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汇储备的影响


  一、强制结售汇制度简述

  1994年1月1日,我国实行外汇体制改革,开始执行强制结售汇制度。其中,强制结汇是指:除国家规定的外汇账户可以保留外,企业和个人必须将多余的外汇,按银行挂牌汇率,全部结汇(出售)给外汇指定银行。外汇指定银行必须把高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头寸的外汇在银行间市场卖出。在该制度里,央行是银行间市场最大的接盘者,通过外汇占款的方式投放货币吸收市场外汇,形成国家外汇储备;强制售汇制是指:允许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兑换,即在符合国家外汇政策的情况下,企业和个人可到银行购买外汇。

  该制度来源于国家外汇短缺时代,目的是为了获得国家急需的外汇储备。但时过境迁,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已经从急需变为过剩,该外汇体制已不能适应目前的国家经济发外汇形势,甚至成为一系列矛盾的始作俑者。

  二、结售汇政策的主要矛盾及影响

   (一) 货币政策错配

  1.外储被动增长,货币投放过度

  由于强制结汇政策的实施,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可以直接兑换成人民币,形成外汇储备,国家的货币投放量和外汇储备因此而快速增长。近几年,国内的M2的增幅每年都接近或超过GDP增速的一倍以上。其对货币发行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其一 热钱涌入, 增加金融风险。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时,国际热钱会以虚假贸易、预交定金、虚假直接投资等各种渠道,借道该政策,直接兑换成人民币,获取投资收益、利息收益及人民币升值收益。一旦这些热钱在国内获得人民币升值的收益后,会通过售汇制度快速退出中国,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冲击,甚至会诱发金融危机。

  其二 货币发行过量,流动性过剩。出口企业可以不必考虑汇率风险,即使微利也会竭力扩大出口,然后通过结汇将汇率风险转嫁给央行;外国直接投资也可借此将外币直接兑换成人民币。央行为对冲这些外汇盈余被迫发行大量货币,这造成货币供应量上升,加剧了通胀压力。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仅2011年1-3月,银行代客累计结汇3757亿美元,累计售汇2415亿美元,银行代客累计结售汇顺差1342亿美元,由此推算出今年1季度外汇占款新增货币发行8700亿元。我国目前的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对应发行的人民币近20万亿,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巨大。

  2.通胀趋势明显,货币政策效果弱化

  人民币的过量发行,这无疑会引发房价、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国内通胀预期严重。央行不断对强化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吸收流动性,但由于贸易盈余不断积累,大量过剩资金在银行蓄积,政策的实际效果收到严重限制。

  自2007年以来,央行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达30次,仅2010年以来就调整了11次,其调整频率破历史记录,而准备金率从2007年初的9%提高到20.5%,期间除2008金融危机期间有所下调外,准备金率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频繁的调整准备金率并不能从根本上吸收流动性,反而会造成信贷结构和投资结构扭曲。

  由于央行的外汇占款持续增加,央行一边被迫增加货币投放量,一边提高准备金率冻结货币,形成了无比尴尬的局面。但是,无论怎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都只是在被动的回收外汇占款,加息和增发央票又必将面临人民币升值,国际热钱加速流入,增加货币发行的恶性循环,央行的货币政策因此面临困境。

  3.对冲外汇占款成本高企

  央行为控制通胀水平,回收过剩的流动性,大量发行央票,提高存款准备金,而二者的利息则转化为国际热钱的利润来源。现在,每当人民币汇率升值呼声高涨时,都会看到外资从各种结汇渠道大量涌入国内银行的现象。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外汇占款规模已经从2002年底的2.3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底的22.58万亿元。从2003年4月发行第一笔央票到2010年底,央行累计发行833期央票,央行累计为央票支付利息7436.5亿元。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发生的利息支出。以2003年9月第一次上调为基点,6%以上的资金可以认为是为了对冲外汇占款。如此计算,2003年至2010年期间,6%以上的准备金冻结资金累计利息支付,按月计算并累加为3394.1亿元。

