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越来越感受到了“80后”、“85后”和“90后”员工的“难于管理”。这一问题事实上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毫无疑问,企业无不在千方百计地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大多数企业的努力效果并不理想。为什么努力效果不理想呢?因为企业还没有搞清楚新生代员工“难管”的根源在哪儿,就匆忙采取了“例行公事”式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撰写本系列文章,试图从“根”上分析新生代员工越来越“难管”的原因,并给出具有较高实践价值的对策性建议。
本系列文章一共五篇。第一篇:《新生代员工“难管”在哪儿?》;第二篇:《新生代员工“难管”的根源有哪些?》;第三篇:《传统的员工管理手段为何会失灵?》;第四篇:《究竟应怎么“管理”新生代员工?》;第五篇:《“管理”新生代员工,谁是责任主体?》。你现在看到的是第四篇——
究竟应怎么“管理”新生代员工?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分析指出了传统的员工管理手段为何在管理新生代员工时会出现失灵。现在的问题是,是不是传统的员工管理手段失灵了,就应该抛弃它而另外采取一套全新的管理手段呢?我的回答是:大可不必。那么,究竟应怎么“管理”新生代员工呢?我们现在就来讨论这一问题。
在给出我的观点之前,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驾驶一辆汽车去旅行,你的汽车在途中抛锚了,你会怎样办呢?我想你一定不会把那辆车抛弃,而选择徒步旅行或换一种交通工具。你多半会先检查看看你的车子为什么会抛锚,然后你会试图修好它。如果你也是这样想问题的,那么我要告诉你,你已经找到了管理新生代员工的正确思路。
正确的思路即是,发现传统的员工管理手段中究竟存在什么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我认为,传统的员工管理手段中存在的问题是:在管理的出发点上过分强调了企业的利益,然后又过分地强调了员工对企业意志的服从。其实,企业完全可以换一种思路来解决问题。
EVAP(中国)研究院在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有效解决新生代员工管理问题的思路。这套思路具体包括三项内容(也是我对你的三项建议):一是,隐去管理员工的本质目的,倡导员工为自己而工作和学习;二是,要求员工为获得个人的良好职业发展而建立优势竞争能力,以此让员工的工作意愿和能力满足企业的要求;三是,建立“员工职业能力评估标准”,以此促使员工持续地成长进步。下面我将逐一对此三项建议做必要的说明。
★ 隐去管理员工的本质目的,倡导员工为自己而工作和学习
这是一种关于员工管理理念的新思维。如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已论述过的那样,企业管理员工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企业的利益,这在本质上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以此作为管理员工的出发点,新生代员工往往不能接受。因为他们工作的本质目的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企业。在这种情况,企业强调组织利益越多,意味着越是不能为员工所接受。因此之故,现实中那些过分强调组织利益、而不切实际地要求员工放弃“自私”心理的企业,其员工管理的问题最为突出。鉴于员工本身是为自己而工作的,企业就应该顺应员工的这一“人性”、而明确地提倡员工为自己而工作,这丝毫不会损害企业的利益,反而可以更有效地维护企业的利益。因为在此基调下,员工一定会听得进企业所说的话;而且在这种基调下,无论什么话题,企业都可“摆在桌面上”与员工平等地讨论。
★ 要求员工为获得个人的良好职业发展而建立优势竞争能力,以此让员工的工作意愿和能力满足企业的要求
这是上述员工管理新思路的逻辑延伸:既然员工应该为自己而工作,那么员工要想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就应该努力建立富有竞争优势的职业能力;因为只有建立了优势竞争能力,才能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以及才能获得他们想要的其他东西。当企业这样要求员工为了个人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而建立优势竞争能力时,意味着员工就应该立足于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从品德、业绩和才华三个方面来不断提升自己,从而满足企业的需要。EVAP(中国)研究院认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机会无不隐含在“当下”的工作中;所有的职业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获得职业成功,都是因为他们总是能够在“当下”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良好的品德、突出的业绩和出众的才华。当企业这样“以员工的利益为中心”来要求员工时,实践证明员工对企业的所有要求都基本上能够欣然接受。一般说来,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员工和各层级的管理人员做必要的培训。但我必须警告性地指出,这里所说的培训,绝对不应该是给员工上什么“职业规划”之类的课程——那样的课程只会导致员工不安心于“当下”的工作,甚至会导致员工的跳槽。
★ 建立“员工职业能力评估标准”,以此促使员工持续地成长进步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一句经典的话:“不能评估,便不能管理”。要想通过导入上述新的员工管理思想和方法、以此彻底地解决新生代员工管理的问题,企业还需要在内部建立起一套“员工职业能力评估标准”。这样一套标准其实“分分钟”可以建立起来。我们一般建议,该评估标准必须包括:品德、业绩和才华三大核心能力模块,九项主要能力指标(每一核心能力模块必须包括三项主要能力指标),不低于二十七项细分能力指标(每一主要能力指标下不少于三项细分能力指标)。有了这样一份“员工职业能力评估标准”,企业就可以对员工的职业能力表现进行评估,并据此对员工进行必要的激励。由于这套标准可以帮助员工持续地成长进步,它也就必然能够获得几乎所有员工的充分认同。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采取上述方法来管理新生代员工,仅仅是换了一个要求员工的角度——由此前的“强调员工服从”,到现在的“倡导员工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而学习和工作”——效果却有着天壤之别。
那么,企业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我将在下一篇文章中与你讨论这一问题。顺便说一下:本系列文章将必然会被网络媒体大量转载,如果你只是在某网站看到本系列文章中的某一篇,而你又想读到本系列文章的其他各篇,建议你通过我的新浪微博与我取得联系(新浪微博:@张诗信_问道),或与我所在的EVAP(中国)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新浪微博:@EVAP中国研究院)。我或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在收到你的留言后,把全部文章打包发给你。
预告:在本系列文章的第五篇(也是最后一篇)中你将看到,在企业转变对新生代员工的“管理”思路的过程中,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起到应有的关键作用;他们只有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机会心理,才能真正帮助企业逐步和彻底地解决新生代员工难于“管理”的问题,也才可能知道和理解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