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与境外的文化交流(初稿之三)


 

中国古代与境外的文化交流(初稿之三)

3.中国对境外的影响

    古代中国为什么自称天朝上国?因为中国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而是小半个世界。因为旧大陆上能养人的具有农业潜力的国土,中国占去了一小半。中国是地球上几个最好的大面积耕地连成片的农耕区之一,是三大超级国土之一。只有拥有大块的农耕区,才能让我们的祖先们繁衍了足够多的后代,占世界总人口的极大的比例。从而产生一个大社会。 让中国的经济始终占世界经济的较大比重。中国历史上长期都有5000万以上的人口。那么,每天在中国就有5000万个人类活动日。这5000万乘以每个人的平均创造力指数,必然会有大量的技术积累。

    前面说过,和世界所有国家一样,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国门开放的国家,并且中国始终都在收到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的影响。同时,中国人向境外输出的文明要素,也有一条长长的名单。尤其当欧洲处于黑暗的中世纪,西亚处于战乱的时候,中国成为主要的科技文化输出国。在阿拉伯地区有这样的谚语:“希腊人只有一只眼睛,惟有中国人才有两只眼睛。”“希腊人仅仅懂得理论,惟有中国人才拥有技术。”

    中国是许多极其重要的作物的原产地。是我们的祖先培育了谷子、水稻和大豆,并让这些物种传遍世界。正是有了中国人培育的水稻传入印度,才让那里的人们有了充足的食物,才在印度产生一个人口庞大的社会。中国人在史前培育成功的谷子、水稻和大豆,传播到欧亚大陆的其他地区。其中水稻让南亚地区的人口得到极大的增长,对于印度文明的兴起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我国是蚕的原产地,植桑养蚕起源于我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这种技术沿着丝绸之路不断传播,至公元前3世纪时,就已经传播到了中亚地区。公元前2世纪的时候,传播到了印度。到了公元5世纪,养蚕缫丝技术传到了欧洲。

    中国是橘柑的原产地。世界的各地柑橘都是中国传去的。经由波斯和叙利亚传入欧洲。英国直到16世纪初,才由葡萄牙传来柑橘。橘子至今在荷兰和德国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

    茶叶原产于我国,最早关于种茶的记录出现在公元1世纪的四川。茶叶从中国向世界各地传播,公元806年传入日本。在大航海时代大量运往欧洲。在印度出现了茶园。欧洲最爱喝茶的是英国人和俄国人,这两个国家都是与中国贸易的重要国家。英国的维多利亚下午茶十分著名。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最常被提到的就是“四大发明”。它们是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由于它们的作用家喻户晓,我们在这里不多做介绍。其实,除了四大发明,影响世界的很多技术和观念起源于中国。

    我们说过,大航海时代的欧洲航船几乎集中了欧亚大路上所有文明的所有技术特点。其中包括中国航船的船舱密封技术、船尾舵技术。有了船舱密封技术,如果航船漏水,只要关闭漏水的船舱就能避免沉船。而船尾舵技术让船的航行更容易操控。

    足球起源于中国。虽然中国人始终都在国际足球比赛中无法取得好的成绩,中国人却在至少战国的时候,就已经在踢足球了。齐国的首都描述过踢足球的运动。风筝也起源于中国。风筝为汉族人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风筝大约在14世纪传入欧洲,这对后来的滑翔机和飞机的发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中国人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自动力飞行器——孔明灯。但孔明灯的发明其实和诸葛亮没有什么关系,它起源于宋朝的走马灯,是根据走马灯的原理发明出来的。

    全世界所有能够开合的雨伞,起源大约10世纪的中国宋朝。中国最早的雨具是斗笠,在《诗经小雅无羊》中即有"尔牧来思,何蓑何笠”的诗句。到了汉代,出现了簦,东汉《说文》解释:簦,是有柄的笠;笠,是无柄的簦。簦笠的区别就在于有柄无栖。簦起源于笠,是最原始的伞。而用于贵族出行仪式上的遮阳伞,也在战国时期出现了。叫“盖”。杜甫诗曰:冠盖满京华。“伞”是唐朝时始造的新字。但唐时的伞还并不用来遮风挡雨,还是仪式所用的华盖。唐朝没有有关“伞”的诗句,唐诗中的雨具都是斗笠、蓑衣,比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真正能够开合的雨伞在宋朝出现。 在《清明上河图》中,能看到路边摊上出现了“油伞”。伞在宋人诗句中频频出现。杨万里“略略烟痕草许低,初初雨影伞先知”。孔平仲““狂风乱挚雨伞飞,瘦马屡拜油裳裂。” 等。沈括《梦溪笔谈》也提到:“以新赤油伞,日中覆之。”。到了元代,由于棉布的发明,出现了棉布上油的油布伞,元代以后,油纸伞、油布伞一直是我国民间主要的雨具工具。到了明朝,又出现了精工彩绘的花伞,从此伞也就更为人们所喜爱。明朝《天工开物》提到:“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

