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币与商品价值间的动态标定及其管理启示
廖仁平
关键词:法币 价值 标定 货币管理
提 要:简析了法币与商品价值间动态标定的原理和特征及其科学管理策略,模拟举例进行了相关经济分析,强调了法币体系MV=PY中法币对商品价值的分配意义,提示特定经济状态时政府有理、有节、有利地多印法币用于消除GDP缺口、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就业等有其特定的积极作用。
前言
人类货币史从商品货币转向法币后,金融理论及实践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中的许多理论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如法币与商品价值间动态标定的原理和特征及其科学管理策略等,就存在着较大的理论缺失,致使各国在具体金融实践中存在许多短期行为和各种迷惑。因此,在理论上研究法币与商品价值间动态标定的原理和特征及其科学管理策略,对提高人类金融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
1 法币与商品价值间相互动态标定原理简述
简单地讲,法币“竞购”商品与商品“竞得”法币的市场过程协同性地完成了法币与商品价值间的相互标定。
在真实的商品市场中,商品生产者竞争性产销商品得到法币(“竞得”法币),持有法币的消费者们选择性地购买商品(“竞购”商品)。每个消费者都会根据自己的商品边际效用集合及自己手中持有的法币量来“竞购”商品,全社会的消费者会自然地形成一个社会商品边际效用集合,这个社会商品边际效用集合是形成社会总商品市场均衡价格集合的基础。
虽然每个消费者愿意出价购买的商品集合及其相应的价格集合都不同,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自动地将商品的供需量及价格调整到一个各方都能基本接受的“准均衡”状态,此时,可以基本上认为一元钱的粮食与一元钱的水果的价值或效用量在此特定时空中,近似地等同,这种竞争性商品产销与购买过程实际就是法币与商品价值间的动态相互标定过程。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法币--价值数量关系与直接参与价值标定的法币数量及被实际标定的价值量相关,费雪现金交易方程式之一MV=PY[1]就是这种标定关系的数学方程式。
从MV=PY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特定时期,特定数量的法币与特定数量的商品价值建立了等式关系,它们间本来就是一种相互标定的关系。从消费者角度看这种标定是法币“竞购”商品,从产销角度看这种标定则是众多商品价值“竞得”法币。
综上可知,在自由的市场竞争中,法币“竞购”商品与商品“竞得”法币都是一种直观现实,这种“竞购”与“竞得”协同性地完成了法币与商品价值间的相互标定。
2 法币与商品价值间相互动态标定的特征
法币标定商品价值与商品货币(如各国历史上的金、银、铜金属性货币)标定商品的本质有很大的不同。商品货币标定商品的实质是用一种通用性商品的价值(一般等价物)标定其它商品的价值,这种商品价值间的互相标定可以看成是一种商品价值间的等值性通约;而法币的本质是国家信用,国家法律规定一定票面的纸币(或电子货币)可以在特定时空中的市场竞购(或兑现、或分配)得到特定数量的商品价值量(或效用量),实际上相当于是国家法律规定让法币充当了一种价值分配(或分割)的工具。目前,法币的这种分配工具职能很少被理论研讨[2](我国学者党爱民“按人发钱”[3]、蔡定创“印钱消费”[4]、叶楚华“印钱购物”[5]、及国外学者米德“社会分红”[6]理论探索中已经隐含着法币的分配职能),但实践却早已普遍存在(如直升机撒钱[7,8]),然而这些缺乏科学理论依据的实践,因理不直气不壮难免受到诸多责难。
自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后,因法币暂无科学可靠的价值基准可挂钩,其数量可以任意印刷,特定时空中的一定量商品价值总量PY将被参与分割的法币总量MV分割,显然,这种分割可以有很大的人为性,这决定了在法币体系中,可以通过人为定向投放法币数量进行商品价值定向分配,进而决定了法币金融系统中政治经济管理的特殊性,它在增强政府管理和分配社会财富便利性与效率性的同时,也增大了通货膨胀的风险性。
