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宋才发教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
朱意﹡
(中央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100081)
“我觉得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在于他已经拥有了什么,而在于它实际上为人类留下了什么,更在于他生命的脚印踩下有多深,人生走过来的足迹有多正。”[0]有幸在我花信年华时从师于宋老师,更有幸读到他在花甲之年出版的自传《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这本书就像一首经典的老歌,悠扬婉转,娓娓动听;如同一颗成熟的果实,饱满芬芳,甘甜多汁;恰似一卷淡雅的国画,清新脱俗,美不胜收。然而我以为这些赞美的言辞,远远不足以囊括这本书的内容。它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一位有骨气、有毅力的学者,一位有修养、有学识的人师。在求学的过程中,我只是知晓到宋老师是一个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求真务实的老教授;细细品味了这本厚重的自传,方让我真实地认知了这位情深意重的慈祥老人。这是我敬爱的导师宋才发[①]教授60载的人生感悟,也是吾辈后生应当时刻铭记的人生格言。
一、胸怀祖国,国家是他奋斗的坚强后盾。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竞陆沉?”[②]宋代诗人郑思肖这首豪情万丈的诗句,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深情和为国效忠的决心。宋老师虽不是诗人,但却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感情。宋老师是我国20世纪恢复高考后的首届“77级”大学生。1977年在我国教育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份,它恢复了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十多年的高考制度,为莘莘学子重新打开了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正如宋老师在书中所说,它标志着一段历史时代的结束,又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宋老师丝毫没有埋怨时代的混乱、命运的不公,他知道在国家“生病”的时候需要有更多的青年人去为之拯救。因而他立志做一名人民教师,用心智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宋老师在“序言”中曾明确表示,庆幸自己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他认为一个稍有作为的人的背后,仰仗的永远是国家、集体和团队,个人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从来就是很微小的。宋老师在教育战线一干就是40年,从事研究生执教生涯20年。截止到2010年底,他已独立培养了158名研究生,其中45名博士生,113名硕士生,真可谓桃李满天下。这些学生从宋老师那里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做人。宋老师昔日默默无闻地为祖国培育的树苗,现已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各条战线的领军人物或者栋梁之才。一个老师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呢?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③]
二、感恩父母,双亲是他心中永远的牵挂。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④]唐人孟郊这首在孩提时代就能倒背如流的诗句,直到现在我才真正领会到作者写诗时的心情以及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深刻意境。当我读到宋老师自传“难忘的童年历练与厚重的求学生涯”这一章时,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不识字的父亲是他为人处世的楷模,教会他做一个诚实守信、忠厚正直的人;不识字的母亲是他人生的第一老师,“大爱若恨”的母爱在他人生拼搏的每一步当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父母给予我们宝贵的生命,给予我们最无私的爱,给予我们这世间最美好的一切。也许父母只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我们却是父母的整个世界。从宋老师的自传里,我看到一个游子对父母的爱是那么的柔软、那么的深沉,以至于我们不敢轻易去触碰,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泪流满面。从宋老师的自传里,尤其透过宋老师对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使我懂得了什么是人世间最真实、最淋漓尽致的孝。它不是在自己功成名就之后对父母的所谓回报,而是体现在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一个电话,一句问候,听听父母的唠叨,说说自己的近况,这些看似平凡的话语,足以让远隔千里之外的父母感到欣慰。其实父母要求我们的很少,无非是希望子女能够平平安安;如果子女能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人,那就是他们最大的骄傲和幸福。大爱无言,就这样静静地流淌在彼此的心间。从宋老师身上我深刻地感悟到,羽翼丰盈的吾辈也许可以飞得更高更远,但是决不能忘了常飞回父母的身边,再陪他们走上一段路,就如同他们曾牵着我们的手迈出第一步,走过无数步。
三、怀念母校,华中师范大学是他成长的摇篮。
