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舆论战中国如何占上


 新年伊始,钓鱼岛持续令中日关系紧张,两国外交家因的外交骂战,如今已从简单乏味的外交政治套话,逐渐进化到有趣大胆的文学艺术语言:“中日互骂‘伏地魔'”。德国《商报》6日以此为题描写了一个场景:在一所小学操场上,几个孩子正在玩“哈利·波特游戏”。“你是伏地魔!”一个胖女孩指着一个瘦女孩。对方回应说,“不!你才是伏地魔!”她们来来回回指着,激烈地争论谁是亚洲“伏地魔”?校园的场景已经变成外交上的现实。下一步是什么?向对方吐痰?脚踢对方?拉对方头发?这两个亚洲女孩,一个指美国为“夫妻”关系,一个自称是美国的“小妾”,现在,她们再次较量,已经远不是搞笑与幻想。这两个国家分别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三大经济体,都是世界上最富有、规模最大、最有组织的国家,她们的政治倾向和矛盾升级非常令人担忧。

 
事实是这样的,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在1月2日的《每日电讯报》(The Telegraph)上撰文 ,直指参拜靖国神社的安倍晋三是复活伏地魔。这样在第三国以一个臭名昭著的恶魔去形容一个国家的领袖是非常罕见和不得体的。但这仅仅是中国大规模舆论战的一部分,在往后一个多星期,中国发动超过30个国家的大使在各国媒体撰文狠批安倍和日本,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舆论战 。日本当然亦不甘示弱,驻英国大使林景一在1月5日在同一份报纸中撰文反驳,对中国反唇相讥,直指如果中国不遵守国际规则,那她才是真正的伏地魔 。安倍同时指示日本驻各国大使馆,要求对中国舆论战进行回击。
 
中日互指伏地魔顿时引起国际的关注。BBC不失时机地在1月8日制作了一个新闻节目,让两国大使分别解释自己的观点 。尽管两国大使都不肯与对方同台,主持人在短短不到10分钟的节目中需要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但这总算是双方一次有纪念意义的交锋。在节目中双方大使的表现自是判若云泥。刘大使高大威猛,牙尖嘴利,而林大使鼠头獐目,连英语也说不大清。就节目而言,中国就先胜了一仗。
 
可是,在电视上看起来占上风了,并不等于真的就在舆论战中赢了。中国大使们纷纷撰文了,但是在国际上还是处于寡助的局面。中国官媒《环球时报》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无法彻底取得对日的舆论胜利 。自中日钓鱼岛危机以来,中日之间就一直打舆论战,中国全面处于下风。安倍莽撞而不恰当的参拜靖国神社行为固然为中国提供了一些弹药,让中国看到了扳回一局的机会,但是这个机会并不足以扭转在舆论战上日强中弱的局面。
 
日本以伏地魔还击,看上去有点Low,但是日本愈来愈意识到,对中国上纲上线的批判方式最好的还击方法就是针锋相对。去年9月,安倍在纽约辩解自己不是军国主义,却被中国传媒掐头去尾抹黑成了“安倍自认搞军国主义”。这对于日本是一个教训。在12月中日关系研讨会上,中国再次攻击日本搞军国主义时,日本副大使就直接说了,按照中国的标准,搞军国主义的是中国而不是日本。中国一众专家少将顿时哑口无言,没有一个能够辩解。显然日本也学精了,中国说日本伏地魔,日本也不妨指中国伏地魔。到了双方都说“你全家都是伏地魔”时,外国人就当是看笑话了。
 
日本大使形象不好,言语不清,但是文章写得还可以(也可能文章不是他自己写的),就每日电讯报上的反击文章来看,还是颇见功力的。与之相比,刘大使的文章虽然辞藻华丽,但是大部分都非基于事实。这样的文章中国人读起来觉得解气,但是对于有分析力的读者(爱看这种和自己八辈子搭不上关系的文章的外国人多少有点分析力),其说服力并不如日本大使的文章。
 
日本大使的文章指出了中国论战中的几个主要的弱点。
 
首先,中国是不愿遵守国际法而宁愿采用胁迫方式去处理问题的一方。日本大使首先指出在钓鱼岛事件上,日本和平地实控了钓鱼岛,中国长期没有对此表示异议。在钓鱼岛危机中,中国是采用武力胁迫以改变现状的一方,而日本一直处于忍让状态。日本的说法在细节上有点可供讨论的地方,但是基本说法还是站得住脚的。
 
