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贫困儿童大走访活动侧记
孩子是上天赋予我们的天使,孩子的眼睛里承载着未来和希望,我们都希望孩子有一个温暖的童年。 然而,疾病、贫穷、留守、暴力,却正严重威胁着儿童的生存现状。三天来,一幕幕惨剧震撼着我们的灵魂,它们如一根根尖针扎在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心上。
为了调查我市困难儿童的生存状况,保护未成年人,根据局党组安排,我们先后走访了陵阳、姚村、城郊等三个乡镇25个村子42个家庭,这些儿童共分为三类:一是父母双亡的孤儿;二是因家庭丧失主劳力而贫困的儿童;三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我们以村为单位对这三类儿童进行了走访调查,走访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向孤儿发放“爱心保险卡”,保障孤儿的十二种大病;二是了解孤儿目前的生活状况,存在何种困难,孤儿费是否发放到位,监护人是否尽到了监护责任;三是了解贫困儿童的家庭状况,是否被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救济过,是否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四是调研留守儿童的被监护、管理以及受教育情况,家庭存在的困难和需要的帮助。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监护人是否尽到了责任对孤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生活在姚村镇趄石板村的李强和李芳兄妹就是被监护人放任自流的一个典型例子。李强,今年22岁,双目失明,有一个妹妹叫李芳,1998年10月出生,今年15岁,出生时,母亲因难产死亡,2006年,父亲因不堪生活压力服毒自尽,于是,丢下了一双未成年的儿女,那年,李强15岁,李芳8岁,由其伯父、伯母代为照管。姚村镇民政所为他们办理了五保证和孤儿证,享受农村分散供养五保待遇和孤儿补助,政府每年都会给予他们资金或物质上的救助,镇政府也经常为他们送米、送面、送棉被,林州市慈善总会也救助了一部分生活用品,房子虽然是1985年盖的老房子,但在2010年危房改造时进行了修缮,按理说,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基本生活应该得到保障,最起码也是衣食无缺。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是家徒四壁:没有硬化的院子中杂草丛生,屋子里黑漆漆的,墙壁上尽是多年来沉积下的灰尘和蜘蛛网,破旧的沙发已经看不出颜色,许多地方都已露出了海绵,穿过的衣服在沙发上东一件、西一件地堆着,缺角、起皮的茶几上还放着中午用过的碗筷,昏暗的房间里堆放着各式的杂物,五间大的房子却没有我们这几个人的下脚处,大家只能拥挤地站在门口,询问着他们的生活状况。午饭是哥哥李强做的,只是熬了一锅稀饭,没有菜,也没有馒头,一人喝了一碗稀饭,如此而已。我们上下打量着他们兄妹二人,哥哥一米七五的个子,却瘦得像根竹竿,裹在宽大的、过时的衣服里,妹妹蓬头垢面,目光中透露着迷茫,穿着不知道多少天没洗的衣服,什么话也不会说。李强为谋生曾去学过一段时间的算卦,妹妹早已辍学在家多年,无论是出于自卑,还是源于性格上的怯懦,兄妹二人都很少出门,几乎不与外界联系,偶尔向伯父要些生活费,还要看伯父的脸色,也不是每次都能要得到。看到兄妹两人如此窘迫的生活状况,我们的心如锥心般痛,整个调查组的同志都是泪光盈盈。对于这两个名义上有人管,实际却无人问津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在想着如何让他们摆脱这种与世隔绝、无人照管的生活。对此,带队的局领导和姚村镇民政所长商议,能否让他们到姚村镇敬老院生活,李强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李芳在敬老院里做服务员,逐步地接触社会,融入社会,争取能够自食其力。
李强、李芳兄妹的故事是虐心的,他们的监护人是不称职的。当然,也有监护人能力有限的。
