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高绩效的工作方式


工作坊是英文workshop的翻译,又译工作室,是从西方引进的一个概念,现指某种特定的、以团组为单位解决问题的工作形式。

 Workshop是“工作”(work)和“店铺”(shop)两个单词的合成。它最初指的是中世纪的手工作坊,在工业革命时代亦指工厂的车间。后来一些艺术家,例如画家、雕塑家、摄影师、电影演员,把自己工作的单位和场所也称为“工作室”。这个词受追捧,是因为它和办公室和会议室形成鲜明的对照,这里没有慢条斯理、没有从容不迫、没有按部就班,有的是紧张、忙碌、专心、做事情、出成果。

 工作坊是高效的的工作形式,值得在我国推广。企业的大量工作和沟通,例如传达指示、了解情况、检查进度、布置工作、介绍经验等,一般采用例会、报告会、交流会的形式。如果将一些专门问题的研究和处理办成工作坊,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这些专门问题包括:

1. 重大决策:确定使命和愿景、竞争情势分析、界定发展机会、制定(集团、企业、业务、市场)战略、策划执行、制定年度计划、变革和变革管理等;
2. 应付挑战: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解决部门之间的矛盾冲突、团队建设、组织变革、企业转型等;
3. 课题研讨: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构建沟通环境、流程优化、建设企业文化、加强安全意识、行动学习项目设计等;
4. 软技能和素质培训:责任感、界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策划能力、影响力、沟通能力、冲突管理、人际关系能力、项目管理、时间管理等。

 工作坊之所以高效,是由以下特点决定的:

1. 规模不大,一般不超过20人,便于参与、沟通、管控;
2. 时间不长,一般不超过3天,参与者不至于厌倦或疲劳;
3. 结果导向。工作坊的议题明确,不预设结论,但在结束时必须产生结果;
4. 参与者与议题有直接关联。在工作坊里,人人分享信息,参与意见,共同决策。因为参与了决策过程,成员对决策有充分的理解,有责任感,所以执行有力;
5. 适合团组工作的流程和方法。工作坊的流程和方法经过精心设计和选择,为了达到两个目的:保证最大限度的参与和保证最高的工作效率。它的形式活泼,可以是圆桌会议式,也可以是大脑风暴式,还可以穿插活动,包括对话、分享、反思、总结、走访、调研;
6. 自由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不设禁区,便于解放思想,集思广益。工作坊不必非由本单位领导者主持,可以从内部指定合适人选,也可以外聘助导员(facilitator)。助导员有会议助导技巧,可以有效地鼓励参与,保证不同背景、不同视角、不同观点的人有均衡的发表意见的机会,可以让最好的主意产生。

 顾问式培训、行动学习、体验式培训等,采用的就是工作坊形式。它们在我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企业内部的工作坊,鲜为人知,有待宣传、普及。

 

更多精彩请点击:奖金能刺激业绩吗

                            公司内部不能实行双重标准

                            企业怎样破除部门壁垒

                            企业应该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吗

                            关系是生产力,也可以破坏生产力

                            处理人际关系的两个挑战

                            组织有效性是组织力量的体现

                            怎样建设企业文化

                            学习理论 减少盲目性

                            什么是体验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