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和转基因技术及其理论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反对
王瑞嵚
(微信公众号:wisesun888,新浪微博:王瑞嵚,
价值网:王瑞嵚,博客中国:王瑞嵚)
============================================
本人整理出版家父王范之先生遗著《吕氏春秋研究》。该书被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贺麟先生极力推荐出版,哲学家任继愈先生为之亲笔题写书名。牟钟鉴先生、任嘉禾先生写书评,予以高度评价。本人在整理家父遗著时,对文中所有引用的古籍,都翻看原文核对,为此也学习了很多传统文化知识。在整理家父遗著时,还随之结识了家父的老朋友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贺麟先生、任继愈先生、张岱年先生、周辅成先生,黄人道女士,以及牟钟鉴先生和王国轩先生等,这些国学前辈对我的学习和人生学术研究和理想追求,有很大影响。通过整理家父遗著以及和这些国学前辈们的交往,以及阅读他们所撰写的名著,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讲究和谐,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平等的、和谐的;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他人以及自然之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
《吕氏春秋》是中国先秦哲学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菁华所在。家父王范之先生在《吕氏春秋研究》中说:“它对各家是兼收并蓄,对儒家道家是尽量摄取。然而它把道家却是放在主要地位上的。”“在《吕氏春秋》里保存的天道观点、天命观点、名实观点,以及对于历史的观点,都是含有唯物主义因素,属于唯物主义性质的。”“《吕氏春秋》的《应同》、《有始》、《大乐》、《圜道》、《尽数》等篇中讲到了天道。这几篇讲到的天道,虽然各自有些区别,但大致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他们都是在否定天有意志,能赏罚。并从这一基础上,一则认为天道是往复循圜运转不已的;一则认为天道是发生万物成就万物。并且和万物同属一体。
《应同》篇引黄帝说出天道‘芒芒昧昧,……’云云,说得十分简单,从这句话上没有看出他所说的天道就是‘往复循圜,运转不已的’。然而在《序意》篇吕不韦转述黄帝所说的‘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云云,称‘天’叫做‘大圜’,这里便就很显然地看出了黄帝所讲的天道乃是包含着有:‘往复循圜,运转不已’的意义的。
至于说,天道的本身实际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这里说出它是一种‘芒芒昧昧’的情况,是属于一种‘气’的性质。所谓‘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元同气’。这个‘气’,照这篇的意思,是指的构成万物基本元素的金、木、水、火、土这个五行的气,是属于这个五行的原始物质。(案,这篇讲天道,是出于一种自然的五行说,反对祸福出于天命、主宰。)
《有始》所说的天道的实际,似乎就是包括了‘天地’——就是包括着“阴阳”的。或说天道就是‘天地’(从形象上说)就是‘阴阳’(从对抗上说——这对抗虽相反而又相成)。从分别上说,它的性质,一个是‘微’一个是‘塞’。微和塞的统一,便就是天道的全体。这里说的是天道,显然不是一个空虚的观念,而是一种实体。这实体是包括整个的空间和对抗的力量。
《大乐》篇将天道说得细致,它说出了天道发展的过程,变化的情况,变化的规律,……等等。在叙述当中,似乎也未脱离这个所谓天道的实际——便就是属于一种‘气’的情况。
这‘气’,究竟是属于一种什么性质的呢?《大乐》篇把它说成是一种‘浑浑沌沌’的状态。所谓:‘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圜道》篇,将天道说成是一种活动的‘精气’。所谓‘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精气既然是一种能上能下,一上一下地不留停地活动着的‘气’那么这个所谓的‘精气’,就并非是一种观念,而应是一团有质有碍的原始的物质了。这个有质有碍的原始物质活动,便就是‘道’的活动。在‘道’的不停不已的活动过程中,于是就成长出了芸芸万类。道和万物是不可分离的,属于一体。在《尽数》篇中,特别提到了关于‘精气’的活动,‘精气’对于万物的形成,作者使用一种优美的韵文,将它写了出来。现在将它用白话译在下面:
‘精气的聚集呀,必是有它一定的所在的地方啊。
当它聚集为飞鸟的时候呢,就成飞翔;
当它聚集为走兽的时候呢,就成游荡;
集聚为珠玉呢,就成精朗;
集聚而为树木呢,就成茂盛地生长;
集聚而为圣人呢,就成大的智慧之光。
精气的到来啊,
在轻的体质上,就成飞扬;
在走的本能上,就是行逛;
在美的本质上,呈现出了的足繁茂的长养;
在智慧上,那便即是表露出的明彻通畅。’
这算是一首对‘精气’的赞美诗,也就是一首对天道的赞美诗。在这当中,使人对‘精气’发生着一种活活泼泼地质的鼓荡流行、活动的感觉。
像这样一些对天道本身的实际,主张是一种五行的原始物质,是一种包括整个的空间和对抗的力量,是一种‘浑浑沌沌’的状态,是一种‘精气’等等的说法,都是属于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性质的古代的天道观念。《吕氏春秋》将它保存了下来。那管它是片断的,却都是很可珍视的。”
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哲学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如种水稻,完全可以采取在稻田养鸭、养鱼、养螃蟹、养青蛙等等益虫,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这在哲学上,可称为“仇必和而解。”
中国传统种水稻的方式里,人与自然是和谐相处的。防治病虫害,是利用了大自然的天敌。没有必要给水稻打任何药,包括施肥。在稻田养鱼、鸭、青蛙,螃蟹,可以让这些害虫的天敌吃害虫,他们的排泄物还可以给水稻做肥料。这是真正的无公害水稻,而且,水稻丰收了的同时,鱼、螃蟹、青蛙也可以丰收。
“上海海洋大学与枫泾镇建立的立体农业示范基地,不仅确保了粮食的种植面积,还通过养殖大闸蟹、小龙虾、塘鲤鱼等大幅增加了效益;同时,这种生态循环的种养结合模式,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起到保护与修复农田的效果。通过科研团队的技术示范,枫泾镇未来三五年内将形成1万亩的‘虾稻共作’面积,有望成为市郊最大的清水小龙虾养殖基地。”
上海海洋大学水域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何文辉教授说:“过去一亩稻田可产稻米600公斤,按每公斤能卖出3.1元左右计算,每亩产值才1800多元。探索‘蟹稻鱼共作’后,水稻产量会略低,每亩产米约为200公斤,但蟹田米的价格高,按去年每公斤批发价20元计算,每亩产值高达4000元;此外,一亩田可产40公斤大闸蟹,按去年的售价每公斤300元计算,亩产值达到1.2万元;一亩田里还可以套养25公斤塘鲤鱼,按售价每公斤140元计算,亩产值再增3500元。如此算来,‘蟹稻鱼共作’模式下,每亩产值最高可达约2万元。在‘虾稻共作’模式下,除了虾田米可带来4000元的亩产值,每亩还可产出150公斤小龙虾,增加了产值1.2万元。”(中商情报网,2014年9月16日)
转基因农作物技术,所依据的理论是:用除草剂,用bt蛋白,用草甘膦,“杀,杀,杀;杀杀杀杀杀!”。
用哲学的语言表述:转基因技术的哲学理念就是“仇必仇到底!”而“仇到底是没有出路的”。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里,就指出:“仇必和而解”。“仇到底是没有出路的”。人类社会发展,国家间相互交往,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应该和谐、平等、可持续发展,仇必和而解,人类在地球上和谐可持续发展,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