  如此,累计央票利息支出和准备金利息支出,2003年至2010年底央行总对冲成本为10830.6亿元。

  如果现有的金融政策不作出重大调整,央行将被迫将双顺差造成的大量境外涌入资金变成外汇储备,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央行必须要发行央票或者提高准备金率加以对冲。但是,不断到期的央票又会释放流动性,只能通过发行新票据予以对冲,由此导致央行被迫不断发行央票,规模日渐增高,成本高企,套利资金的收益增大,吸引更多热钱,而对冲流动性的边际效应递减,风险日渐加强。

  4.扭曲信贷政策

  过量发行的货币流入银行促使银行的存款大量增加,而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无法有效吸收过剩的银行存款。银行保有大量闲置存款,面临巨大的放贷压力。目前实行的紧缩政策迫使银行在信贷规模偏紧时,信贷资金倾向于风险较小的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中小企业则被完全排除在外。近几年政府融资平台获得了大量融资,大型国企极度扩张,市场资金使用效率下降,而国内经济的中坚力量——中小企业则面临资金严重短缺的困难局面。目前,中小企业的短期融资利率已经达到30%-40%,这对中小企业的成长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大量中小企业的面临融资困难甚至资金链断裂,这与国家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相背离。

  5.人民币汇率争端不断

  由于中美间持续的巨额贸易逆差,美国的很多政界人士认为,中国故意压低汇率,以此获得贸易顺差利益。2010年,美国一百多名议员认为低估的人民币是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要求政府把中国列入头号货币操纵国,对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征收反补贴税。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认为,中国低估的汇率对美中之间巨额贸易逆差和美国近10%的失业率负有一定责任。认为人民币应升值25%到40%。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主管伯格斯坦称,北京使用货币操纵方式人为地压低人民币价值,使其出口非常便宜而进口却非常昂贵。中国的货币操纵使美国贸易赤字每年增加1000亿到1500亿美元,影响75万到100万人就业。中国因此而获得了不平等的贸易优势,违反了国际贸易规则。

   表1 中美贸易顺差表

   单位:亿美元

  年代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贸易顺差 281 428 586 803 1142

  同比% -5 52.3 36.9 36.9 42.2

  年代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贸易顺差 1443 1633 1709 1434 1813

  同比% 26.4 13.2 4.7 -16.1 26.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统计局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年鉴数据整理

  表中显示,2001年中美贸易顺差为281亿美元,期间几年都实现了高速增长,到2010年增长到1813亿美元,同比增长26.4%,比2001年增长5.5倍。虽然在2009年贸易顺差出现回落,但2010年很快得到弥补,中国因此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

  中国通过贸易顺差获得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同时GDP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保持高增长,而且人民币兑美元的变动幅度不大,因此美国政府认为人民币的升值幅度没有反映出人民币的真实价值,中国在通过汇率控制来获得出口优势。虽然这些观点受到广泛质疑,但美国因此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逼迫人民币升值,引发人民币汇率争端。

  中国政府强调,中国不追求贸易顺差,希望中美间的贸易得到平衡,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贸易的结构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变,除非改变强制结汇政策,企业的出口欲望不会得到有效抑制。

  (二)累积汇兑和贸易摩擦风险

  1.外汇储备汇兑损失巨大

   按照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0年6月,中国持有美国证券1.61万亿美元,包括股票,长期债券和短期债券,是美国证券最大单一持有国,占当时中国外汇储备总额2.45万亿的65.7%。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美元证券的数量预计占比仍然超过60%。

