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出在哪儿呢?


  近日,某银行高层人士在一次闭门会议上表示,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家苹果公司一级经销商企业主连同家人一并“跑路”,三家银行涉及其中,资金合计约6000万元。除了银行卷入其中,一家担保公司也被波及,金额为1000万元,此外,多个苹果公司的二级经销商巨额的预订款也面临风险。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个始终难解的话题。近年来,监管层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希望化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然而,就小微企业自身而言,近年来也大量出现故意违约的现象,更有多起小微企业主卷款潜逃案件,这些频繁发生的“跑路”事件,让银行急于做出收贷、惜贷的举措,这实际上也在无形中推高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无独有偶,由西南财经大学等机构发布的《中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比例为46%11.6%申请贷款被拒,42.4%的小微企业并未申请贷款。报告显示,全国有4.8%的小微企业资产小于负债。在有负债的小微企业中,超过两成已经资不抵债。大致推算,中国已经有267万个资不抵债的小微企业。

在目前的银行审批体系中,小微企业想要获取贷款,最少要经过三关:第一和贷款时点上银行的流动性有关,也就是说,要看银行究竟有无资金进行放贷;第二是小微企业能否达标审核标准,比如是否有房产抵押物等;第三是金融机构自身进行的风险评估,最终确定企业能否符合该行风控体系的要求。而在这当中,能否达标审核标准是小微企业能否获得贷款则是关键一环。

对此,有民营企业主表示,并非是他们不愿意申请贷款,而是申请了也不可能获批,若无房产抵押,银行很难贷款给你,小微企业花了时间和精力去申请,但结果银行还是不批贷,小微企业只能向民间借贷。而中小企业协会会长表示,哪怕是按照基准利率上浮30%40%,中小企业也希望从银行贷到款,在银行批贷必经的多个环节中,中小企业早被“毙掉了”。 那么目前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究竟问题出在哪儿了呢?

首先,小企业贷款难,难在无法获得无抵押的信用贷款。现在银行采取的是先评级后贷款的模式,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信用评级是基于财务数据,模型的建立是基于财务数据,这种信用评级体系对于大企业是比较适用和科学的,但是对小企业并非适合。因为,小企业一方面没有财务数据积累,财务方面的数据质量很差、很有限,另一方面依据传统的信用评级体系,小企业很难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自然也难以获得信用放款。

再者,害群之马,使银行对中小微企业重新戴上“有色眼镜”。 截至二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19.1万亿元,同比增长近16.9%。同时,截至今年7月底,整个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是1.6%,小微贷款不良贷款率只有0.98%。应该说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整体比较低。

然而,不良贷款率低的现实并不能让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有所放宽,小微企业因频现老板“跑路”潮,而使银行重新对其收紧银根。笔者认为,小微企业频现老板跑路潮的行为,破坏了市场的秩序,加重了其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所以作为小微企业主也必须应该格外珍惜自己的信用,来维护这个市场。

此外,除了小微企业自身经营原因外,联保贷款制度下也有很多企业被拖累,也成了小微企业主“跑路”,银行不愿意贷款的后果。笔者认为,联保贷款制度在经济上升过程中,可以对小微企业起到助推作用,而一旦经济出现较大波动,则会造成一家企业出现问题,秧及其他无辜的企业的生存。

当然,对于银行来讲,要尽可能的连续贷款支持小微企业,避免造成“技术性”资金紧张问题,因为小微企业主“跑路”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银行贷款“真空期”,而小微企业的资金链本身很脆弱,如果银行贷款不能连续贷款,就会造成“技术性”资金紧张。在无奈之下小微企业只能选择高利贷度过“难关”,这无形增加了贷款成本,如果最终造成还不出高利贷的后果,那小微企业主跑路的可能就会加大。

其三,经济步入调整期,小微企业业绩普遍受到影响,银行因此不愿意将信贷向小微企业倾斜。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9万户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工业小型微型企业经营状况好或很好的比例仅为21.1%,比去年年底下降了1.7个百分点。其中,微型企业经营状况好或很好的比例仅为18.3%。企业普遍反映,目前出现了“订单荒”。尤其是广东、浙江、重庆等地制造业出口企业,订单普遍减少了20%-30%

在中国经济面临较大调整周期的过程中,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要珍惜自己的信誉如羽毛,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而对于银行业来说,应对中小微企业信贷适度倾斜,对于暂时出现经营问题的小微企业要有“宽容度”。而对于政府部门来讲,建立成熟的信用评级体系,营造多层次的融资渠道,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乃当务之急。因为接下去解决中国民众就业问题的重担,还要依赖于中小微民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