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现场推进会期间,与会人员在红河州石屏县、建水县考察,实地感受我州扶贫攻坚的新成绩、新变化、新特点。
考察中,与会领导对红河州石屏、建水两县多个扶贫成效明显的调研点工作给予积极肯定,并鼓励我州继续加快扶贫攻坚步伐,带动更多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这些调研点的扶贫工作有何特色?其帮扶模式何以赢得广泛认可?本报为你一一解读。
家庭式小作坊 产业园区 产业扶贫带动
范例:石屏县豆制品特色产业园区
看点:解决家庭式小作坊生产标准不统一,找市场难的问题,资源由分散到集中,发挥规模效应,提升行业竞争力,打造品牌,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石屏豆腐名扬天下,是石屏的一张特色名片,但长期以来,豆制品行业分散经营,小家庭式作坊生产闯不了大市场。石屏县委、县政府规划的豆制品特色产业园区,实现了工业园区上山,该园区以发展豆制品特色产业为主,并兼顾其他加工制造业,功能结构为“一园三区”:即以园区为依托,逐渐发展壮大城北豆制品产业区、城东豆腐加工区和宝秀加工制造区三大特色产业区。
石屏县豆制品特色产业园核心区建设面积达335亩,一座座标准厂房依山而建,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均已完善,首批入驻豆制品加工企业22户,年生产规模5万吨,年产值可达6.2亿元。今年上半年,加工区生产豆制品2.7万吨,销售收入3.24亿元,吸纳山区劳动力入园就业3100人,实现年收入3万元以上,既助推了石屏豆制品产业转型升级,为困难山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就业机会,也有效夯实了群众脱贫增收的基础。
技术型教育培训 培养技能专长 成为致富带头人
范例:石屏县职业高级中学
看点:探索教育扶贫新模式,职业教育和扶贫帮困相结合,帮助山里娃提升素质,走出大山。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石屏县职业高级中学实施的教育技能培训让“雨露计划”接上地气,生根开花。
石屏县职业高级中学通过与发达地区高校合作办学等模式积极拓宽职业教育领域,学校以“村校联合,两园(校园、田园)互动”的思路,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开设各类专业,实施职业教育、职业技能项目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有效提高了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激发了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学校还积极把职业学校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尤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先后举办优质杨梅高产栽培技术、优质大五星枇杷栽培技术、红心火龙果栽培技术等培训班。
近年来,该校通过培训成功转移就业1.32万人次,带动了7个“科技村”、13个“科技示范点”,不少学员回乡后,都成了当地产业致富的带头人,帮助更多山里娃走出大山,走进城市。
科研合作 产研互动 高原特色农业项目带动
范例:石屏县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卓易公司种植基地
看点: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培育品质出众生态农特产品,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石屏县积极引进卓易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规范种植技术,提升产品品质,带动农户积极参与培植壮大产业。在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下,石屏县坝心镇逐渐形成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种植,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带动更多农户发家致富。
目前,坝心镇红心猕猴桃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试挂果300余亩,预计产量60吨,产值120万元。同时,该县积极支持这一产业发展,建设了200亩育苗基地,力争在今后几年内把这一产业发展到5万亩以上,带动更多群众致富。
扶贫资金带动 “美丽家园”提升改造 观光旅游发展
范例:建水县西庄镇水打营村
看点:提升人居环境,转变传统观念,借助文化魅力大力培育旅游等第三产业,探索农村产业发展新业态。
紧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龙桥(俗称“十七孔桥”)的建水县西庄镇水打营村一年前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但是经过一年的建设,该村已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2013年,建水县对该村实施扶贫整村推进,整合安居工程、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美丽家园”建设等各方面资金1495.6万元,并带动群众投入3120万元,一次性完成全村243户危房重建、旧房改造和人畜饮水、道路、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善各项设施,该村已经渐渐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村里的农户还开起了“农家乐”。
同时,村子周边的生态湿地公园也正在规划建设中,农业生态景观与历史文化景观交相辉映。观光旅游将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为更多农户增收致富带来新的希望。
土地流转 种植结构调整 农民收入增长
范例:建水县南庄镇甘塘村葡萄种植基地
看点:土地流转带来规模化效应,外来投资带来种植结构调整,开辟新的致富路径。
走进建水县南庄镇甘塘村,上万亩连片的葡萄园连绵映入眼帘,鲜甜可口的鲜食葡萄产业成为了当地的一大特色。而在几年前,这些土地还仅是零散地种植了玉米等农作物,种植水平低,农户收入徘徊不前。
近年来,南庄镇利用土地宽广的优势,引进浙江等地的种植大户和企业投资发展葡萄产业,该县积极引导农户通过“转包、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进行土地流转,逐渐扩大葡萄产业发展规模。目前,南庄镇共流转土地7万余亩,种植葡萄6万余亩,还成立了葡萄产销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葡萄产业已成为南庄镇一大优势产业,为当地农户带来了收益,2013年,南庄镇葡萄产值达13.5亿元,而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010年的3990元提高到2013年的7627元。
龙头企业 技术革新 品牌塑造 加盟型利益纽带
范例:红河州和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看点: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拉手闯市场,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打造品牌,增强产品竞争力。
红河州河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集种植、养殖、仓储、加工、销售多种经营为一体的农业公司,经过多年打造,该公司已树立起良好品牌形象,“和源”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吸纳农户加盟,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带动加盟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加盟农户43372户共同发展蔬菜、水果种植、加工等产业,在淘宝、天猫上发展电子商务,高原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该公司还投资建设了集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信息服务、经验检测为一体的农业物流中心,畅通了农产品流通渠道。同时,该公司积极推广技术革新,提升品牌影响力,维护加盟农户的利益,公司的发展和农户的发展紧紧捆绑在一起,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将附近的农户带入了增收致富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