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创建的道家学派思想是中国历史文化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很多各界精英还在用老子的思想指导着自己的行为。寥寥五千余言的《道德经》集中地体现了老子的思想精华。《道德经》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为道经和德经。《道德经》中所讲的“道”、“德”二字,与我们现代文化中所言的“道德”是两种不同的意思。老子所讲的“道”,着重讲的是事物的发展规律。而老子所讲的“德”,指的是个体特性。世间的万事万物都由这代表规律的“道”和代表个性的“德”组成,对于企业而言亦是如此。
从老子的“道”看企业发展
企业运营的“道”,也就是企业运营的规律。现代管理学告诉我们企业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从最初的创业阶段到后来的成长成熟阶段,再到最后走向涅槃。这与老子讲的盛极而衰、否极泰来的观点是相符的。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而言,正确的理解这些规律,看清企业发展的大趋势做到顺势而为,则可占得先机、傲立潮头。否则如是逆势而行,则可能“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最常见的例子是关于企业家管理风格的,在企业初创阶段大趋势要求企业家能够亲力亲为、务实执行。在企业的运营风格上讲究灵活机动,善于应变。而当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进入到成熟发展期的时候。企业家如果还是坚持事事亲力亲为,经常性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那便是逆势而为。
在河北唐山的一家大型民营陶瓷公司,笔者见到了这样的一幕,营销副总找老板审批一份宣传策划案,老板在签署了意见之后跟那位副总说了一句:“以后上报文件的字都用斜体。”副总踌躇了一下,小心问道:“斜体可能不太好看。”老板眼也没抬的答道:“这事不用讨论了,就用斜体。”那位副总还想再说点什么,老板已经摆手示意他出去了。见此一幕,笔者心中诸多感慨。一个年销售额达数亿元的企业,老板连报告上的字体都要管?难这家企业的增长速度超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老板如此独断专行,经理们会觉得自己处处受限,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均会受到挫伤。最终的结果就是,经理们由于没有相应的权利,只是成为了一个传声筒,把发现的问题交给老板处理。而老板则成了救火队长每天忙着处理大大小小各种问题。老板每天忙得要死,当然会不满意。而经理们由于无法发挥自己的价值,心中也充满了怨气。对于普通员工而言由于看不清企业发展的方向,而逐渐的对企业失去了信心。企业从创业阶段进入到高速发展阶段,老板本身并没有什么变化,还是一如既往的努力奋斗。只是因为没有看清“道”的变化,结果以往的“对”变成了今天的“错”;以往的成功经验变成了今天束缚企业发展的枷锁。
从老子讲的“德”看企业用人
“德”是指个体特征的表现,企业中能够体现共同特征的事物有很多,但究其本质都会归结于人的身上。由于每个人的个性都是不同的,因此表现出来的行为也是各异的。中国自古有”性本善”和”性本恶”之争。老子并没有拘泥于这些观点,而是提出了人的两面性。“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员工身上的优点,不要轻易对一个人下否定的结论。纵观历史无论是希特勒这种遗臭万年的战争狂徒,还是毛泽东这样的开国伟人,我们在他们的身上都能够看到两面性,完全的善人与完全的恶人是不存在的,天使与魔鬼都是在人性被极端化处理之后创造出来的。“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用人需要识其所长,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热播剧《亮剑》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剧中的主角李云龙是一位个性十分鲜明的人物,按照一般的管理观点来看这个人,那真的是无组织无纪律开除一百次都不为过。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屡建奇功,沉重的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在企业中我们也能找出这类人的身影。他们个人能力强喜欢接受挑战性的工作,但却经常违规工作的各类规定。对于这类人,管理者要一方面给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让他们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又要同时建立一种有效的约束机制。通过这种约束机制可以保证员工能够向正确的方向成长,同时又不会限制其能力的发挥。这就如同鱼和水的关系一样。鱼在水中不但感觉不到约束,反而由于有了水的存在,才可以自由的徜徉。但是鱼知道自己是不能够离开水的,因为一旦离开了水,它就无法生存。
“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
“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无为而治”的思想很多人存在的误解,认为无为而治就是什么都不管放任自流。如果用这种思想去管理企业,恐怕很快会关门大吉了。要想理解什么是“无为而治”,就先要理解什么是“无”。老子所说的“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我们举一个例子,假设我们要建一个简单的房子。房子的四面墙、门窗、房顶这些东西都是实在存在的,所以它们都是“有”。而被这些墙和房顶围起来的空间就是“无”。这个空间并非实体无色无味。但大家想一想我们建的这栋房子,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是需要门窗、墙壁这些具体存在的“有”,还是要空间这个“无”?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同时我们也要明白“有无相生”,没有“有”也就没“无”,没有“无”也就没有“有”。想通了这一点,我们回头再来看“无为而治”就很容易理解了,老子在这里讲的“无为”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条件放到企业里来谈就是指企业内部运营的管理规则。企业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内部运营管理规则后,大家一切都依据规则来办事。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应当做什么,如何与别人配合。做得好或差会分别得到什么样的奖励和处罚。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都在为自己的结果买单。这样就会减少很多无谓的纠纷。而管理者则要尽量不用个人意志去影响企业,因为那样会使企业运营的规则被破坏。要尊重规则,维护规则这样就方能实现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
万科董事长王石可以说是“无为而治”思想的典型代表。他可以花上几年的时间把世界上七个大洲的最高峰逐个登一遍。还可以跑去为摩托罗拉、大众汽车、全球通、JEEP去拍广告片。后来更是潇洒的飞到哈佛游学去了。但这一切并不影响万科成为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一边可以酣畅淋漓的到全世界游玩,一边又可以将企业做到中国地产界的NO1,王石的这份潇洒想必羡煞了许多的企业家。然而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王石为实现“无为而治”所做出的精心准备。王石通过倡导经理人制度,帮助万科成长解决了人才的问题。王石除了推动万科在中国率先确立了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使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责和权利界定得比较清楚外,他首倡打造职业经理制度,强调“弱化个人作用,强调制度作用”的理念;强调管理队伍整体建设,定期业绩评价,鼓励称职的职业经理为公司长期服务。同时,万科内部形成了万科“忠实于制度”、“忠实于流程”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公司的制度和规范得以自觉和充分落实。万科在制度和流程管理上有不少创新,把很多具体事务性的工作上升到了制度和流程层面,这些标志着企业系统的健全和成熟。有了这套系统,使得王石可以抽身而出,而万科亦可以在顺境时运转正常和发展稳健。当市场大势低迷甚至险恶时,这套系统又能保障万科能将风险减小到最低限度,助其渡过难关的时间。
“无为而治”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管理者需要长期修炼,持续修善提升企业的内部运营管理系统,最终逐步实现。切不可不估企业的实际情况,妄图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