在法币与商品价值的相互动态标定过程中,实际参与相互标定的法币数量与商品价值数量,才是费雪等式MV=PY确立的基础,显然,实际参与相互标定的法币数量并不一定等于是社会法币总量(非货币性质的各种信用一样可以赊购商品),其商品价值数量也并不一定等于生产总量(具体运用费雪等式MV=PY时,M、V、P、Y等的定义一定要意义明确且相互对应,对此,本文不细论)。
西美尔货币哲学所说“货币的量就是货币的值”[9],实指在市场均衡时(实际市场只能达成一种动态性准均衡态),一定量的货币形象地代表着特定时空中特定量的价值,但每个时空中一定量的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是不同的。通货膨胀事实说的就是这个理。
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人们手中持有的现金量及各种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账面财富量一般会越来越多,又因富裕所致的边际消费效用越来越小等,将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法币平均流动速度的逐渐减小(新货币主义学者弗里德曼算出美国货币流通速度每年递减约百分之一。1980-2004年,中国广义货币流通速度V2从2.70下降到0.54,下降了80%;V1从3.93下降到1.42,下降了63.9%。[10]),这必然导致法币的相对性“沉淀”,这种被暂时沉淀的不用于购买商品的法币一般以各种“余额”或“热钱”形式存在,但它们仍然是法定性价值凭证,只要它们重新进入实体经济竞购商品,就会对商品的市场价格起作用。
常识告诉我们:从交易媒介角度看法币,数量的多少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同样的商品集合进行交易时,既可由1单位的法币来完成也可由100单位法币来完成(模拟实验可以是:一国在特定时刻宣布废弃原旧法币,起用新法币,100元旧法币可兑换新法币1元或者相反,则该国各国民手中持有的新法币数量相对原旧法币将缩小或扩大100倍,但因法币在各国民间的分布相对数量并没有丝毫改变,社会可交易的商品量也没有分毫增减,所以其物价也会同步缩小或扩大100倍)。所以一国管理经济时,主要应避免GDP缺口的产生或通过调节法币的相对分布控制贫富分化,而法币总量多少的控制(实质是长期名义性通货膨胀率的控制)一般并不具备价值优先性。
3 商品循环与资本循环模拟举例及其分析
假定:某年度某市场经济国家,有100人,法币总量10000元,分别掌握在20个富人(或资方)手中(人均500元),富人们人均年消费200元(个人年消费100元达小康水平)、投资或储蓄300元;80个一般国民(或劳方)手中没有剩余法币,完全靠工资收入生活且不储蓄;国民年度GDP产能总量为10000单位(不包括落后的应该淘汰的绝对过剩性产能部分),每单位GDP产值的市场均衡法币价格为1元,法币的年平均流通速度为1,储蓄额基本等于投资额…
问题:政治经济管理者们应当如何管理才能确保其10000单位GDP年度产能总量会持续增加进而最大化国民们的总体福利?增发法币的依据是什么?其效果有哪些?问题有哪些? 如何定向投放新发法币趋利避害?…
分析:
简单再生产循环分析:
(1)当10000单位GDP已是其经济体潜在产出的最大值(这意味着各生产要素的综合边际投入净收益趋于零),此经济体一般只能保持简单再生产。则资方年度总消费为20×200=4000元,投资总额为20×300=6000元;此6000元法币资本在年度生产周期中用于购买劳方劳动(购买生产资料实质仍是购买劳动,因为生产资料本质上就是劳动的凝结物),若全部以工资形式发给劳方,则劳方年度可消费总量为6000元(人均为6000÷80=75元,未达100元小康水平)。在此简单再生产过程中,10000单位GDP产值被完全消费不存在GDP缺口,10000元法币完成交易媒介作用后再次回到资方手中,此经济循环过程中资本的投入产出比为10000∶6000=5∶3,此简单再生产过程中,投资与消费达到一特定均衡,当没有特别重大的科技进步或更优管理政策出现时,经济体一般会暂时多次循环这种简单再生产。
