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让官员逃向私企未必全坏事


    最近,国内的官场上正在发生悄然而巨大的变化。其最大的变化已经被国外敏感的媒体捕捉到。其中,来自于美国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可以说把这样的变化公开化。据参考消息网9月6日报道,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9月4日发表题为《中国官员逃离公共部门转向私企》的文章称,北京的反腐和勤俭节约运动正促使一些官员和国企老板到私营部门寻找更好的职位。

    这样的变化或许只是冰山之一角。来自今年的国考(国家公务员考试)降温的消息,似乎正是对这件事的验证。媒体报道,随着新一届中央对于官员特权的限制,官场刮起强劲的清廉之风,人们对于公务员的待遇期待也下降,公务员也只是职业的一种选择,那种万马挤国考独木桥的局面也在发生变化。而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性变化便是,参加国考的人数在持续发烧之后的首次下降。

    这应该说是个很大进步。本来官员也好,公务员也罢,都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行行出状元,官场也不能例外,只是近些年,出于官本位的陋习以及其他众所周知的原因,官场这个行当顿然火爆起来,其典型的指标便是每年国考的参与程度高,场面火爆,似乎所有的状元都要聚集到这里才能发挥人生的价值。于是,不客气地讲,连那些只要专科学历便足以应对的社居委,都有硕士博士生应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误区,更是人才资源、知识资源和创造性资源的巨大浪费!

    在公共部门中,实际上也是呈现出倒金字塔,并非人人都能当官,应该说,官员行为是公共部门或官场的风向标。不久前还有人对千军万马去挤国考独木桥的问题进行诟病,认为这样的问题存在,至少说明了官场存在腐败。当时还有些不以为然,不幸的是被他说中了。那么改变这种局面的唯一机会和时间窗口终于出现。可以说,反腐也为国考过热提供了降温的环境。果如是,那应该说是国家的幸事,更是个人的幸事。

    道理很简单,一个国家能否发展进步,关键取决于社会财富创造者及其部门而非公共部门。而社会财富的创造的快慢与多寡,在信息时代,则取决于从业人员的创造和创新能力,而这些只有那些接受过良好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的人才才能胜任。而如果这些高端人才多半都集中到公共部门,那至多只能让社会财富分配和再分配合理一点而已,充其量只能在分配领域科学合理,不能直接带来社会财富的供给。即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真正的人才精英也大多集中在社会生产部门。同样,对于个人来说,通过在社会财富的生产部门,能够穷自己所学,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程度创造财富,同时也能为自己带来财富与个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