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造就人也毁灭人


态度是自己选择的。态度是可以选择的。

 一个人的志向就是一种态度。你可以选择勤奋,也可以选择懒惰;你可以选择逆流向上,也可以选择随波逐流;你可以选择成功,也可以选择碌碌无为,或者失败。华罗庚的成长哲学是: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他选择成为强者,所以他成了华罗庚。

 一个人立身处世,就是一种态度。遇到不同情境,就有选择问题。在困难面前,我们可以选择逃避,也可以奋斗;在挑战面前,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畏缩;在责任面前,可以选择承担,也可以推托;在压力面前,可以选择独立承受,也可以求助他人;危险面前,可以选择站出来,也可以缩回去;在失败面前,你可以选择埋怨,也可以选择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才干也可以说是选择的结果。我们可以选择学习,也可以选择无知。如果我们对基督教不知就里,借本圣经看一下,就明白了。如果对孔孟无知,把四书买来读一读。不通古文也没有关系,有现代汉语译本。如果这么做了,只消几天,你的知识,即便不完全,立马超过数以千万、亿万计懒惰的同胞。那些自己不读书,花大把时间去听别人讲阅读古人和古书的心得,自以为勤奋好学,崇拜知识,其实,他们选择的是无知。

 我们的生活,平淡也好,精彩也罢,是我们选择的结果。如果不称心,是我们逃避挑战,害怕风险,躲避激流造成的。不是上帝对成功人士特别优惠,对我们不公。斯蒂芬•科维概括得好,“今天的我是我昨天选择的结果。”难道不是吗?让我们套用斯蒂芬•科维的话:明天的我是我今天选择的结果。

 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值得珍惜的权利:选择的权利。让我们好生使用这个权利。

 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意思是态度可以造就人,也可以毁灭人。一旦顾虑和胆怯不再影响你的选择,你选择的态度将是积极的态度,有助于将自己造就成领袖型的人物。

 选择态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另外一回事。改变态度不仅困难,而且痛苦。做习惯的事,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我们得心应手,没有挑战。这个范围,我们可以称它为舒适区(见下图)。离开这个区域,我们将不得不应付困难的或者不可能的任务,我将那些任务划归挑战区和冒险区。我们习惯呆在舒适区。我们的成长,就是从左侧图形变成右侧图形的过程:不断进入挑战区,将挑战区变为舒适区,并且缩小冒险区。

 

突破舒适区模型

 

怎样突破舒适区呢?我们可以尝试改变一下自己的态度,做一件过去不敢想也不敢做的事,或是自己以为做不了的事情。比如,用英语作一次演讲,在大众场合表示不同意见,主动承担一个困难的项目,公开反对组织内部存在的错误倾向。做了一次或两次以后,你会发现,改变自己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

 让我们记住:态度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坏的敌人;它可以使我们成功,也可以使我们失败。

 

更多精彩请点击:奖金能刺激业绩吗

                            公司内部不能实行双重标准

                            企业怎样破除部门壁垒

                            企业应该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吗

                            关系是生产力,也可以破坏生产力

                           处理人际关系的两个挑战

                           组织有效性是组织力量的体现

                          怎样建设企业文化

                          学习理论 减少盲目性

                         工作坊:高绩效的工作方式

                         什么是“行动学习”

                         创新的思路从哪里来

                         如何做好一个企业领导

                         三种新时代的领导模式

                         使命感是领导者的引擎

                        职业经理人要培养领导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