(2)即使在此种均衡性简单再生产循环中,若出现劳动力相对过剩,则资方会倾向于降低单位劳动的报酬,宏观导致劳方总收入减少,进而减少劳方消费总量,其它条件不变时这部分因劳方减少的消费总量将成为库存积压,这种库存积压在形成经济体GDP缺口的同时还会减少下一周期的资本投入进而引起经济衰退,这种衰退一般无法由市场本身解决(自由市场体系中内在的周期性危机、结构性危机和系统性危机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这种市场局限的必然性)。若国家此时不进行宏观干预,这种衰退极可能发展为经济萧条。国家此时若加印与其GDP缺口相对应的法币发给国民们消费或直接购买这些产品后配发给本国国民们消费,可以避免这种经济衰退的出现,同时因其所加印的法币量与GDP缺口对应,当年度暂时不会产生通货膨胀。
(3)在没有重大科技进步或产业升级出现之前,下一周期简单再生产中最大的产出一般仍为10000单位,但国家在消除上一周期GDP缺口时多加印的法币会增加经济体法币总量,一般说来,通货膨胀将在此周期内产生。综合考察多年度简单再生产周期,其通货膨胀的价格指数PI(price index)函数通式为:PIi=PI0 (1+α0)× (1+α1))×… (1+α(i-1))
其中,PIi为第i年度物价指数,PI0为基年第0年度物价指数,α0为基年第0年度加印法币量相对于加印前法币总量的百分比,α1为基年后第1年度加印法币量相对于加印前法币总量的百分比… α(i-1) 为基年后第(i-1)年度加印法币量相对于加印前法币总量的百分比。
PIi=PI0 (1+α0)× (1+α1))×… (1+α(i-1))只是一种均衡性可能,不是唯一可能。真实的通货膨胀传递受多种变量影响,其动态模型十分复杂,此不细论。
这种通货膨胀一方面向持币人间接征收了持币税,但另一方面也让资方的商品产销利润得以充分实现,二者利弊相抵,富人们(资方)受到的净损失不一定很大甚至可以利大弊小(本模拟举例中新增法币仍将全部流入资方手中。近现代世界经济史中,虽然其中少数几次恶性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很不利,但一般性通货膨胀通常总是伴随着经济的增长,总体看,富人们在一轮轮一般性通货膨胀过程中,其财富的绝对总量得到了巨大增长)。若国家不设法消除其GDP缺口,经济萧条中法币虽然不会贬值,但资方的商品产销利润会减少,且整个国家的总体国民福利也将受损。
扩大再生产循环分析:
(1)只要经济体存在着扩大再生产获利空间(扩大再生产既有一般性量的扩张也包括提高生产率),资方就会有动力继续扩大再生产,但因价格刚性(价格刚性是指价格在确定后就不易变动的现象,即价格缺乏弹性。一般表现为在后续的各经济周期中,商品价格上涨概率大于下降概率。)的存在,若要将扩大再生产增加的GDP产值顺利地消费完毕,国家必须增印法币配发给国民们消费(或直接购买商品后分配给国民们消费),否则,因流动性相对不足将导致市场无法自动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各种目标。
(2)当国家不增加法币数量时,资方无法筹集更多的法币用于投资,若要在6000元(20×300元=6000元)投资基础上扩大再生产,要么资方自己少消费,要么降低劳方工资。
(3)假定资方平均每人每年少消费50元,则可多出20×50元=1000元作为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若这些资本仍完全以工资形式发给劳方(增加工人数量或增加单位工人劳动时间),则劳方的年度总收入为7000元,假定扩大再生产后国民年度GDP生产总值为11300单位(比原10000单位多了1300单位,意味着新增1000元资本的投入产出比只有1300∶1000=13∶10,低于扩大再生产前的投入产出比5∶3,这是其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一般正常表现。只有当产业换代升级或经济体出现重大科技革命和产业政策调整之时,才会产生一些投资边际效应递增现象。),在保持物价不变时,劳方只能消费7000单位GDP(人均为7000÷80=87.5元,仍未达100元小康水平),资方只消费3000单位GDP,多出的1300单位GDP将成为库存而被暂时积压。
(4)若资方年度平均消费量不降(保持消费4000元),而降低每个工人平均工资水平,6000元资本也可达到扩大再生产目的,假定扩大再生产后仍能产出11300单位GDP,但劳方只能消费其工资所得的6000元(人均仍为6000÷80=75元,未达100元小康水平),多出的1300单位GDP仍将成为库存而被暂时积压。
