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山区优势谋发展拓宽扶贫开发新路径


     10月28日,红河州南部山区综合开发暨扶贫工作推进会在元阳县召开。其间,与会领导考察调研了元阳县南部山区综合开发示范点,对该县积极发挥气候资源优势,不断探索南部山区综合开发路径,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近年来,红河州全力加快扶贫攻坚步伐,促进扶贫开发功能从“保生存”向“促发展”上转变,扶贫发展方式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全州“大扶贫”格局初步形成。

  元阳县委、县政府围绕省、州提出的扶贫攻坚目标,全力推进了各项扶贫工作。那本次会议考察调研示范点具有哪些特点?其扶贫模式何以赢得广泛认可,在南部山区综合开发中有何借鉴意义?本报为你一一解读。

  因地制宜打造产业扶贫品牌

  考察点:马街乡乌湾辣木种植示范基地

  元阳县马街乡地处红河岸边,是典型的地热河谷地带。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气候资源优势,引进云南晶集辣木开发有限公司种植辣木,竭力打造现代化的辣木产业基地。(下转4版)  (上接1版)

  据悉,辣木属速生树种,属灌木或小乔木,其嫩叶和嫩果荚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和多种矿物质,种子富含植物油,具有增进营养、食疗保健的功能,被誉为“生命之树”“植物中的钻石”“全球最有价值的万用神奇天然健康植物”。

  元阳县于2012年引进该产业,目前已形成1150亩的种植规模,成为全省主要的辣木种植基地之一。该县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规划用5年时间发展两万亩辣木,建成日处理8吨鲜叶加工厂,通过精深加工向食品、保健品、药品领域拓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产值,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为南部山区综合开发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借助“美丽家园”实施整村推进

  考察点:南沙镇丫多新村易地搬迁项目

  实现发展不仅需要勤劳致富,也需要转变观念,创造机遇。近年来,元阳县结合“美丽家园”建设机遇,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以改善农村居住条件为契机,培植新型业态,实施整村推进项目,让更多群众看到了希望,坚定了发展信心。

  丫多新村位于元绿二级公路旁,是丫多河水库建设搬迁安置点,该村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的原则,打造为集民族特色、宜居休闲、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新型傣族特色旅游示范村。走进该村,整齐的房屋建设一新,村里环境优美,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提升。村子还配套了文化活动室、休闲广场等公共设施,为村民生活带来了方便。

  据悉,随着村子各个项目的建设完善,该村将依托傣族泼水节、傣族民俗风情等民族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真正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奔小康”。

  培育河谷蔬菜产业促增收

  考察点:南沙镇赛刀现代农业示范区

  南沙镇赛刀村委会地处红河河谷,热区资源丰富,冬季被誉为“天然温室”“天然大棚”,具有发展反季节蔬菜的优势条件。近年来,元阳县立足这一优势,大力培育发展蔬菜产业,在赛刀村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区。

  赛刀现代农业示范区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示范区按照水、沟、路、农艺、经营模式五配套的思路规划建设,集实验示范、技术推广、龙头带动等功能于一体。目前,示范区共完成标准化土地整理1020亩,田间配套渠系5.2千米,田间道路5.5千米,标准化苗棚608平方米、蓄水池7个,同时建成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总容量1000吨、日处理50吨的保鲜冷藏库。该示范区主要采取土地流转、公司经营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主要发展以苦瓜嫁接新品种为主的冬早蔬菜。

  通过示范区带动,该县冬早蔬菜种植面积达1.3万亩,预计到2020年发展到5万亩,将为当地群众致富提供有力支撑。

  发展循环经济保环境

  考察点:马街乡大皮甲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在推进南部山区综合开发中,元阳县积极倡导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并大力扶持元阳县元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推进马街乡大皮甲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

  该基地以香蕉种植、生猪养殖为主,占地6200亩,基地按照“生猪——香蕉——生猪”的循环模式,采用“种养结合、水肥一体、循环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式运行,猪粪通过粪污处理池处理后转化为农家肥,通过滴灌自动为香蕉施肥,而基地每年380吨的劣质香蕉作为生猪的青饲料补充,提高了生猪的品质。

  通过循环发展,该基地实现了节肥、节水、节地的效果,每年可节约400万元的成本支出。同时,该基地的循环农业模式,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净化生产和生活环境,又改良了土壤、培肥了土质,实现了种植与养殖经济收入双丰收。目前,基地常年生猪存栏2800余头,规模化种植香蕉3800余亩,2013年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

  结语:

  南部的发展,困难在山,潜力在山,希望还在山。今后,我州将着力打造“六大”扶贫品牌工程(即围绕“筑平台”打造整乡推进品牌、围绕“美丽家园”打造整村推进品牌、围绕“换穷业”打造产业扶贫品牌、围绕“挪穷窝”打造安居扶贫品牌、围绕“增收入”打造金融扶贫品牌、围绕“拔穷根”打造“雨露计划”扶贫品牌),不断加快南部山区综合开发和全州扶贫工作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