    现代雨伞是19世纪英国人根据中国油纸伞的原理改进而来的。伞经由希腊、意大利和土耳其传入欧洲。1620年在法国开始普及。1750年,一位英国旅行家带回英国。英国多雨,雨伞很快流行开。1874年,一名金属拉丝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钢质伞骨的专利权。伞从此成为英国绅士的荣耀。

    马镫是中国古代人民独创的。马镫是骑马时踏脚的装置,悬挂在鞍子两边的皮带上。人们骑马最初是没有马镫的。骑手的两只脚悬空垂着。没有着力点。人在马身上就很不稳定。时间稍长腿就会很累。当马飞奔腾跃时,骑手只好双腿夹紧马身上,用手紧紧地抓住马鬃才能防止从马上摔下来。秦始皇兵马俑中出土了许多与真马大小相似的陶马。马身上没有马镫。迄今为止也还没有发现汉代使用的马镫。所以,《三国演义》中那些吕布、关羽、赵云,等战将们的故事都是虚构的。骑在马上的只有弓箭手。

    最早的马镫实物,发现于公元3世纪中叶中国东北的鲜卑人活动的区域,出土地点在辽宁省西部的北票县。1965年,考古人员在北票县北燕贵族冯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对马镫,是国际上现存时代最早的马镫实物。 考古发现表明:中国东北方的草原地区,约在公元3世纪中叶,已开始出现马镫。其后,这种马镫在欧亚大草原上的广泛传播。在中国南方地区,约在公元4世纪也已出现了马镫。南京象山发掘了东晋琅琊王氏族墓群,7号墓中出土了一件装双镫的陶马,墓葬年代为322年(东晋永昌元年)。

   大约公元560年阿瓦尔人从东向西到达欧洲定居,对拜占庭帝国构成威胁。就是因为使用马镫。为了消除威胁,公元580年拜占庭国王提比略二世对骑兵进行改组,特别强调必须使用马镫。这是欧洲文献资料中第一次提到马镫。马镫又被西方马文化研究界称为“中国靴子”。马镫虽然很小,作用却很大,它可以使骑士和战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发挥出最大效力。正是因为马镫传入欧洲,使中世纪的欧洲进入了“骑士时代”。才有了所谓的骑士风度。

    古希腊和古罗马一直没有一种有效的马的挽具。让马能够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出来。公元8世纪前,西方驾驭马匹的惟一手段是“喉-肚带挽具”。这种方法皮带特别容易勒住马的咽喉,马用力越大,皮带会将咽喉勒得越紧,结果自然会使马窒息而死。所以,这种落后的马挽具只能用到马的力量的三分之一。由于这一致命的弱点,“喉-肚带挽具”法驾驭的马匹很难拉负重的车辆。所以马的畜力无法充分施展。马车和用马来拉犁都效率很低。

    在欧洲人深陷马匹不能负重的苦恼之时,公元前4世纪的中国人就使用一种更合理的“胸带挽具”,这样马的喉部就再也没有负载了,负重则由马胸骨和锁骨来承担。在公元前4世纪的一个漆盒上,有一幅中国画,画中马就用这一挽具。人们实验过不同类型挽具的相对效率,套上项前肚带挽具的两匹马只能拉05吨重物,而一匹套上肩套挽具的马则能容易地拉15吨重物品。

    直到6世纪,随着匈奴人入侵匈牙利,“胸带挽具”这一先进的马挽具才由中亚传入欧洲。公元568年,阿伐尔人由东方入侵匈牙利时,也将胸带挽具传入欧洲。这个民族的人还给欧洲带去了马镫。至公元8世纪后,欧洲普遍用上了这一先进马挽具。在公元7世纪至公元10世纪的古墓中发现了胸带挽具遗物。在爱尔兰的一个纪念碑的石刻画上,斯堪的纳维亚人用上了马挽具,这是目前欧洲最早的考古证据。

    工业革命就是从钢铁业和纺织业中产生的。而中国对西方的纺织业和钢铁业都有影响,对工业革命也有自己的贡献。

 