姚村镇井湾村的桑晓渝是一个唇裂女孩,被亲生父母遗弃,如今的养父母均无生育能力,且父亲是轻微精神病患者,母亲是智障。即使如此,那种源自于天性的爱让他们待晓渝视如己出。父亲靠着到镇上出苦力,做搬运工养家糊口,母亲就在村子里拾破烂,就这样,他们用自己一分一厘攒下来的血汗钱,为晓渝做了唇裂修复手术。我们到她家走访时,家门洞开,却屋中无人。用来睡觉的卧室里竟然随地堆放着煤球,还养着鸡,四季的衣服杂乱无章地堆在床上,并且堆满了整张床。我们透过窗户看到的另一间屋子也是如此,靠墙摆放的两张床上也是堆满了旧衣服,这让我们一行人都感到无比讶异。在政府援建的两间偏房里,我们看到了小姑娘的闺房,一套粉色的组合家具映射出一个11岁女孩应有的情怀。就在我们将要离开的时候,晓渝骑着自行车带着她的小伙伴从补习班回来了,看着她依稀可见的兔唇,听着她并不清楚的口齿,感受着她开朗的性格,我们既喜且忧。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她自己——知识改变命运。
然而,更多的还是暖人心的故事。姚村镇北杨村的李瑞芳,1997年10月出生,3岁时,母亲离异,后一直跟随母亲在姥姥家生活,不幸的是,2010年5月,母亲在山西长治打工时出车祸身亡,抚养瑞芳的责任就落到了姥姥、姥爷身上。前不久,姥爷因肝癌去世,于是,瑞芳就和姥姥一同在舅舅家生活。市局和乡里得知情况后,为其办理了农村低保,也曾多次慰问救助。市慈善总会曾承诺负担高中三年的学费,走访中,我们得知,瑞芳今年已经考上了林州市实验中学,因为分数差一点点,舅舅为其缴纳了7000元的费用,有亲如此,这也是值得我们欣慰的一点。初次见到瑞芳,看到她亭亭玉立,性格开朗,始终微笑着回答我们的问题,我们能感觉到她心灵深处来自亲人的丝丝温暖。对于这个寄居在舅舅家自强不息的女孩,我们决定回去后向慈善总会反映情况,通过慈善总会,为瑞芳争取更多的救助,并积极与实验中学联系,争取把7000元赞助费转化成瑞芳在校期间的生活费,使其可以安心读书。
同样,得到监护人良好照顾的还有陵阳镇水磨山村的宋海芳(随姑姑生活)、宋梅霞(随伯父生活),目前都在林州市实验中学读高二,学习成绩都还不错。她们两个不但是同学,而且同命相怜。父亲均病故身亡,母亲均是外地人,在父亲病故之后,就远走他乡,自此杳无音讯。她们在亲人的照顾下茁壮成长,已经把命运的坎坷当做了人生的磨练,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经过命运洗礼的花季少女。
让人心酸,又让人心生敬意的是姚村镇水河村牛敏焌的养母。牛敏焌是一个为了绵延子嗣、被抱养的女婴,她的养母由于丈夫出车祸去世,亲生儿子患病身亡,没有了血脉而抱养了她。现在的母亲身体不好,不能做重体力活,只能以打零工来维持生活。为了让牛敏焌得到良好的教育,她到西丰村租房子供敏焌读书,为了节约开支,家里的房子漏了没修,自己摔断了胳膊,硬是连医院、卫生所都没进,忍着剧痛,生生让断臂自己长好了。这样的孩子,无论生活怎样贫困,她都是幸福的,因为她有一个如此伟大的母亲。
在走访中,我们还发现了林州版的“袁厉害”,他是城郊乡常家庄村朱家庄自然村的李海林。他收养了一个被人遗弃的脑瘫儿,九年了,这个脑瘫儿至今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名字,大家都唤她“李妞”,没有户口,无法享受国家对她的任何救助和保障,不会说话,不会坐,在床上整整躺了九年,就靠这个以拾荒为生的老人给予她第二次生命。乡政府曾多次要求他将这个弃婴送往福利院,他都舍不得,他说:“福利院那么多孩子,一定不会像我这样用心照顾她。”
通过这三天走访,我们了解到大多数的贫困儿童都能自强不息,在班里的学习名列前茅,有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高中,但都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不善与人交流,这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问题。命运多舛的孩子往往比同龄人更早熟,曲折的命运使他们失去了他们本该拥有的幸福,心灵深处的自卑会使他变得孤僻、冷漠,不愿与外界接触,而这种恶性循环,会让他显得与社会格格不入。因此,我们在从物质上给予他们帮助的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单位、部门和志愿者给予他们心理上关爱。(牛 晶)
来源:林州民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