(5)以上两种情况造成的产品库存积压会影响到下一周期的投资水平,一般情况是资方将被迫减少投资而形成较大的GDP缺口,严重时会形成重大经济危机。而这种危机显然是靠“无形的手”无法有效解决的,只能靠“有形的手”即政府宏观调控解决。政府解决此类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加印法币消除这种GDP缺口。就以上两例库存积压1300单位GDP的情况而言,国家可多印1300元法币配发给国民们自主消费或直接购买此1300单位GDP商品后按国民福利最大化原则分配给国民们。
(6)多印1300元法币消除1300单位GDP缺口,国民福利增加了,扩大再生产的目标实现了,但法币总量也增加到11300元。这些法币总量仍将主要由资方拥有并进入下一周期的经济循环。1300元法币增量是否会在下一周期中引发通货膨胀,取决于工资增长及资方消费等综合因素,若进行投资消费均衡性地简单再生产(比如资方消费4300元,投资7000元购买劳务供劳方消费,GDP总产出11300单位),则物价仍可保持稳定。
(7)按以上推理方式继续推论下去可知:当存在扩大再生产条件时,若国家每年度加印的法币量与其扩大再生产中可能存在的GDP缺口刚好相对应,且资方劳方消费按比例均衡性地同步增长,则物价将保持稳定。
模拟举例分析小结及其启示:
此节模拟静态性分析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商品生产消费循环及其相关法币流通循环表明:①市场一般无法自动消除经济体可能存在的GDP缺口,要依靠国家宏观加印法币购买消费之才能保障经济体可持续地健康运行。②加印法币在简单再生产过程中消除GDP缺口必然导致通货膨胀,一般而言,其通货膨胀的价格指数函数通式为PIi=PI0 (1+α0)× (1+α1))×… (1+α(i-1));而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若资方与劳方消费水平按均衡比例提高,加印法币消除其GDP缺口时可以保持物价稳定。③实际经济体中,因地区差异、产业科技进步差异及法币分布的非均衡性等,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现象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间将同时交叉存在。此外,外贸顺逆差额、汇率变动、资方劳方投资储蓄消费的差异性变动性及国家金融政策金融生态的变化等,都将协同性地动态影响各周期商品生产和消费循环,其动态模型十分复杂,但本模拟静态性商品生产消费循环及其相关法币流通循环分析的结论,仍具有趋势性参考价值。
4 法币与商品价值间动态标定的金融管理启示
据以上模拟举例静态分析结果及其一般经济学常识推理可知:当国民经济体存在较大GDP缺口、资方余钱比较多、投资效率比较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就业不充分、多数普通国民消费力太弱、向小业主们和富人们直接征税成本较高时(这些条件可以同时具备也可只具备其中一部分),政府多印一些法币定向投放给社会福利或按人发钱促进消费,则可以在消除GDP缺口、促进就业、减少贫困程度的同时,通过铸币税(或通货膨胀税)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贫富差距。这是法币量化宽松政策的正确运用方向。国家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大胆运用,不必为担心通货膨胀而顾虑太多(此结论与党爱民“按人发钱”[3]、蔡定创“印钱消费”[4]、叶楚华“印钱购物”[5]、及国外早已存在的“直升机撒钱”[7,8]等不谋而合,也与较早时期的凯恩斯主义[11]财政赤字政策相通)。而当国民经济体不存在多少GDP缺口、资方余钱也并不太多、投资效率比较高、就业比较充分、社会贫富分化并不太严重、一些比较便于直接征税的税源比较丰富且征税成本较低时(这些条件可以同时具备也可只具备其中一部分),人为多印法币而致的通货膨胀一般表现为滞涨,利小弊大。
至于说那些主观恶意性多印法币掠夺民财如1949年前后中国国民党政府垮台前的金圆劵银圆券等,则根本不是政治经济管理的正常策略。
