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世界步入西方的革命输出时代


为何世界步入西方的革命输出时代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是毛泽东的论断,看来,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东方社会主义势所必然的力压西方社会并向西方资本主义输出革命的时代;但现在的世界似乎步入了一个与此完全相反的时代,也就是西风正在力图压倒东风,并不失时机的向东方社会输出革命的时代。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东方社会主义向西方资本主义输出革命,还是现在西方向东方社会输出革命,都带有暴力革命的性质,只是为了控制这种公然的国家暴力,不至于直接导致国家间冲突,才采用了暗中支持的形式,并在国际法律框架内保持边缘冲突的运行态势。

世界步入暴力革命输出的时代,往往具有干涉与利用的国际行为特征,两大对立的大致阵营,总是带着日益明显化的倾向性,使国际局势日益走向准冲突状态。显然,这一暴力革命输出的样式几乎在演化成型之后,具有一类确定的形式。比如,东方社会输出的暴力革命往往成为直接的武装割据到武装推翻政权的演化方式,而西方社会输出的暴力革命,几乎全是以意识形态渗透与非政府组织资助的和平演变酝酿,再辅之以暴力暴动事件的收割政权方式推进。这种确定的革命输出形式之所以基本成型,与东西方社会的基本运作方式有关。

在历史上,冲突往往是力量弱势一方挑起的。比如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无休止的暴力冲击,就来源于游牧民族相对农耕民族的文明、文化积淀、经济繁荣、以及社会要素上的弱势。但是,这一综合弱势并不一定就代表暴力上的弱势,暴力的集结往往可以排除综合要素上的不足,就相当于仅用一个放大镜就可以在寒冷的冬季,只需一点柔弱的阳光,竟然就可以凝结出熠熠的火光。看来,暴力革命往往是具有综合弱势的一方,反对和抵抗强势的另一方的一种有效的以进为退的成功战略。东方曾经用过它,西方现在也正在成功的运用它。西方在其综合实力出现趋势性下降时,及时的打出输出颜色革命的这一张牌,可谓是恰逢其时。这说明,尽管西方的综合实力不可挽回的下降,但是,体现其仍然十分强大的软实力的反应能力,还是十分迅捷、有效而强大的。显然,东方社会的综合实力是处在上升趋势中,但其软实力与实力转化效率,仍然处于相对极低的水平上,这也导致了当代成了西方愈加采取倾向于进攻的态势,而东方更多的采取习惯性的守势。在总体上,别看当今的俄罗斯时常普京态度强硬,其战略守势却十分的明显,而中国更是从内到外,从战略到战术,皆处于无限耐心之下的,津津乐道的守势之中。这也导致了美国的决策层,情不自禁的更加倾向于推动暴力革命,逐渐直达东方社会的核心地带。

耐人寻味的是,西方社会当初是如何从东方社会一波接着一波的暴力革命当中挺过来的?又是通过怎样的进程,最终一劳永逸的终止了东方社会的挑战,从而成为冷战时期最后的赢家?这一问题之所以具有价值,正是因为它可能包含了一举化解当前西方颜色革命的时代钥匙。

从历史的经验看,被输出革命的一方,不可能通过装聋作哑来化解暴力攻击。事实上,越南及印度支那半岛的革命输出就遭到西方社会的武力抵抗,并且,还是以相当规模的越南战争的形式,才阻滞了东方革命的输出。当然,抵抗的手段会因时因地而异,在中东、南美,西方当时采取的策略就更多的是对右翼现政权的支持以及颠覆等手段,而不是动用军队直接大打出手。看来,抵抗是制止输出革命的必不可少的首要手段,也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已。实际上,当时的西方社会采取的暴力抵抗是被动型的,是战略守势。而西方真正取得对东方社会的进攻态势之优势的并不是在战场上,它既不是在中东数次战争中,也不是在越南战争中,更不是在南美对右翼的支持中,也不是在中美洲对古巴等国的封锁与围堵中。西方的历史性优势的取得,来源于与苏联直接的,高水平的军事对峙,导致前苏联经济体系的不堪承受之重,最终在正确的全球孤立战略的运用与辅助之下,终于使七十余年的苏维埃政权出现了垮塌,从而最终彻底化解了东方革命的输出,给西方社会带来的数十年令人头痛的困扰。

看来,历史的殷鉴不远,输出革命的大势,只能通过不同形式的适应性对抗顶住之后,再设法导致其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动摇,最终在经济与社会层面上解决问题。

正因为一个社会选择输出革命时,其以经济——社会为核心的综合弱势就已经确立。当它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来转移和掩盖自身弱点并嫁祸于对方时,就要一边顶住和化解暴力压力,一边又要重新挑起其旧有伤疤之痛,使问题重新回到原本的位置,即促使其经济——社会矛盾在进攻中的本源性弱势暴露无遗。

显然,美国攻击中国的态势是有明显弱点的,它的财政支持力度正在趋势性下降,它的全球统筹力度正在其原盟国中出现分崩离析,它对世界经济、金融、原材料资源以及战略物资的控制力,高科技原创能力等,都正在全球经济大势不好的形势下,出现走向失控的趋势。它的国内国际的政治矛盾与社会乃至于社区矛盾,都在逐渐加剧其内部的紧张态势。问题在于,被美国当做对立面的中国应当如何规划和有序利用这些矛盾,从而动摇和化解美国的战略进攻与自负的对华敌意。

 

老夏

201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