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国家角度看,阿里巴巴就是一个虚拟国家,这个国家不依靠向普通公民收费,而是依靠向在这个国家里做生意的企业收入“税费”,税费的组成包括了广告费、服务费、交易佣金等。阿里巴巴将收入的资金用于购买流量、打广告、建设平台、物流等基础设施从而更好地服务企业。而马云所讲的“生态系统”,事实上就是一个国家的生态和规则。
腾讯似乎也是一个虚拟的国家,但是腾讯的营收模式并不是向国家中的企业收取“税费”,而是依靠向普通国民提供娱乐服务获得收入。百度则是典型的“管道”或者说是高速路运营商,向获取流量的企业收取“过路费”。
显然互联网大规模普及之后,互联网公司的未来在于连接商业和服务,阿里巴巴提前连接了商和服务,而腾讯、百度也开始从原有的商业模式向连接商业和服务大举迈进。腾讯希望借助QQ、微信连接服务,百度希望依靠搜索、大数据连接商业和服务。在连接商业和服务的战争中,三巨头优劣势十分明显。
阿里巴巴的优势之一在于先入为主,已经先于腾讯、百度建立一个靠“税费”获得收益的虚拟商业王国。同时,有着完善的规则、制度和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支付宝这个可以实现整个生态闭环的第三方支付工具。
如果用马云的话讲,阿里巴巴的最大优势在于一个完善的连接商业和服务的生态系统,涵盖批发、零售、物流、配送、线下连锁、广告服务、金融服务所有环节,并通过疯狂的收购为线上线下结合做准备。
阿里巴巴的劣势也十分明显,一方面网民的人口红利正在消退,企业蜂拥在阿里巴巴的平台上开店,流量吃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没有强粘性帐号体系,用户过于松散。2013年6月30日,阿里巴巴交易额的同比增长率为65%;2014年6月30日,阿里巴巴交易额的同比增长率为45%,增长率面临天花板。阿里巴巴如何更多的获得流量并分配给商铺,成为其急需解决的难题。
另一方面,竞争对手的崛起必然分流阿里巴巴的线上交易。京东商城2013年的GMV为1255亿,并仍在保持高速增长。苏宁易购、国美在线、一号店等B2C电商平台正在以保证正品,追求低价的优势侵蚀阿里巴巴淘宝和天猫业务。微信的微店、百度的直达号,也希望从去中心化、大数据方向切下电商的蛋糕。
腾讯的优势也十分明显,拥有近10亿粘性极高用户的腾讯拥有其他两大巨头所不具备的稳定可靠流量,腾讯也曾将这一优势比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流量海洋”,腾讯也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将这些流量导入到商业和服务中去,包括投资京东、大众点评、滴滴打车、中国石化等等。如果能够完成从依靠游戏营收向依靠商家和服务的“税费”营收,那么腾讯会很轻松的再次超越阿里巴巴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因此,腾讯目前的主要任务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迈进。
同时,微信开始进入智能设备,比如家电,开通企业号进入移动办公市场,这都是对手所不具备的能力,腾讯的微信如果可以无处不在,意味着成为真正的超级入口。
腾讯的劣势也值得分析,可能很多人并没有看到这些劣势。首先,从国家角度看,腾讯已经将自己的商业平台进行了剥离,电商全都交给了京东、搜索交给了搜狗,这两个曾经亏损的平台剥离后,短期内可提升腾讯利润率,但是从长期看或许意味着巨大隐患。因为腾讯失去了构建连接商业、服务生态系统最可控的两大平台,这或许不利于微信支付的快速推广,同时在连接商业和服务的产业链中,腾讯能够涉足的环节变得过少,这样不利于利润的获取。
但总的来说,马云已经对当今的商业生态进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眼前的事实却不容忽视。许多淘宝、天猫的卖家抱怨说,生意是有得做,但钱很难赚。在这个信息越来越透明的互联网时代,利润的摊平是很正常的事。说到要如何解决这一瓶颈,马云也给不出满意的答案,毕竟所有的生态圈都不可能进化得极致,没有了驱动变异的因素,任何圈子都终归于沉闷、平静。而这些驱动变异的因素,来自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前进,而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本身。从人的角度来讲,腾讯的基因似乎比阿里更近乎“人情”,毕竟我们都在用的QQ 、微信没有贴上赤裸裸的“交易”那么生硬,而是纯粹“玩”的乐趣。“玩”,其实就是下一个商业生态圈的概括。可以想象,未来人类的追求是深入浅出的真谛,用复杂的科技成全简单的生活,成全最初心的“玩”。未来的互联网生态会向下面三个方向进化:一,人比物重要;二,关系比流量重要;三,当下趣味比未来目标重要。所以,我相信,比阿里更有“人味”的腾讯,也许就是中国互联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