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谁拖累了中信银行业绩?


 一直以来,中信银行的净利润始终稳居股份制银行的前两位。而现如今,中信银行似乎再也没有昔日的荣光。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在16A股上市银行中,中信银行4.6%的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速排名垫底,其他7家股份制银行的增速从34.18%7.65%不等。

尽管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银行业整体业绩欠佳乃大势所趋,但谁也不愿意排在“队尾”。于是,中信银行早在第二季度更换了管理层,由李庆萍接替朱小黄成为新任行长,以及聘任朱加麟为副行长,希望新一届管理层能逐步扭转当前颓势。但是笔者认为,对于排在“队尾”的银行来说,若想挽回“脸面”,则需找出问题之症结。

首先,中信银行业绩大幅下滑,都是拨备计提惹的祸。今年前三季度,中信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于其他7家股份制银行。其中,不良贷款余额294.2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7.39%;不良贷款率为1.39%,比上年末上升0.36个百分点。其实,从2013年第四季度开始,该行的不良贷款率就已逐季走高,分别为1.03%1.15%1.19%

为了应对经济下行期的风险以及做好不良贷款的核销前的准备,中信银行已经加大了计提拨备的力度。仅在上半年,计提拨备就高达109.14亿元,这一规模已基本接近2013年全年水平。然而,由于不良的持续暴露,该行的拨备覆盖率却呈现出不升反降的情况。

  从中信银行披露的财务数据中可以看到,截至三季度末,拨备覆盖率为181.49%,比上年末下降25.13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2.51%,比上年末上升0.38个百分点。中信银行的不良贷款主要源自批发及零售业贷款(特别是大宗商品相关)和制造业领域贷款。同时,不良贷款生成率依然相对较高。据该机构估算,三季度该行的不良贷款生成率从上半年的90个基点小幅升至105个基点。

现在的状况是,在不良贷款持续上升的局面下,为了提高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中信银行不得不要加大计提拨备的力度,然而,这会直接导致一部分利润被“侵蚀”。统计数据显示,由于拨备力度的加大,贡献利润负增长近20%。受此影响,中信银行的净利润大幅低于营业收入的提速。

再者,中信银行向来都喜欢将贷款放给“大户”,导致其在零售业务领域业绩较差。银行零售业务,一般主要指商业银行以自然人或家庭及小企业为服务对象,提供存款、融资、委托理财、有价证券交易、代理服务、委托咨询等各类金融服务的业务。

但从该行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个人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占比18.8%23.9%,由于占比偏低,该行零售业务的贡献度较低。上半年实现零售金融营业收入107.7亿元,占该行营业收入的18.12%,零售板块营业净收入占比落后于招商、民生等股份制银行。笔者认为,中信银行在充分掌握风控的情况下,应多向自然人或家庭及小企业为服务对象倾斜。

最后,除了零售板块进行改革外,中信银行的收入结构和负债结构的不合理之处也亟待改善。一方面包括,较之“主要竞争对手”,中间业务发展相对滞后,不仅体现在结算、银行卡等传统中间业务上,包括理财、代理、贵金属等新兴中间业务上的排名也比较靠后。

另一方面,负债结构的不合理体现为新增存款主要集中于高成本的协议存款、结构性存款和外币存款。据该行核算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三项存款增量合计占比为87.6%,其中,仅外币存款增量占比就达51.7%,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存款成本的快速上升,例如外币存贷利率“倒挂”。而高成本的存款为主的中信银行,其利润受到侵蚀也不难理解。

中信银行若想走出排在“队尾”的困境,不仅要“开源”,更要节流。目前经济处于下行周期,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可以分担批发业务带来的业绩下行压力。当然,还要强化高成本负债管理,压缩高成本的外币存款压力。不过由于前几年中信银行贷款扩张过快,导致现在的不良贷款率的上升,计提拨备之事将无法避免!所以中信银行在短期内无法摆脱排队“垫底”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