日本继续指出,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愿按照国际法去解决问题,亦拒绝和日本对话。这也是事实。尽管中国指安倍不承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但是在野田时期日本就提出过依据国际法解决问题,却被中国以“不要以国际法狡辩”来一口拒绝。即便在安倍当政时,日本也向中国提出依照国际法解决问题,却再次被唐家璇一口拒绝。
 
中国不肯依照国际法而宁愿采用单边主义方式行事被中国单方面设立不符合国际法的防空识别区、在南海持续的胁迫行为、以及中国拒绝菲律宾在国际法庭对九段线问题的仲裁等例子所再三例证。有了这些事实的根据,中国在国际社会角度处于下风是可想而知的。这是中国在舆论战中处于劣势的最根本原因。
 
其次,中国指责日本复活军国主义缺乏说服力。中国总是高调指责日本搞军国主义,但是在国际社会看来,这个说法并不可信。刘大使所说的安倍要修改宪法等等即便真的成功了,也只是日本要国家正常化,而国家正常化并不等同于军国主义,否则是否每个“正常国家”都要搞军国主义?日本大使的文章指出,在战后70年,日本成为一个民主国家,没有一个人因为批评政府而被入狱,日本一直坚守和平主义,没有参与任何一场战争。而日本的军费18年来都没有增长,仅仅在这两年因为钓鱼岛危机而增长不到2%。这还是以日元为参考量的,算上日元贬值的因素,事实上军费还萎缩了。在2008年,胡锦涛和福田会面中发布的《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还明确指出“日本在战后60多年来,坚持走作为和平国家的道路,通过和平手段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中方对此表示积极评价。” 这样一个国家怎么会在短短几年间就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军国主义国家?
 
日本大使没有说出更多的例子,显然是留了底牌。可以想象的底牌有两个:
 
第一是通过军事的数据说明谁更像军国主义。比如中国连续十几年军费增长超过两位数,目前军费是世界第二,是日本的三倍,是后面几个国家的总和;近年来中国的攻击性顶级武器层出不穷,航母、洲际导弹、四代机、核潜艇等等令人目不暇接;中国是近年来唯一增加核武器的拥核国家;中国战机数量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二,是日本的5倍多,战舰数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等等。
 
第二是通过历史来说明中国的侵略性。比如在战后日本一直坚持和平主义的时候,中国却陷入了好战模式,在短短三十年中,就有“侵略朝鲜”(这是经联合国定义并谴责的)、“侵略印度”和“侵略越南”三场战争。中国当然不认为那些是侵略,但是等一等,这岂不是为安倍说的“侵略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作了注释?这还不算中国在东南亚输出革命搞得邻国鸡犬不宁,甚至引发了波尔布特大屠杀的人道主义悲剧。总之,由于中国在战后三十年劣迹不少,要纠缠起来,即便在历史问题上,中国也不见得能站在道德高位。
 
第三,即便在中国攻击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上,日本也不是没有反驳的余地。
 
日本大使强调了在安倍参拜中中国媒体基本没有提及的两点:第一,安倍在参拜时表示,日本永远不会走上发动战争的道路;第二,安倍同时也参拜了纪念其他国家在二战中牺牲者的“镇灵社”。这两个处理的方法使得日本在解释安倍参拜行为不等同于认同军国主义的论点上增加了论据。
 
中国在指责日本参拜时总是喜欢把参拜靖国神社和“参拜希特勒”相提并论。这种类比并非贴切。靖国神社里面供奉250万个名字,甲级战犯只是其中的14个,只占不到一百万分之六,其余绝大部分都是参与明治维新以来历次战争的普通士兵。把甲级战犯和这些普通士兵放在一起固然不是合适的做法(我和大部分国人以及为数众多的日本反战人士一样对此感到深恶痛绝),但是直接把参拜靖国神社等同于参拜这14个日本甲级战犯,再等同搞军国主义也是夸大其词。事实就是,即便是中国公认的老朋友田中角荣(5次)、大平正芳(3次)和中曾根康弘(10次)等日本著名的亲中的和平主义者也多次参拜靖国神社。难道他们也搞军国主义?
 