    中国的钢铁冶炼技术在明代中叶以前一直居世界先进水平。西亚和欧洲长期采用对铁矿石的锻打来获得熟铁,而中国从战国开始,就利用高炉把铁矿石烧成铁水来铸铁。高炉炼铁需要达到1200度炉温,得到的是高纯度的生铁。而欧洲锻打和固态还原得到铁,只需要800度。高炉炼铁的好处就是铁产量高。从汉朝到明朝中期,中国始终都是世界上铁产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在宋代就达到年产万吨铁,而同时期整个欧洲,铁的年产量只有2千吨。恐怕只有中国的一小部分。

    中国高炉冶铁史于战国时代,在河南巩县发现6座西汉时的竖炉。圆形的炼铁炉直径从0.81.8米不等。徐州利国驿东汉炼铁竖炉是椭圆形的。炉缸长轴2.5米,短轴1.4米。河南郑州市古荥镇西汉中晚期冶铁遗址发现的炼铁竖炉缸长轴约4米,短轴约2.8米。竖炉炼铁从上边装料,下部鼓风,形成炉料下降,和煤气上升的相对运动。燃烧产生的高温煤气穿过料层上升把热量传给炉料。下层的炉料被逐渐还原以至溶化,上层的炉料便从炉顶徐徐下降,炉料被预热而能达到更高的温度。专家估算这样的竖炉炉高56米,日产量500公斤。

    高炉炼铁西方要到13世纪以后才由蒙古传入。直到14世纪初,竖炉技术才在欧洲得到应用,开始炼生铁。15世纪时,由于铸造火炮的需要,较快地发展了生铁生产,到16世纪欧洲已普遍采用竖炉冶炼。到17世纪炉子明显加大增高,各项指标都有显著改善。高炉炼铁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纺车是由中国人发明,然后流传到世界各地的。纺车最早大约在战国时期在中国出现。到了汉朝,《方言》、《说文解字》、《广雅》等书籍中都有对纺车的记载。此外,还已经发现4副有纺车形象的汉代画像石和帛画。这说明纺车在汉代已经很普遍。

    纺车的出现与加工丝绸有关。蚕丝往往有几百米长,而且比较抗拉。纺丝用纺车来处理这么长的丝纤维会比较合适。脚踏纺车约出现在东晋,与手摇纺车相似。到公元11世纪棉花的栽培已经遍及全国。为了处理棉纱,北宋后出现大纺车,大圆轮轮轴装有曲柄,需专人用双手来摇动。南宋后期出现以水为动力驱动的水转大纺车,元代盛行于中原地区,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纺织机械。原动机构为一个直径很大的水轮,水流冲击水轮上的辐板,带动大纺车运行。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一昼夜可纺纱100多斤,比西方水力纺织机械约早400多年。

    纺车后来传入欧洲和印度。欧洲已知的对纺车的最早介绍,是在公元1280年左右出版的德国斯佩耶尔一个行会章程中间接提到的。按年代推算公元1240年至公元1245年间的纺织机就是卷纬机,其中有一种图样描绘得更清楚的机器可以在大约公元1300年出现的伊普里斯的《贸易》中见到。

 

    中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其实非常地难以觉察。传遍全世界的童话《灰姑娘》,其实是中国唐朝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中的“叶限”的故事。叶限的故事和灰姑娘的故事几乎完全一样。毫不疑问前者是后者的源头。究竟叶限的故事如何传入欧洲,演化成欧洲的童话,具体过程我们还不知道。而中国一些笔记中对欧洲的描写,竟然与当时欧洲的童话十分吻合。比如北宋《太平御览》中“拂菻(拜占庭帝国)海中有岛,岛西北有坑,盘坳深千余尺。以肉投之,鸟衔宝出,大者重五斤。”于此几乎一模一样的故事,在《天方夜谭》中水手辛巴达所讲的故事、塞浦路斯地方主教厄皮法尼乌斯的书中都有类似的记载。

    我们非常熟悉,几乎家喻户晓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其实原本是翻译的佛经故事。孙吴之时,长江流域已经没有大象了。曹冲年幼的时候,正是天下大乱,全国性的粮食紧缺。物资紧缺,孙权在此时不可能把一头大象千里迢迢送到北方。称象的故事源头来自印度,在佛经《杂宝藏经》上记载了一个印度故事,其中包括了如何用船称量大象的情节。曹冲称象的故事的源头应该在这里。此外,我们熟悉的孙悟空,其原型是印度神话中的神猴阿曼奴。而《封神榜》中哪吒的原型,则是梵文 Nalakuvara 那吒俱伐罗 (那罗鸠婆)的音译。相传是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之子,是佛教护法神之一。

本贴于 2014-02-16 13:45:02 被【冰原极光 】修改;潘世东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