  美元汇率的变化直接影响美元储备的实际价值,并可能造成损失,一旦美元贬值或人民币升值,那么中国的外汇储备就会面临风险。

  这次金融危机以来,美政府为了救市采取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而且力度远胜以往: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除把联邦基金利率下调到接近于零的历史低点,创造了“量化宽松”的政策工具,直接印发钞票;财政政策方面,2009年美国财政赤字已超10%,累计财政赤字占GDP总量的比重接近100%。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的总资产在过去12个月的时间里急剧膨胀了1万多亿美元,现在仍以每月1000亿美元的速度在增长。这样势必会导致美元增发和贬值,美元资产实际支付能力缩水。[1]

  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庞大,很难找到一个能轻松容纳上万亿甚至超过3万亿美元的投资市场,只能考虑那些流动性良好的发达国家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于是中国对于美国的政策非常敏感。据中国社科院测算,如果2009年9月30日至2010年9月30日期间,美元对各种主要货币均贬值20%,以现有汇储规模计,中国遭受的损失将高达人民币3万多亿元。

  2.冗余贸易量大,贸易摩擦增多

  中国的贸易依赖型的发展模式必须改变。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其中低端的初级产品、代工产品占有很大比重。这些低端产品的出口,收益率极低。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测算,如人民币在短期内升值3%,家电、汽车、手机等生产企业利润将下降30%至50%,许多议价能力低的中小企业将面临亏损。我国规模以上轻工企业出口利润普遍在5%左右,而规模以下企业毛利率只有2%左右,鞋类企业出口利润仅1%。

  事实上我国很多产品出口都归属于冗余贸易行列中,需要通过结构性调整予以削减。这些产品主要包括资源粗加工产品、低技术含量产品、简单代工产品、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等。这些产品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劳动力,污染了环境,制造出大量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造成了中国出口过剩的局面。很多出口产品在美国的零售价远低于国内的零售价格,形成了国内对国外的广泛的价格补贴。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资源紧缺、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局面,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已经不再适合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发达国家也无法提供足够需求,消耗如此大规模的生产能力,由此引发的国际贸易争端层出不穷。

  近年来,国内出口企业巨大的生产规模,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推高了相关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中国企业被迫付出了更多的外汇用于进口资源,大幅提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本,这些企业转型或被淘汰的趋势不可避免。[2]

  表2 2001-2010年中国对美国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

  单位:亿美元

  年代 出口额 比上年增长% 进口额 比上年增长%

  2001 543 4.4 262 17.4

  2002 700 28.9 272 0.12

  2003 925 32.3 339 24.3

  2004 1249 35.1 447 24.7

  2005 1629 30.4 487 9.1

  2006 2035 24.9 592 21.8

  2007 2327 14.4 694 17.2

  2008 2523 8.4 814 17.3

  2009 2983 18.2 774.4 -5

  2010 2833 -5 1020.3 31.8

  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历年数据及进出口主要国别(地区)总值表整理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1年到2010年美中贸易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其中加入世贸后的2002年到2006年中国对美出口增速始终保持在20%以上,同时从美国的进口额也保持快速增长,但增速明显小于出口。但这种情况在2007年略有所转变,进口额的增长率快于出口额的增长。

  这些出口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利润水平极低的情况下继续出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强制结汇政策的实行,使企业不用承担汇兑损失,而将汇兑风险转嫁给银行。而央行则因此累积了大量的贸易盈余外汇,形成巨额外汇储备,进而推动人民币升值,汇兑损失风险越来越大。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近期测算,中国通过提供廉价商品和购买美国国债,每年大概向美国提供 200 亿美元的补贴。

  (三)国内资产外流,支撑美元霸权

  1.巨额资产外流

  持有外汇储备意味着将巨额资金借贷给其他国家,让渡了其使用权。中国虽然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却无法将其用于扩大国民福利。因为这些美元资产通过债务形式,以购买国债等方式借给美国,为其赤字融资,供其消费,实际上是形成了穷国供养富国的尴尬局面,而国内却面临缺乏投资的窘境。

  适量的外汇储备是必要的,可以保证国际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但过量的外汇储备其边际收益将远小于边际成本。外汇储备的形成一方面通过实物资源净出口,减少了中国的资源;另一方面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资产的方式存在,面临美元贬值的巨大风险。过多的外汇储备表明国内无法使用该笔资金,放弃了很多国内经济发展的机会,无法用于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2.强化美元霸权优势地位。