其实,把参拜靖国神社和军国主义相联系是1985年才开始的事。日本大使提及重要的一点:即便在1978年甲级战犯移入靖国神社后,中国也在长达7年的时间内对日本首相总共22次参拜行为没有提出任何抗议(大平正芳和中曾根康弘的参拜都是在这个时期),只是到了1985年8月15日中曾根的参拜才开始进行抗议。从日本方面解释,把参拜靖国神社和军国主义相联系只是后来才出现的政治需要。这种解释不能说是毫无道理。BBC主持在访谈中也问及了刘晓明大使这个问题,刘大使亦难以应对,只得撒了一个谎(说这22次参拜在1978年之前)蒙混过关,可见这个问题是中方很头痛的问题。
 
此外,中国还在继续那个 “维持二战后秩序”的陈词滥调,这种论调早就被证实毫无打动国际社会可能。
 
中国自己本身就是二战后秩序的最主要破坏者。如果以开罗会议的蓝图作为战后国际秩序的模板,中国本来是美国和自由世界的盟友,是抵抗共产主义扩张的前线。但是二战结束仅仅四年之后,中国就一面倒投靠苏联,成为共产主义的桥头堡。如果把美苏对峙作为战后国际秩序的模板,中国在当了多年苏联的小弟之后却突然投向了“美帝”,当了共产主义阵营的二五仔,在背后插了老大哥一刀。正是由于中国背叛了共产主义阵营,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的崩溃,乃至最后雅尔塔体系结束,二战后秩序荡然无存。中国在战后的两次“背叛”行为都直接破坏了二战之后的秩序。由一个秩序的破坏者谈维护二战后秩序的必要性,是不是太可笑了?
 
况且,欧洲各国早就在20多年前从倒塌的雅尔塔体系废墟中走出来,而中国在70年后的今天还重提那个被历史车轮扔进垃圾堆的二战后秩序,这只能让世界各国感到僵尸所散发出来的陈腐气息。在我看来,没有一个比这个更加糟糕的宣傳策略了。
 
日本还有很多宣傳策略没有出来,比如在民主人权价值观等方面对中国进行攻击,这些策略对中国人可能没有效,但是在国际上愿意听到的还真不少。可见,在中国已经几乎出尽法宝的同时,日本目前还留有余地,还没有准备对中国打一场完全拉下脸面的舆论战。万一如此,中国的局面更加不容乐观。
 
在国际政治上,现实因素永远比历史因素重要。国际社会(除了中国和韩国)也很难理解为什么还要继续纠缠于70年前的战争。在国际社会看来,这些历史应该把它们真正当作历史去认识,而不是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因此,把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混为一谈其实并不是一个合适的策略。中日两国应该停止这种无聊的抹黑战,真正地就钓鱼岛问题和中日关系展开对话,这才是对世界和平作出的实质贡献。
 
最后,既然说到了伏地魔,我也想说说在这个问题上我自己的看法。
 
在哈利波特的小说中,伏地魔并不是简单的一个人,而是一种思想,或者说是一种魂魄。这种魂魄附着在某个人身上,就会使这个人变为恶魔一般。奇洛教授本来是一个正派人,但是被伏地魔的魂魄依附上之后就成为一个无恶不作的坏蛋。即便是大正派哈利波特,被伏地魔的魂魄碎片依附之后也会影响心智和情绪。
 
军国主义在技术上说来只是日本(特定国家)在20-40年代(特定时期)的一种意识。但是广义地看,军国主义正是人类历史上侵略与嗜杀的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魔性正是伏地魔的魂魄,它在20-40年代依附在日本身上成为军国主义,在30-40年代依附在德国身上成为纳粹主义。纳粹主义严格说来不是军国主义,但是纳粹主义比军国主义好吗?它们在本质上根本毫无二致。
 
我们也不能忘记,在历史上,这种思想曾经依附在几乎每一个国家身上,从而取得肉身,让魔性肆虐。伏地魔在历史上出现之久,范围之广,显然不单单局限在一个日本军国主义中。中国历史上也有这么侵略成性杀人如麻的时刻。可见伏地魔既曾经依附在日本身上,也曾经依附在中国身上。因此,世界上每一个爱好和平的人,都应该对伏地魔提高警惕:既要警惕伏地魔再度依附在日本身上,也要警惕伏地魔依附在其他国家身上。把伏地魔仅仅视为日本的事,无疑是对伏地魔的一种狭隘的认识。
 
