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三字经》,王子居著,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4年8月第一版
本书中使用了组织这个词汇,因为无论公司、社团还是机关单位,都有一个统一的名称:组织。读者可能读起来有些陌生,却是唯一的一个总称。
《职业三字经》摒弃了当下最流行的讲故事的形式,现在一些人力资源被培训师所诱导,认为只有讲故事,只有风趣、轻松、激情,才有培训的效果。而我一直以为,讲故事其实是在浪费时间,组织能拿出来培训的时间本来就很少,却让讲故事占去了大部分的课时,而且讲故事除了活跃下气氛,让员工听得有趣之外,还有什么更多效果呢?真能激发他们认真思考吗?培训要追求让理念深入人心,而不是本堂课看起来讲得充满激情,这是务实和务虚的问题。我一直以为, 故事让我们的听者忘记了深入地思考,而《职业三字经》希望是一部能引起员工认真思考的作品,所以摒弃了故事,我期望这是一个经典,是一个值得人去思考的经典,而不是讲一通故事,充充篇幅,而书里却没有具含金量的理念和知识。
这本书力图将职业素养讲得更全面些,给读者一个没有缺漏的读本,这种情况下也容不得故事的存在,比如不抱怨不折腾不怠慢、尽心尽力尽责,如果讲故事,都能写成一本书,而在本书中却只能作为一小节而存在。故事是一种扩展, 好像是在蜜里面注水,好像将一个题目写成一本长篇小说,而本书是一种凝缩, 是试图将蜜提炼为皇浆,好像将一个题目写成一首律诗。
我希望能将组织最需要的、管理者最想要的、员工最渴望的,都以最精华的形式浓缩在这本三字经里面。本书是我从事工作二十年、一线管理九年,创办公司七年的过程中对员工问题的一个成系统的总结,也是对自我从业生涯的认真反思。
本书采用了童蒙读物三字经的形式,为的是便于记忆,更加凝炼,易于提倡,便于组织和个人使用。
现在我们的职业培训所提倡的工作理念,其实大部分都比较老套,从外国引进的所谓先进理念在国内也有迹可循,从我们深厚的国学中也能找到根源,所以
本书试图从古老的中国文化中找出培训的理念与我们的工作相结合。
其实大多数人对自己经常说的一些工作概念的具体意思理解得并不准确,甚至是曲解,这给工作造成许多负面效果,各种字典里面的解释也不完全到位,有些词汇用之于职业素养这个层面,其意义颇值得重新解释,本书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试图让读者能理解得更准确、更到位一些。
只懂服从就不可能很好地服从,只懂执行也不可能很好地执行。实际上员工多了解一些组织在运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他们才会更理解组织,更乐意服从、配合组织的管理,培训和管理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同大多数员工励志书不同, 本书里的职业素养从员工到高层管理者都能适应。
中国的语言很丰富,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众多,所以总有人会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如尽职尽责,恪尽职守,职、责、守,其实是一个意思,但用之于不同语境,就有不同侧重,也适应不同情况和不同的人,本书也不能讲得很全面,如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就讲成尽心尽力尽责,其它有诸多类似的情况,还需读者自己多思考。
本书中有不少的概念相互之间有重合的部分,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在一个概念中如果讲了,那在另一个概念中就会简略或省略这一部分,对此,读者要善于融会贯通。本书要当成一个系统来读,并要求读者举一反三,能思考出更好的体系。不可以将本书中的诸多要素就如本书的序列那样来直线地理解,本书的各个要素(概念)是互为组成部分的,如互动、联动、自信、自强、自立、承受力、忍耐力等,都是领导力的组成部分,对领导力有着显著的影响,而互动、联动,也是执行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受力和忍耐力对执行力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为了避免重复,本书并没有在领导力和执行力中再次详细地讲这些。又如自动自发,自觉自愿等自字诀里的内容,某种程度上也属于心字诀的范畴,所以读者读这本书一定要创造性地来读,要打破本书的结构,聪明的读者完全可以重新排列本书的顺序,得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完全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我个人并不认为古人创作的三字经可以称之为经,也并不认为我所创作的可以称之为经,不过是顺应古来流传的三字经的形式、普罗大众的喜好和习惯,并顺应一本图书出版的需要,而称之为《职业三字经》,只与工作有关,而与学术无关。
对于许多聪明的读者来说,只要读三个字的主题部分就可以了,因为我的解释部分并不见得多么深刻和有独特见解,但对于许多不能举一反三,经验不够的年轻读者或因各种原因而致知识结构不完善的读者来说,则还有些印证的价值。
书中有一些引用的他人的至理名言,网上都有,对此一概不注出处,读者不曾见过的,可上网查询并学习,书非借不能读,书非自己去验证也不能称得上是真读,那种注明出处,加以注解的古板老套的写作方式,并不见得有利于读者的学习和思考,在如今网络发达,知识普及的时代,或应一改,给读者留下更多的学习空间。即便读者不能很快查证了解,心中存疑,而在日后解决这个问题,也是一种学习的莫大乐趣。