近代经济实证研究表明:各国货币流通速度有缓慢降低的趋势(V变小)[10]、各国平均劳动生产率则是缓慢提升[12]、各国商品价值量的总产出一般表现为缓慢增加(Y增大)、各国商品物价指数一般表现为刚性上涨趋势(P增大),从费雪等式MV=PY中综合考察可知,只有多印法币(增加M数量)并向商品流通领域投放或政策性激活各种沉淀货币重新进入商品竞购才能避免因交易媒介不足而减少商品交易总量时所形成的GDP缺口。当然,多印的法币只有分配到最需要购买最终消费品的一般国民们手中,它们才会真正进入实体经济而不至于再次沉淀,相关扩大再生产的多项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各国经济史表明商品物价指数一般表现为刚性上涨,这恰好说明了经济发展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的事件常常是参与社会商品竞购的法币数量增长率超过商品量的增长率。法币的这种增长一方面直接源于政府多加印的法币流入商品竞购的数量部分,一方面则源于各种“沉淀”法币重新进入商品竞购部分(表现为社会法币总量平均流通速度V的提高)。
事实上,在法币金融体系中,法币数量与商品价值量间是一种互为因果的超循环相互标定关系。一方面增加竞购商品的法币投放量,会直接导致物价上升(因价格粘性的存在不一定立即上升,但长期看必然上升),这表明法币增长是物价上升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当经济体中存在较大GDP缺口时,普通国民消费不足,产品相对过剩,这反过来就成了国家增发法币增加普通国民购买力的原因,而此种情形中的增发法币就成了一种结果。法币与商品价值量间的这种互为因果的超循环标定关系是动态的无始无终的。
就当今人类政治经济状态及人性水平而言,鼓励经济人个体创富活力是比较合理有效率的管理措施,但因个体差异及机遇的不均等诸多原因,市场竞争中的贫富差距是一种客观必然现象。如何才能兼顾效率与公平?经过本文以上分析可知:当商品生产相对过剩时,正确运用法币金融体系中的铸币税(通货膨胀税)间接征收持币税消除部分贫富差距、消除GDP缺口、促进就业并部分消除贫困是比较可行的金融管理措施之一。
5 结束语
人类政治经济动态发展过程中,各国很难禁得住多印法币解决财政困难及刺激经济,法币金融史上的各种量化宽松现象正是这种事实的最好证明。长期看,这必将导致通货膨胀,但若有理、有节、有利地多印法币,正确应用法币在标定(又可称分配或分割)商品价值过程中的各种特征及效果,将其多印的法币选择性地投向到最需要它的领域,就可以比较高效地消除GDP缺口、促进就业、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贫困和缩小贫富差距。
参考资料
[1] 费雪方程式_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261606.ht...
[2] 法币的分配职能分析及其财政政策启示 - 超主权货币 - 中国经济...blog.ce.cn/html/75/398175-5814...
[3] 按人发钱 有八大积极意义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intl.ce.cn/zgysj/200812/29/t20...
[4] 印钱消费/蔡定创,蔡秉哲著.—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1,09
[5] 中国超过美国需要多少年/叶楚华著.—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2010,08
[6] 社会分红_360百科 有奖编辑baike.so.com/doc/1047295.html
[7] 直升机撒钱_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9705780.h...
[8] 从直升机上撒钱- 评论- FT中文网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6...
[9] 韦森;货币、货币哲学与货币数量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10] 货币流通速度_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452644.ht...
[11] 凯恩斯主义_360百科baike.so.com/doc/2357288.html
[12] 世界经济千年史/[英]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m)著;伍晓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 P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