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伯乐依赖症”休矣(之一)——劝民间发明家
我曾经写过一篇《拒绝民间发明者》的博文,文中阐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化企业为什么对“民间发明家”的发明兴趣不大甚至没有兴趣的原因,剖析了现代化企业的研发已经进入一个多学科、多部门、多方位系统管理的时代,越来越凸显了研发的“大兵团”协同作战的团队成果输出形式,对民间发明者单兵作战的“游击行为”谈了一些发展的出路。
然而,还是有不少的民间发明家在我的博客上提出异议,还有的认为民间发明之所以没有被认可,是因为没有找到伯乐,他们希望伯乐能从幕后走出来。作为曾经也是“民间发明者”的我对此能深深地理解,但对于这样“呼唤伯乐、期待伯乐”的心态却不敢苟同,之所以又提笔写此文,是深怕执著(搞发明的“通病”之一)的民间发明者又因对市场的不明确而走弯路,因此特说明一二。
首先敢问民间发明家怎么来的呢?他们是如何成为发明家的呢?有谁来评判他们就是对企业、对市场有价值的“发明家”呢?现在商品经济时代的企业都精于计算投入产出比,如果他们真能为企业开拓更大的市场,创造更多的财富,那为什么没人问津呢?是不是企业不识货?是不是企业不识才?自成研发体系的企业不理,无研发能力的企业也不睬,那么多企业都不接收,我们的“民间发明家”要认真思考一下我们的发明到底适合不适合市场和企业的要求?
也许你可以说找不到“伯乐”,这种“伯乐依赖症”本身就是一大谬误,也许古代育马、训马系统不完善,所谓“伯乐”尚有存在的价值,但现在无论竞技体育马术、赛马场用马还是军事用马,都不是人们所想象的伯乐相马几招术——“得兔与狐、鸟与鱼,得此四物,必相其余”,完全是一整套现代科学育种、科学训练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如果说其中的血统分析,身体机能鉴定等一套手段是“相马术”的,那也与传统意义上的“伯乐”无关,真正意义上的千里马既不是自生自长的,更不是伯乐相出来的,而是经过整体的、科学的、系统的育种训练而培育成长起来的。
有人会说黄鸣你也是“民间发明家”出身,怎么摇身一变就六亲不认了?你也许只知道我1995年辞职创业前做了整整八年的“民间发明家”,但你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三其四,你不知道我做八年“民间发明家”的同时还做了十多年的国家科研机构的正式研究人员,不仅承担了全面系统的如大型石油钻机的技术装备改造项目负责人这样的工作,而且还承担了许多新设备、新工具的调研设计,制造,试验,改进,鉴定,验收,销售,现场调试及服务工作,取得了学习、历炼、失败、成功这套全过程的宝贵经验,与此同时,我用八年的业余时间对太阳能产品的研发,经历了与上述相同过程的历炼,并且我翻阅了不少现代企业技术研发的模式、方法,吸取了它们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时常找机会向先进企业的研发负责人请教,积累了大量正反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到1995年创业时,我们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支持企业市场开拓的适用和稳定的新型产品,同时有意识地同步建设与这些产品相匹配的制造设备工艺、工装工具模具、实验检测、操作规程、质量标准等制造业必备的工业体系,太阳能作为内无参照外无引进的新产业,恰恰给了我们整个系统创新创造的历练机会,也允许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走弯路跌跤,交了不少学费,这都为皇明将一个不成熟的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设成接近家电、汽车一样现代工业水平的产业体系铺平了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创业一开始已经不是什么民间发明家了,而是企业家了。
如果说这个过程有千里马的话,这个千里马决不是某个个人,而是一个严格按现代企业研发规律架构的、科学体系运行的、有组织有规程有素养有标准的现代研发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有许许多多千里马,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离开了这个团队,没有单个的千里马可言。如果说这个过程有伯乐的话,这个伯乐就是市场!!
那些痴心不改、苦苦求索、并望眼欲穿等待伯乐发现的“民间发明家”们早应该觉醒了,试想成千上万个拥有那么多高中低级人才、那么多科学试验仪器装备和多年研发“成果”功底的国家和地方科研院所生存都成了问题,到了濒临破产散伙的边缘,成千上万个国家导向和巨款资助的科研成果转化不成生产力,有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不超过总量的5%,而各位仅凭一已之力,前途如何,不言自明!