在我看来,一个人最美好的时光就是在大学中度过的青春年华,最重要的阶段就是在大学中学习、历练的过程,最灿烂的青春就是在大学里取得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成就。细心地翻阅宋老师的自传,吸引眼球的是他年轻时就跟随陶军副院长撰写《中原大学校史》[⑤]的艰辛不易,领略到他奉命赴京请邓小平题写校名的传奇经历,体会到他为写好《华中师范大学校史》的呕心沥血。[⑥]每一次临危受命,宋老师从来没有抱怨过母校给自己的担子太重、压力太大,总是感谢母校对他的高度信任和厚爱,抓住每一次难得的机遇磨练自己,出色地完成学校赋予的使命。宋老师始终认为,在自己人生拼搏的道路上,哪怕是不起眼的“一小步”,都来自于母校对他的“呵护”与“关怀”。母校是每个人心中的圣地,它为学生搭起人生奋斗的舞台,每一幕都精彩纷呈,每一幕都流光溢彩。因为那里有耀眼的阳光,把一朵朵稚嫩的花苞培养成一枝枝绽放的鲜花;那里有肥沃的土壤,把一粒粒微小的种子培育成一棵棵茁壮的大树;那里有新鲜的空气,把一批批懵懂的少年熏陶成一个个有志的青年。从宋老师的自传里,我终于明白了学生与母校那份血肉相连的深情,无论学生身处何时何地,心中时刻惦念着把自己培育成才的母校。
四、不忘恩师,老师是他成才的指路人。
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最无私的职业。是他们教会我们握笔,教会我们写下第一个汉字,教会我们最朴实的道理。老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我们都是在老师的带领和教导下学会了在知识的果园中采摘果实。如果说父母是给了我们生命的人,那么老师就是给了我们知识和灵魂的人。品读宋老师对人生不同阶段老师的点点回忆,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都在诉说着老师们的可敬与可爱,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对老师们的敬爱和敬仰,所有这些不断地撞击着我的心灵。印象最深的事儿是宋老师写到小学老师“因爱生恨所踹的那一脚”,使宋老师明白了自己错在哪里。[⑦]格地要求自己,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人生、改变命运。正是这些孜孜不倦的园丁们,才使宋老师立志以他们为榜样,自觉地“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处事,“按特色”定位,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始终站在自己的岗位上教书育人。这一脚似乎也“踹”醒了他,使他体味出老师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一片苦心。正是因为“这一脚”,才使宋老师从此开始更加严
五、情系弟子,学生成才是他毕生的期盼。
宋老师把教师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追求。他认为教师做的是塑造人的工作,肩膀上承载的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他从40年的执教生涯中体验出读书的三个阶段,即“大学及以前读书是‘拿着口袋装知识’;硕士生阶段读书是‘母鸡带着小鸡’寻找知识;博士生阶段读书是由‘茧’成‘蝶’的创造知识。”[⑧]并且在从事研究生教育教学20年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自学→研究→实践”相结合[⑨]的有效方法。在我看来,宋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经师”,更是指导学生如何做人的“人师”。“治学不为媚时语,惟寻真知启后人”,这既是他职业生涯的信条,也是他一辈子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期望。“你们就像我家的孩子一样,我会关爱你们,也能批评你们。”这是宋老师经常会说的一句话。宋老师对学生总是充满了爱子之心、舐犊之情,这不仅体现在他平时对学生各方面的关爱,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上。他如严父一般,为了使学生养成早起学习的习惯,在新生入校初期还专门打电话催促学生起床;为了使学生认识到做学问须有严谨的态度,他逐字逐句地为学生修改论文,甚至连标点都不放过;为了给学生树立榜样,他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劳作,取得了瞩目的学术成就,成为我国法学界公认的“著名法学家”、“著名法学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作为他的弟子,我深知自己是多么幸运。老师就是我人生的楷模,他鲜明的个性、渊博的学识、刚正的作风、严谨的态度,都是我要用一生去效仿和追求的。他好似沙漠中的一棵胡杨树,始终怀揣对未来的希望,默默地奉献出一片生命的绿洲。
作者简介:朱意(1990—),女,河南郑州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2012级硕士生。
[0] 宋才发:《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①] 宋才发1953年生,湖北武穴人,法学博士,二级教授。历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法学院院长兼民族法学研究所所长、科研处长兼学校“211工程”办公室主任、民族博物馆长等职。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全国著名法学家、著名法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
[②] (宋)郑思肖:《二砺》。郑思肖(1241—1318年),宋末诗人、画家。
[③]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卷》。原文为“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④] (唐)孟郊:《游子吟》。
[⑤] 中原大学为1948年由邓小平、刘伯承在河南宝丰创办,后随军经开封、武汉获得长足发展。陶军为华中师范学院副院长、校党委常委、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1年7月至1983年1月,赴法国巴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代表兼党支部书记;1985年3月起任华中师范大学顾问兼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⑥]宋才发:《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3—116页。
[⑦]宋才发:《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6页。
[⑧]宋才发:《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64页。
[⑨]宋才发:《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