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家住在院子的北面,紧挨着我们上学的一条土公路。在院子的后面,是一片田地,春天到来,会开一大片芬芳灿烂的油菜花。记得有一次,你放学回来走在路上,惊喜地发现她从院子的后门出来,拿着一本书走进油菜地。她还是穿着那件粉红色条纹西服,梳着两条马尾巴,穿行在盛开的油菜花丛中,就象天上下凡的仙女,婀娜多姿,令人陶醉。当时你内心顿时由惊喜变成狂喜,立即就做出一个重要决定,明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到这里来读书,为的是能和她近距离接触,为的是能在学校之外的地方看到她,为的是享受与她单独共处的愉悦。虽然她不会和你说上一句话,但是你知道只要你来了,她就会和你一起漫步在花的海洋中,这该是多么一件开心的事。
第二天,你放学回家后,放下书包兴致勃勃地来到这片油菜花地。可你来了之后,却有点失望,因为没有她的身影,她怎么没有来?会不会来?你揣测着,忐忑不安,微电影排行榜焦急变成焦虑,逐渐转化成焦灼涌上心头。如果她不来,这一片油菜花好象也失去了魅力,你在这里还有什么意思。过了好一会儿,她还是没有出现,你顿时觉得索然无味,书上一个字也没看进去,脑海里全是她的身影。唉,她不会来了,还是走吧。当你最后一次看着那扇小门,准备离开时,就听见小门吱的一声开了,你心中的女神走了出来。你顿时掉进了快乐的漩涡,赶忙蹲下来,坐在田埂上,捧着书小声地读起来。是呀,她终于来了,空气中好象充满了她的气息,那么香甜,泌人心扉。
渐渐地,你听到一阵轻轻的脚步声,你的心狂跳起来,该不会是她过来了吧?你既紧张又渴望,紧张是因为她发现你也在这里,会不会识破你的小把戏;渴望是因为你很想她从你身边走过,倾听她的声音。你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装模作样地读书。渐渐地,脚步声近了,经过你身边时,稍微停了一下,又轻快地离开。你从眼角看见一双白球鞋走近又远离,内心紧张到了极点,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呼喊,这就是她今天穿的球鞋,她过来了,真的过来了。过了一会儿,你下了很大决心,勇敢地抬起头,看见她走在远处的田间,低着头读书,苗条的背影仍然是那么美。她就象美神派来的天使,在花海里遨游。你就这样远远地看着她,一动也不动。此时在你的眼中,一切都变得那么亲切可爱,那么温馨暖人,因为她出现在你的身旁。你看着她在油菜花中穿行,心神为之荡漾。你忍不住要感谢上苍,竟然创造了这样一个如此美丽的精灵,装点着这五彩缤纷的世界。
我兄弟推荐我读一本书《渴望生活——梵高传》。以前,空气净化器我只知道梵高是西方印象派的著名画家,但没有接触过他的画,对画家生平也没有什么了解。看了这本书后,给了我巨大的震撼。没有想到,这位画家的人生这样短暂和悲惨,但他的灵魂却这样的高大。在生命的旅程中,他始终关注着贫穷无助的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生活。在创作中,他不迎合潮流、不趋附时尚,不断地追求、探索用画笔描绘底层人物和他们的生活。
写这本书的美国作者叫欧文斯通,当时仅26岁,为写这本书他肩背旅行袋,追随梵高的踪迹遍访英国、比利时、荷兰和法国,住在梵高曾经居住和作画的每一处房屋,采访梵高的亲友和曾经与梵高有过交往的依然健在的人,寻觅梵高曾经安插画架作画的确切地点,搜寻了所有的亲友信件和有关文字资料,前后花了6个月4易其稿完成写作。这种严肃的写作态度令人非常钦佩。
然而这部倾尽作者心血的传记作品,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梵高来说,并未被社会所接受,传记手稿被美国十七家大出版社一一拒绝。作者又经过三年的努力,才被英国一家小出版社接受出版,而且是小印量。现在《渴望生活》被翻译成八十余种文字,中文版也于82年出版,鬼獒并多次再版,至今发行数千万册,打动了亿万的读者。
梵高热爱生活,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他富有同情心,与低层的穷人生活在一起,渴望当一个好牧师。他的灵魂太纯真,太善良,太充满理想,为了矿场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悲惨的穷人,把自己的生活费都给了他们。虽然矿场的穷矿工都能成为他的朋友,但教会却始终不理解他、不认可他,无论怎么努力,都不承认他,不让他继续干下去了。
梵高没有进过科班,通过自学和不断的探索,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创造了自己的画风。他脑海里关注的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他要通过素描和色彩去探索人物的内心、去表现别人看不见的精神和情感,他要描写的是“神”而不仅仅是“形”。所以他看到的别人看不到,他画的别人感觉不到、理解不了,没人欣赏他的画。除了他的弟弟,没人买他的画,更没人收藏他的画。他不与周围的世俗妥协,不为生活的穷困潦倒放弃,从不改变自己,始终坚持自己的追求和探索,造纸淀粉因此他成了别人眼中的疯子,被送到了疯人院,但他最有名的作品几乎都是在疯人院里完成的。
梵高是个伟人,不单是因为他的画,更是因为他的真实、富有同情心和进取心的人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让我们都来读读《梵高传》吧,感受梵高的灵魂、震撼自己的心灵、崇敬伟人的品格、赞颂伟人的成就!
原文首发:www.zjyzd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