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额土地出让金的使用状况却并不够明晰。对此,廖路明建议,土地出让金收支情况至少应该一年公示一次,这样既有利于社会各方面对政府征收土地出让金的理解,也便于全社会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受201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7.3%、销售额增长26 .3%的拉动,房地产营业税5411亿元,增长33.6%;契税3844亿元,增长33.8%;土地增值税3294亿元,增长21.1%;耕地占用税1808亿元,增长11 .6%;城镇土地使用税1719亿元,增长11.5%。可见,火爆的房地产市场是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事实上,从去年各地频发的“地王现象”就可推测出政府卖地收入会“爆棚”。地方政府2013年地王大战席卷全国,总价、单价均不断被刷新。2013年11月30日,全国重点45个城市的统计显示,2013全年全国出现总价及单价地王共计67个,仅西安、海南没有出现新的地王。2013年9月,融创以7.3万元/平米竞得北京农展馆北路8号0304-622地块,创下全国单价地王;新鸿基以217.7亿元,夺得上海“徐家汇(行情 股吧 买卖点)中心项目”地块,成为当之无愧的全国总价地王。此外,融创还在天津拿下总价以及单价地王,万科在重庆、东莞、广州等城市拿下多个地王,北京金隅在南京、杭州等摘得地王。
虽然面对疯涨的地价,国土部2013年9月25日召开了一个城市房地产用地管理和调控座谈会,要求“务必做到年内不再出地王”。随后,广东省亦强调,要确保未来半年不再出现“地王”。但官方的喊话却犹如耳边风呼啸而过。值得玩味的是,去年11月21日,北京、珠海年内的总价地王同时诞生。在一周内,仅北京、珠海、南京这三个城市的土地出让金就超过290亿元,数字惊人。2013年楼市处于巅峰状态,土地市场火热程度超过2009年,堪称史上最火爆的“地王年”。“不仅是地王数量达到历年土地出让史上之最,而且地价上涨之快打破市场想象力。产生“地王年”的原因很多,包括房企看好后期房价上涨预期,也包括信贷政策宽松,还有地方政府哄抬地价,饥饿式营销手法制造供地紧张等。很显然,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收入的绝对主力。财政部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比上年增加14704亿元,增长39.2%。其中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本级)48007亿元,增长40.3%。这主要是土地出让合同成交价款增加较多,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41250亿元,比上年增加12732亿元,增幅高达44.6%。没有土地热卖和房地产旺销,2013年中国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都难以实现预期目标。获得了财政部数据强有力的印证。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2.9万多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5.2万多亿元。这两类收入合计达18.1万多亿元。其中,来自土地、房地产业、建筑业的租、税、费收入合计为6.6万多亿元,占全国财政两类收入总额的比重高达36.5%。2013年,中央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收入合计6.4万亿元,地方财政两类收入合计11.7万亿元。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最大的,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013年高达4.1万多亿元,首次超过4万亿元大关。仅此一项,就占地方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两类收入总和的35%。土地、房地产业、建筑业的租、税、费收入,绝大部分归属地方政府。显而易见,来自土地、房地产业、建筑业的6.6万亿元,为地方财政贡献了五成以上的收入。与往年不同,财政部本次不仅公布了土地收入、房地产业税种收入,还首次公布了房地产营业税收入、建筑业营业税收入、房地产企业所得税收入。全国财政收入中,除了4.1万亿元出让土地的收入,来自土地、房地产、建筑业的税收收入达2.5万亿元,逼近中国第一大税种——国内增值税贡献的2.88万亿元。
在全年火爆楼市的助推下,2013年全国卖地收入突破了4万亿元,刷新2011年3.15万亿的历史记录。
2013年,在一般税种中,房地产营业税收入达5411亿元,增长33.6%,建筑业营业税4315亿元,增长16.5%,房地产企业所得税2850亿元,增长25.1%。在几个税基主要为房地产的税种中,契税收入为3844亿元,增长33.8%,土地增值税3294亿元,增长21.1%,耕地占用税1808亿元,增长11.6%,城镇土地使用税1719亿元,增长11.5%。全国公共财政收入2013年增长了10.1%。上述房地产相关税种的收入增幅,均超过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增幅。财政部1月23日发布“2013年财政收支情况”中,和房地产有关的税种,惟一缺漏了房产税收入的数据。2012年,全国房产税收入为1370多亿元。2013年工业企业所得税仅增长了1%,和房地产业各税种收入增幅相比,真可谓冰火两重天。显而易见,2013年,土地、房地产、建筑业对全国财政收入贡献巨大。同时,也可看出2013年中国经济实现7.7%的增长,房地产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中国的公共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占比分别为85.6%和14.4%。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中,绝大部分来自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占比高达79%。其他政府性基金,包括铁路建设基金、民航发展基金、水利建设基金、地方教育附加收入等四十多项,收入占比仅为21%。