绝大多数的民间发明家的出路在哪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在我的脑海里,我也清楚他们缺乏从市场到工业制造的系统思考的意识和经验,有很多民间发明者因为沉迷于发明的执著而家徒四壁,可以说他们根本不懂现代工业体系的基本常识,像黑夜中迷路的孩子,没有想象中的伯乐把他们带向光明,一生难逃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苦旅,并且这种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浪费比较严重,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伯乐依赖症”休矣(之二)――致某些“怀才不遇”者
社会上各单位总有不少人哀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大材小用”;总是抱怨“为什么不遇到伯乐”、“为什么总是时运不济?”,天天等伯乐上门发现。在旧时代也许等伯乐是一种无奈,但在进入二一世纪市场竞争日趋充分的今天,这种梦想有一天等待伯乐发现的观念,是从根本上违背人才成长和供应规律的,是远远落后于形势的。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是那个行当,那种门类的人才。这样,我们不禁要问几个问题,“什么是人才?”、“人才是怎样产生的?”、“你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人才?”、“是哪方面的人才?”、“怎样发现自己在某方面的才能(潜能)?”、“怎样发挥在自己在某方面的潜能?”、“你的才华不被别人发现或赏识怎么办?……
让我们用纠正几个关于人才的认识误区和树立现在人才观念的方法来解释上述问题。
一、人才不是天生的;二、人才不是一天长成的;三、自我认识不见得是人才,人才不是早已在哪儿等着人发现,系古时候伯乐相马那样的;四、人才是自动自发学习锻炼而成的;五、行行出状元;六、越是在自身不利的环境,越能成就人才;七、人才是可以通过现在企业人才培养机制批量生产的;八、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规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哪一个人天生就是那行那业的人才,像古时伯乐相马那样等着别人去发现;任何人在进入一个行业之前(哪怕你大学学的是这个专业),对于这个行业来说,顶多是个人才毛坯,要经过培训、实践历练,同时经过自觉自发地自我学习和开发才能逐渐成才,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人才对于个人是一个学习实践成长的过程,对于企业(或其它用人单位)是一个培养锻炼潜力的过程。
对于企业来讲,优秀的现代企业除了用严格的考试审评程序招聘部分岗位急需而社会上已有的专业人才(这些已有人才也是在优秀企业,从非人才逐渐成长而成的。),多数情况下,不用伯乐相马的方法去相“人才”找“人才”,而是在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下,在受过一定程度社会教育人才胚子中,用竞争和激励机制,为企业自产自用大批量人才,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出人才。没有这些机制和环境即使你是博士也不是真正能为企业所用的人才,再好的材料最多也只能算作未经雕琢的璞玉。
企业对于人才的标准,想像与现实是有天壤之别的。有一些人上过大学(有的甚至是名牌大学),有过一段工作经历,以为自然就是人才了。这是严重的认知谬误,现代企业要求人才有责任心,愿意务实做事,要求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要有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还要有宽容之心仁爱之心,有团队协作精神,关键是要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甚至是忍受不公平待遇的心胸(你不能要求任何时候自己都能得到最公平的待遇,就像有时候你可能会得到额外的收获,这时有人却在遭受着不公。),大家知道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竞争xuexihr.com,有这样优秀的人才,一般企业是不会白白浪费的,不仅周围同仁的口碑永在,在引入了竞争机制的企业这样的人才也会很快脱颖而出。即使在内部竞争机制不健全的企业里,是金子总会闪亮的,别人都耐不寂寞,只要你坚持,总有一天你会被发现,毛遂在平原君府足足等了三年,自己创造了机会成就了自己;即便是你确实才华横溢,没有适合的大环境,你同样可以自己创造利于自我发展的空间;这是一个自我成就自我最好的时代,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扎实练功。你要相信“才华是不会被淹没的”,它绝对是一条真理。
如果在一个人才培训竞争、选拔机制比较完善的条件下,一个自认为不被发现不被重用的“人才”,的确要考虑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人才。即使是在机制不健全的企业或单位,作为个人的力量暂时无法改变团体或社会总体状况,所以个人应摆脱对“伯乐”的依赖心理,苦心地积累,用心学习,不能只是等待,要耐心地寻找机会。一定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是金子总会发光,但现代社会不要等别人来挖掘你,挖不着的机率比较大,等待也只能使自己失去争取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