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增疯狂折射市场深层次问题


     新股IPO来势凶猛,上市公司再融资同样疯狂。如今的A股市场,即使新股发行没有“被暂停”,每年IPO融资额都远远低再融资的融资额。如2011年沪深两市276只新股累计募集2720亿元,而实施再融资的205家公司募集金额则高达4396亿元,两者明显不在一个“档次”上。

 
    上市公司再融资额突飞猛进,主要得益于监管部门推出了定向增发这一模式。目前上市公司采取的再融资模式主要包括配股、公开增发、定向增发、可转债、公司债与次级债等,由于公司债与次级债到期后需还本付息,其成本高对上市公司资金面还会构成一定的压力,不到万不得已上市公司一般不会采用。而根据《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的规定,公开增发与发行可转债须满足“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百分之六”的条件,这个门槛其实并不低;而配股则要求“控股股东应当在股东大会召开前公开承诺认配股份的数量”,如果控股股东认配数量少,会遭到市场质疑,如果认配数量多,又需拿出大量的真金白银。而定向增发由于没有任何门槛,并且其程序简单、费用低廉、易于成行的特点,因而成为上市公司的最爱。因此,对于今年以来市场出现500家上市公司发布定增预案,并且定增规模超去年全年这一离奇现象,投资者无须大惊小怪。
 
    上市公司定增疯狂不仅仅只表现为数量增多与融资额的大幅增加上,更折射出A股市场的深层次问题。其一,因为没门槛,诸多上市公司对资金有需求时采取定增手段融资,即使没有资金需求,也常常通过定增把资金“圈”到手。有条件要定增,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定增已成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一大“潜规则”,这也导致市场资源的错配与极大浪费。
 
    其二,利用定增规避“被退市”的命运。一家上市公司如果遭遇连年亏损之后,就可能存在暂停上市直至被退市,如果其通过定增发行股份实施资产重组,那么死而复生并非没有可能,实际上类似现象在市场上大量存在。这也意味着,定增在为上市公司融入资金的同时,还有规避退市的“功能”,这亦是现行退市制度的一大短板。
 
    其三,定增用来实施利益输送。通过定增实施利益输送并不鲜见,如前不久被监管部门明令禁止的上市公司董监高、关联人等利用结构化产品参与定增现象,个中不乏利益输送行为;还有的上市公司多年“不分配不转增”,一旦定增成功后便高送转,或在定增股份解禁前夕发布重大资产重组等利好消息等,都是一种利益输送行为。此外,定增过程中还存在诸如“对赌协议”、“保底条款”等违规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其四,凸显出A股市场“圈钱市”的本质。A股市场是为融资者服务的,这不仅体现在新股IPO上,同样体现在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上。本来,对于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设置一定的门槛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需要,但监管部门为了方便上市公司“融资”,居然会推出毫无任何“技术含量”的定增模式。这一“尚方宝剑”,为上市公司疯狂“圈钱”提供了绝好的手段。
 
    上市公司没有任何“底线”的定增行为,不仅从市场中大量“抽血”,打击投资者的信心,也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频频发生。有鉴于此,笔者建议,定增同样须设置“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百分之六”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