数据显示,去年中央财政收入6.02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6.6%,同比增长了7.1%,增幅仅超过7%的预算目标0.1个百分点。此外,公共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1.05万亿元,同比增长了9.8%。记者计算得知,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的85.6%。包括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在内的非税收入也一直是市场关注热点。去年非税收入1.8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中央非税收入增长了22.9%,财政部解释称,主要是部分企业一次性上缴利润增加。地方非税收入1.5万亿元,增长9.8%,增幅为近四年最低。自2012年以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高层每年都反复强调严禁征收过头税费。不过,地方财税系统人士表示,财税部门还是会受到年初预算目标以及地方政府的压力,越是经济不景气时越需要“找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称,未来年度预算审核重点将由收支平衡转到支出政策上,收入预算从任务改为预期。财政部长楼继伟在解读时表示,目前我国预算审批包括收入、支出和收支平衡三个方面,但核心是收支平衡,而不是支出规模与政策。预算审批以支出为重点后,税收就不再是任务,而是预期,财政收入依法征收,该收多少就收多少。2013年,“营改增”试点逐步向全行业全国扩容。数据显示,去年国内增值税收入2.8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地方增值税8275亿元,增长22.8%。
财政部解释称,地方增值税增幅较高主要是因为营业税改征的增值税全部属地方收入,其中交通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值税完成1542亿元,增加1246亿元。营业税收入1.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3%。财政部详细列出了拉动营业税增长的几项因素。其中,受全年商品房销售火爆的拉动,房地产营业税5411亿元,增长33.6%;受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拉动,建筑业营业税4315亿元,增长16.5%。不过,数据也可见,目前已经进行营改增的行业,营业税收入占总体收入比例较小,楼继伟此前表示,争取2015年全面完成“营改增”改革。这意味着诸多重要领域将面临“闯关”,其中包括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此前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咨询机构人士预计,今年金融业“营改增”将先出台文件。对于金融保险业而言,最棘手的问题是进项税额抵扣如何确认。比如银行作为服务性企业,其资产业务理财、贷款、结算等这些销项没有含税发票,进项抵扣如何界定是全世界难题。目前,全球大部分有增值税或是货劳税(GST)的国家都选择了免税,仅较少国家对部分金融服务征收增值税。此外,目前增值税有6%、11%、13%和17%四档税率,税率过多屡受诟病。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简并税率,多位接受采访的市场人士和学者认为,这一调整应在“营改增”全部推开后实行。此外,对于此前确定纳入“营改增”的电信业,意外没有进入此前的扩围行列。知情人士透露,主要是因为税率没有谈妥,电信业希望6%,但是官方希望执行11%的税率。上述人士估计,一季度不会看到“营改增”的进一步改革。
一般来说,土地收入在地方政府本级财政收入中占了较大比例,一些城市甚至会超过50%。数据显示,2004年-2012年的9年间,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本级)的比例多数在四成到七成之间,最低的是2008的36.21%,最高的是2010年的71.68%。从1999年统计至2013年,15年来的全国土地出让收入总额将达到19万亿元左右。2008年-2012年5年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总收入超过11万亿元。这五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纯收入约4.1万亿元。土地出让纯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除了2012年为9.49%外,其他年份都超过了两位数,最高的2010年超过了38%。不过,自2010年以来,土地出让纯收入连续两年下降。直到2013年,土地市场再次成交火热。而地方政府卖地出现 “井喷”,一个无法绕过的原因是,随着经济增速减缓,其财政收入出现下降。同时,在前几年为抗击全球金融危机而推出的投资扩张中,地方政府通过政府融资平台大肆举债,如今已开始面对还债压力。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还债高峰来临,卖地收入成为各地政府最现实、最快捷的财源。这就难怪一位地方官员会大叹苦经:“不卖地怎么上项目?”卖地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敛财、推动项目投资的捷径,土地出让金已经成为地方政府不折不扣的 “钱袋子”。但是,土地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这种特性决定了竭泽而渔式的卖地缺乏长久的持续性。
地方政府迫于短期的需求而不断推出新地块进行拍卖,实际上是在消耗本该由我们的子孙享用的土地资源。如果说地方政府将自己管辖下的土地当作商品出售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做法,那么,这种“前吃后空”的“土地财政”,其道路已经越走越窄。同时,这种“井喷”现象,从短期来看,对目前仍在坚持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构成了一种反作用力,对中央正在积极推进的政府职能转变也是一种消极因素。政府卖地的生意越是兴旺,政府离它的职能要求也就越远。因此,对土地财政制度进行改革已经刻不容缓。而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仅仅要求地方政府遏制卖地冲动,并不能收到什么效果。必须看到,去年上半年出现的卖地“井喷”现象,与经济增速下降导致的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紧张有直接关系,而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紧张又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的分税制有直接关系。地方政府承担了社会管理的大量职能,却缺乏与其匹配的财政资金供给,这才造成了地方政府通过卖地来壮大财政资金的冲动。面对土地财政的时弊,一些地区已经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日前山东省政府作出决定,将原本由省财政统收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以及石化企业增值税等,全部下划市县,作为市县财政收入,属地征管、就地缴库。山东省政府这样做的目的很直白,就是为了提高县乡政府的财政保障能力。如果中央政府能够积极推动分税制改革,让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匹配起来,那么,地方政府就没有必要这样竭泽而渔地卖地,政府职能改革也就有了现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