“伏地魔”之争:辩论是说给围观者听的。
 
所谓“伏地魔”之争,英国并非唯一的“辩论台”,连日来,两国驻欧美各国大使、重要外交官在各自驻在国平台纷纷拿起笔,走上媒体平台,开始了一场耐人寻味的“伏地魔考据之争”,将这场风波推向戏剧化的高潮。甚至远在“天涯海角”的非洲国家塞内加尔,其《达喀尔太阳报》上也赫然出现中国驻塞内加尔大使夏煌回顾日本侵华和发动太平洋战争历史,提醒“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文章,而日方的反击也只是时间问题——其首相安倍,正对莫桑比克、科特迪瓦、埃塞俄比亚等非洲三国,进行日本首相8年来的首次非洲访问。
 
不言而喻,中日双方在历史和现实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已出现泾渭分明、难以调和的原则性分歧,日本安倍内阁希望修改“和平宪法”,实现“正常国家化”,提出“防务新指针”,并试图以“中国威胁地区和平”作为推动这些政治目标的口实,而中国认定这些做法,是试图为日本侵略、殖民历史罪责翻案,复活军国主义的行径;中国希望通过“搁置争议”、“和平协商”,探讨解决两国间围绕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的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而日本的“和平”和“现状”,则是力图让中国接受、让全世界相信,钓鱼岛问题上并没有什么“中日争端”,日本的主张是唯一的主张。这种原则分歧的难以调和是因,是“伏地魔”之争的根源所在,而大使、外交官们的唇枪舌剑之争,笔墨往还之辩,则不过是这种分歧的表象和折射。
 
中日两国都是爱好围棋的国度,懂得布大局、争外势的道理,“伏地魔”之争之所以遍地开花,且“分赛场”遍布欧亚非各要害国家的“眼球环节”,一是为了向尽可能多的听众发出自己的声音,拿出自己的论点和论据,二是为了尽一切努力压制对方的声音,证伪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这些是“纲”,而“伏地魔”之类的比喻也好,流利的外文口语、雄健的词锋和笔力也罢,则不过是为把这“纲”高举起来,而必须张开的“目”。虽说是纲目并重,但毕竟纲是主,目是次,纲举而目张,倘无法让尽可能多的听众、观众迅速、充分理解和认同本方论点、论据,不认同对方论点、论据,即便费尽心思,训诂出“伏地魔”究竟是怎样一个“自古以来”,恐也是事倍功半。
 
公开场合下的辩论,说到底是辩给围观者,也即听众和观众们听的;在“非主非客”的第三方进行这样的辩论,目的就更是让这些原本中立无定见的围观者,愿意听、听得清、听得懂、听得全、听得进去你说的话,并得出你希望他们得出的感受、结论。要做到这一点,仅仅有流畅的驻在国语言,娴熟巧妙的演讲技巧,精妙的比喻,不过具备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执着于某个细节的口舌长短、言语高低,就更是舍本逐末的“跑题”行为。有条理、知分寸,该说即说,该止即止,以态度胜,是大胜;通过令人信服的论据、论证,让围观者相信彼此间具有共利、共识,相信本方的观点,也就是围观者自己的观点,则是完胜。相反,辩论对手并非真正要在这个场合“打倒”的目标,因为对方既然敢“打对台”,便认定了自己的那一套论点和逻辑,即便被噎到哑口无言,也是纵心服口也绝不会服的,以“击倒辩论对手”为目标,等于做无用功。
 
事实上中日之间的“国际外交论战”早自“钓鱼岛国有化”便开锣,迄今也持续了一段时间,应该承认,由于种种原因,最初至少在欧美等地外交、舆论舞台,日方是占了一些便宜的。但自安倍不顾包括美国在内各方劝阻,执意参拜靖国神社起,情况就发生逆转,对日方论点、逻辑不以为然的声音,在欧美媒体、公众间显著增多起来,个中奥妙,即在于参拜靖国神社意味着否定二战历史,否定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意味着为二战胜利成果翻案,这种行为无疑触及欧美主流社会的“痛点”,且其谬也更容易被远离亚太的各国人士所察觉。简言之,此前中日“辩手”所论,在围观者看来,不过两家自己的“私人恩怨”,无关第三方听众、观众之痛痒;此番所争,却不再是“辩手”间的“私人问题”,而同样和他们自身利益、价值观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