  美国在金融危机中采取了两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印刷了大量的美元,这对世界的货币格局产生了不利影响,引发世界性商品通胀。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对美国的货币政策提出了质疑,纷纷采取措施限制美元的流入,防止受到通胀的冲击。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吸收了大量美元,强化了美元霸权的影响,变相鼓励了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刺激其制造更多贸易摩擦、投资壁垒,保障了美国在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地位,而中国还要被迫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维护美元稳定的责任。[3]

  三、改革结售汇政策的作用

  (一)减少贸易顺差,调整出口结构,降低贸易依赖

  强制结售汇政策的取消可以减少央行的结汇压力,化解汇率争端。届时,企业将根据市场判断自行承担汇率变化的风险,自担外汇损益风险,很多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将被迫调整,微利的低成本代工企业将提高价格或被迫退出出口市场面向国内销售,这有助于减少出口,缓解国内劳动力紧缺,降低国内贸易依赖,刺激国内消费。中国也没必要在出口大量的低端产品,通过国外和国内的价格倒挂去补贴发达国家。

  现在,很多出口企业在增加技术含量,提高产品档次、价格方面做文章,加快产品升级,已经获得了很好的收益。

  (二)减少外汇储备,防范金融风险

   改变结售汇政策可以通过降低贸易盈余,控制国际游资的流入的渠道减少被动增长的外汇储备额,降低升值预期,从而有效的防范潜在金融风险。

  (三)降低通胀水平

   通过减少出口,其一可以降低中国对国际大宗商品的需求,降低市场价格水平,其二减少结汇量会部分的促进人民币升值,降低购买国际商品成本,二者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国内通胀水平。

  (四)限制美元增发,制约美元霸权影响

   改革结售汇政策后,美元输入中国的主要渠道将被限制,过量的美元也不会被中国大量吸收,过度发行美元的政策对中国的伤害将会大幅降低。美国在发行美元的时候将不得不面临加剧国内通胀和美元大幅贬值的威胁,美元霸权因此受到制约。

  (五)减压宏观调控

   结售汇政策的改革将减少外汇占款,直接降低国内的流动性,降低通胀水平,国内最棘手的宏观金融政策调控也将步入正轨,如收缩流动性、人民币升值等措施都将面临缓解,降低调控难度,加强调控效果。

  四、对结售汇政策的调整方式建议

  结售汇的调整在两方面影响人民币汇率:一是减少贸易盈余,降低升值预期,缓解中美汇率矛盾;二是减少美元结汇量,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二者间的互动赋予了人民币汇率的双向调节空间,可以有效化解人民币单边升值的强烈预期,必要时可以通过结汇比例的变化进行调节,充分释放汇率调节空间。

  对结售汇政策的调整要循序渐进,按一定比例逐步取消,不能一蹴而就。完全取消结售汇政策会引起出口快速下滑,人民币汇率会现剧烈波动、大量出口企业受到严重影响,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但是该政策的改革又势在必行,这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需,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国的强制结售汇已经出现松动迹象,主要表现是严进宽出,即在售汇时减少审批流程,放宽居民购汇额度限制;在结汇时严格审批,重点审查虚假贸易背景资金和资本项下套利资金的流入。权衡利弊,央行对结售汇政策的改革,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逐步、按比例减少强制结汇比例,稳步放开售汇额度,这才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

  建议初次改革按照贸易项目下的90%比例结汇,此后逐步降低强制结汇比例,以此增强企业汇兑损失预期,引导出口企业逐渐走出高成本、高消耗、低利润的出口模式,为企业转型留有余地,也向市场发出明确的减少外汇储备信号,加快人民币市场化、国际化的步伐,制约美元霸权影响,实现经济发展造福于国民的良好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