如果有人说培训书都是给员工洗脑的书,我首先反对,因为我对我所讲的这些理念,都是真心认可的,并且认真实行的,我从没有怀疑过自己的这些职业理念,亦从来没有讲过假话给员工洗脑,我从来都坚定地认为这些工作理念和工作信条对任何一个在工作着的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当然本书中只讲职业素养,而事业成功需要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需要更多其它的知识来结合,更多的部分本书中不可能讲到,对这一点,读者要善加领会,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本书中讲的知识从职业素养的角度来看都是真话和实话,关键就是读者要活学活用。
本书中对心讲的比较多,因为立心不正,则事业虽成功也不能称之为善,而尽心则是工作的极致,所以较大篇幅地讲了尽心,都是从《尽心尽力尽责》一书中摘来汇入。
在历史的长河中诞生过各种各样的组织,有强大的王朝,有影响深远的学派, 有各种教派,有商会,也有其它强大的组织……众多优秀的组织在历史的长河中跃起,又湮灭,自有组织以来,大多数组织就依靠层级管理来维持存在和发展。
当我们说到管理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说的管理是指由上到下的层级管理,我们也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实行层级管理的组织全都是有限的生命体,全都逃不过新旧交替的命运。(毛主席回答过的历史周期律的问题,我们似乎可以从这里找到另一个观察问题的角度。)
但还有另一种管理源远流长,比如佛教的各个寺院,寺院彼此之间没有层级关系,独立平等,但他们却经历数千年而不衰,这种依靠个人的戒律自觉而存在的组织,足够引起我们的思考,究竟是层级管理更有效还是自我管理更有效。
越是先进的政党,越是强调自我管理和修炼,无论是党性,还是纪律自觉,在某处程度上,都可以说是一种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在那些并不用力强调自我管理的组织中,仅存在于那些少数的先进分子身上,大多数成功地挤身管理层的人,都是善于自我管理的人。如果一个组织中没有能够进行自我管理的人,那这个组织就无法生存,层级管理必须是由能进行自我管理的人在上层往下层推动,才能实现。
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就是层级管理,而层级管理是组织的一只翅膀,自我管理则是另一只翅膀。
靠推行自我管理而成功的组织在所多有,安利就是一个典型。自我管理从个体而言需要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而层级管理也可以推动自我管理,那就是像安利那样进行大力度地培训。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推行一种较为全面和深入地自我管理和自我修炼,全方位提升组织成员的职业素养,从而减轻管理的阻力,降低管理的成本,减少管理的难度,节约管理的精力。
许多组织不愿意组织更大规模、更多次数的培训,因为管理人员觉得这比层级管理更浪费时间和精力,产生的效果还没有看得见的标准来进行判断,所以只是偶尔进行。
真正的自我管理应该是自觉进行的,而不应由上级来推动,《职业三字经》在写作的时候就考虑到这一点,用更吸引人的形式(三字一句的形式),更深入人心的理念和语言,来促使组织成员能够深刻认同,并自觉进行自我修炼,争取能早日成为不需要上级操心就能干好的工作者。希望因此而实现上级领导心力的解放,有更多时间去思考更重要的事情。
本书是作者九年管理经验中对员工认识的总结,因为作者所管理的员工,其知识构成、职业素质和专业特点是有一定层次的,所以本书也难免会有一定的偏重,当然作者尽量给出读者共性的东西,读者可“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本《职业三字经》,差不多创作了有四到五年的时间,大约从2009年指导同事们创作《不抱怨不折腾不怠慢》一书时,就有了《职业三字经》的构思,断断续续写来,虽然时间跨度比较长,但真正集中使用的时间却并不多,又是在诸多烦扰和艰难中进行的,殊难静心思考,有许多概念还未能深入进去,也未能发掘延展开来,诸多不足之处,希望有心的读者批评指正。(本文为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年8月版《职业三字经》作者自序,原标题为《本书读法》。)
[王子居简介]:王子居是我国知名国学专家、管理专家和当代著名古体诗诗人。他十岁开始写古诗,十六岁时研读诸子百家、易经等国学,十八岁学习经贸、管理学、市场营销等学科,干过多种工作,2002年到北京,代笔创作过诸多经济管理类图书,并为跨国企业做员工职业素养培训和管理咨询,有大陆曾仕强之称。主要著作有《不抱怨不折腾不怠慢》《那情那人那诗》《发现唐诗之美》《职业三字经》等。他对古代政治文化历史文学等经典研之甚深,多有独到心得和创新突破。能将国学精粹运用于现代组织运行和企业管理,善能推本溯源,将管理理念解释得更深入更深刻,赋予哲学层面的意义,使之更具指导性;善于推陈出新,能将古典的治国治军概念以现代的管理理念诠释出来,也善于将西方管理理念以中国式的概念重新赋予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