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感是领导者的引擎


一个人想不想进取,愿不愿意追求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肯不肯学习,能不能战胜困难和挫折,决定于他的原动力。个人的使命是这个原动力的引擎。

 使命是一个人在世界上的定位,对社会所负责任的承诺,是他对生命的交代,就像艺术家的使命是创造美,教育家的使命是用真理武装下一代。

 使命是自己的选择,是自愿的选择,不可能自外部强加。如果自己没有要求,外力很难勉强,你若不想攀登高峰,别人不能把你抬上去。要进行领导修练,应该先从个人的使命着眼。

 我们之所以将使命放在首要地位,是因为它具有根本的、方向的意义。“使命”这个词用得不多,却是普遍存在。政党、政府、公司、组织都有自己的使命。

 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界定的使命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为人民服务。江泽民与时俱进,他提出的“三个代表”的主张,是新形势下共产党对使命的重新认识。正是因为“为人民”的使命,中国共产党才受到拥护。一些党员和干部腐败,为自己谋私利,有违成立共产党的初衷。这个现象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因为它的蔓延,会颠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改变这个党的性质。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使命的根本意义。

 政府也有使命。政府是管老百姓的,还是为公民服务的?这就是使命问题。我国要建设服务型政府,这是政府使命的转变,从管治转向服务。我们的地方政府只抓GDP,罔顾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热衷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有各种原因,其背后必定有对其使命的误解。改革以来人们投诉最多的两个领域,一是医疗卫生,二是教育,这和使命的混乱不无关系。国家的大学和医院,原先是公益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应变成以盈利为目的,或是公益和盈利参半?使命问题不解决,定位不准确,方向的偏离是必然的。药捡局的局长郑筱萸玩忽职守,部分的原因是他错误地理解了这个政府部门的使命。药检局的使命应该是保证公众的用药安全,这就要求它对药品的研制、流通、使用的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控。可是他们将“帮企业办事,促经济发展”当成使命的一部分。最后造成药品市场混乱,实属必然!

 个人也有使命,不过不是每个人都意识到它。人们的使命形形色色。中国传统上,丈夫要养家活口,妻子应相夫教子,这是为丈夫和妻子规定的使命。我们在父母面前和在子女面前说话做事的方式不一样,因为我们在不同的情势下承担着不同的使命。做父亲的要像父亲,做老师的要像老师,这是提醒人们不要忘了做父亲或为人师表的使命。说自己是“老百姓”或“普通群众”,则否认自己承担社会使命,为自己的不负责任开脱。我们最初出国时,手头再拮据,也要置办西服革履,女子更是打扮得光鲜,为的是不给中国人丢脸,因为我们自以为代表中国人,承担着维护其尊严的使命。有什么样的使命感,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社会人物通常有很强的使命感。丛飞以扶助穷人为己任,资助不幸孩子的责任感使他无视死亡将至,尽管没有任何遗产留给妻女,仍然要借钱帮助那些孩子们。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句看似平常的话,份量重于泰山,内涵深似沧海!这是邓小平为自己规定的历史地位,也是他为自己选择的严肃的使命:以天下为己任,为全中国人民谋幸福。正因为如此,他才能超然于宠辱、衰荣、权力、地位,到达无我的高尚境界。

 使命的崇高在于无私。中国的古训中有“大志”。所谓大志,就是把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当作自己生命的追求,这是个人目标同集体目标最完美的集合。自私的目标,在中国从来都受到鄙夷。脱离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志向被认为是野心。让他人服务于一己之私的领袖,可能成功于一时,必将被唾弃至永远。领导行为是有益于他人的高尚行为,真正的领袖是无私的。领导者必须以社会责任感作为自己的使命的基础。

 我们提倡崇高,不仅出于道德的考虑,它也是实务的需要。崇高的目标是领导者动力的源泉。这就是领导者能自我激励,不需要外来鞭策的原因。在一时一事上起领导作用,不难办到。如果要持续起领导作用,成为领导型人物,则离不开崇高的、强烈的使命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用道德的力量呼唤跟从者;才能在混乱中保持清醒,专注已经选择的方向,不为潮流所左右;才能将成功建立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上,不心存侥幸,投机取巧;并且不断进取,将每一个目标的终点变成新目标的起点。领导者没有别样的选择。

 那些没有清晰使命意识的人,他们也努力工作,也学习,也想提高能力,但是没有方向,力量用不到点子上。他们为自己树立的标准也低,“把工作做好”,“让领导放心”,“不出问题”,是许多人自问无愧的口头禅。即便有目标,也容易因为短期利益、世人的反对、困难和挫折而放弃。他们感到人生无常,于是经常将自己的未来像押宝似的押在机会和际遇上。

 领导者选择自己的使命时,应该挑战自己,追求崇高。人,有无限的潜力。如果不能充分地发挥我们的潜力,对社会来说,是极大的浪费;对于我们自己,则留下了遗憾。如果我们能跑第一,结果只拿了第二,尽管有银牌,不算成功。能行千里,只走八百,是一种失败。因为我们辜负了我们得到的教育和培养,没有尽到生命的责任。

选择使命是认识自己的过程。如果你没有清晰的使命,可以这样问自己:

 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我要什么样的未来?
我对家人、社会、所在组织负有什么样的责任?
我要怎样度过我的一生?

 每个人都在成长变化。由于认识和能力的提高,我们为自己规定的使命也可能转移和提升。一个人的目标总是从小到大,从近到远,从身边到社会,从团体到国家。许多企业家起步时的目标很可能是生存,改善生活,接着想创造财富,继而想创建有规模的公司,成就一番事业,不亏待人生,最后升华到道德层面,希望对社会做贡献,对人类做贡献,完成自我实现。

 在选择我们使命的时候,记住居里夫人的话:“我们要把人生变成一个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

 

更多精彩请点击:奖金能刺激业绩吗

                           公司内部不能实行双重标准

                           企业怎样破除部门壁垒

                           企业应该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吗

                           关系是生产力,也可以破坏生产力

                          处理人际关系的两个挑战

                          组织有效性是组织力量的体现

                          怎样建设企业文化

                          学习理论 减少盲目性

                         工作坊:高绩效的工作方式

                         什么是“行动学习”

                         创新的思路从哪里来

                         如何做好一个企业领导

                         三种新时代的领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