中西各人见其伤势沉重,而竟安然返旌,无不大奇之”。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初五日,日军水陆夹击威海卫港内的北洋舰队。正月十二日凌晨,日本鱼雷艇潜入港内偷袭,“来远”舰中雷翻转,露出红色舰底,顷刻沉没。谢葆璋落入冰冷刺骨的海水中,拼命游上刘公岛,得以死里逃生。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后,清廷将幸存官兵全部遣散,谢葆璋返归原籍。
对此,冰心曾在《我的故乡》一文中这样写道“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听到有人敲门,母亲急忙去开门时,月光下看见了辗转归来的父亲!母亲说:‘那时你父亲的脸,才有两个指头那么宽!’”
1899年,清政府重建北洋水师,经萨镇冰推荐,谢葆璋被起用为“海圻”舰大副。1902年,清政府在山东烟台设立海军练营,调谢葆璋任管带,兼任练营内附设的海军学堂监督。1906年,经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奏准,兴建烟台海军学堂新校舍,“建筑和堂务筹划,悉由谢葆璋主持”。1908年,新校舍落成,烟台海军学堂宣告正式成立,谢葆璋为第一任监督。1911年初秋,谢葆璋辞职返乡。
清朝被推翻后,谢葆璋再次重返海军,先后出任海军总司令部二等参谋官、海军部军学司司长、海军部次长。
谢葆璋就任烟台水师学堂总办后,有一次回榕省亲,鼓励当时还是幼童的严复的堂弟严寿华当海军保家卫国。严寿华谱名传有,1892年出生,13岁那年,随哥哥严传升(传昇)赴烟台,由哥哥亲自指导他备考烟台海军学堂。考入烟台海军学堂后,严寿华学业非常突出,深得谢葆璋器重,后来亲自做媒,将自己的内侄女杨建中介绍给严寿华,因此严寿华也就成了冰心的表姐夫。
严寿华是1908年烟台海军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先后担任“建中”舰、“楚观”舰、“永绥”舰、“永绩”舰、“通济”舰等舰舰长。抗日战争开始时,为阻止日本海军沿长江西上,1937年8月12日严寿华奉命“通济”舰等8艘舰艇自沉于江阴要塞长江水道中。1940年担任马尾海军要塞司令部参谋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奉派接收台湾日本海军,见证了台湾光复的胜利一刻,并成为光复后中国海军台北办事处首任处长。1947年调任海军司令部接舰处处长。1949年,严寿华因对蒋介石发起内战深恶痛绝,以患高血压病为由请假回福州治疗。
新中国成立后,严寿华进入福州二中担任英文、数学教师,曾长期担任福州市政协委员,1977年12月18日,以87岁高龄谢世。
严复在1918年回闽时,在1918年12月24日的日记中记有“传升请”,传升即是寿华长兄。严复在1919年到上海治病期间,在9月21日的日记中还记有“寿华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