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的困惑


  我们中国人有百年未解的困惑,游离于西方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不知道如何自处。

  传统文化,一个让人既爱又恨的字眼,它承载着几千年的重量,我们不断地审视它,反省它,批判它,但是我们就是扔不掉,摆不脱,它让人欲罢不能,欲言又止。去年,于丹在央视讲《论语》心得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反响,由此看来,传统文化魅力不减,民众也非常认同。

  反观我们一百年来学习西方的经历(那也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再思考。洋务运动学“坚船炮利”,以军事学习为主;百日维新与辛亥革命学西方政治;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文化。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学习内容不断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时间辗转到了公元2007年,西方的军事、政治与文化思想虽然已传入中国多年,但我们仍旧在探讨我们要向他们学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学,“洋为中用”仍是一个还没有说清的话题。与学习西方的同时,还存在与之对立的保守派,他们坚持“古为今用”,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与崇洋派作激烈论争。时至今日,这种争论也还没有停止。

  我们还在学习西方,而且我们学的也还不够,还不彻底,还需要更深入地学习。但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将其发挥一下,不认真思考而去学习西方,不探求其根源,条件,不研究其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只能是被西方文明的表象所蒙蔽。反过来,我们不学行吗? 孔老夫子说了:那非常危险,会亡党亡国。有头脑的学习西方,才是真正地学习;简单的模仿和照搬照抄,那是蠢人和懒人的做法,不值得我们效法。央视电视短片《大国崛起》谈到日本学习西方的历程值得我们深思。大家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很多中国有志之士都在思考日本学习西方的成功之道。到现在我想这个中谜团也还没有彻底明白。可是,他们从一开始地机械模仿,最终转向了有选择地学习。

  这转向了我们的另一个话题:传统的东西不能丢(不能被现代社会所吸收的东西丢就丢了罢)。日本人很多传统的东西没有丢,直到现在,那些有特色的传统的文化还让他们为之骄傲。我也确信,传统文化的价值远比我们现在所估价的还要大得多。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各国都在彰显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被广泛地认同,在我们逐步地抛弃传统的同时,原东方文明的其他国家和西方国家却一件一件地拾起来,在他们拾起来的同时,我们才感到了其中的珍贵,只有当失去的时候才知道去珍惜。在让人遗憾的同时,就只剩下痛心了。

  西方文明重要,我们要学习,不学习就不能进步;传统文化重要,我们要继承,不继承便失去自我。一个国家,两张皮,结合在一起非常难,我们处理二者关系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还没能把它们很好地结合在一块。但是,我们要经得起考验,我深刻地认识到,百年历史的任务,历史地落到了我们当代人的肩上。是时候了,我们责无旁贷,不应该推诿,也不应该畏难。想着周总理年轻时候的一句话吧: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个人拙见,西学东渐到了现在,我们应该有一个理性的态度,比较清醒的来认识传统文化与西学文明对中国的文明进步各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来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种完美无瑕、华而不实的理论,作为最高指导可以,并不能真正解决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困惑。我们需要更具体的理论指导。我们需要“大家”来阐释这个问题,也是需要有人作总结的时候了。中国已经几十年没有出现过一个闪烁着伟大光辉的思想家,当代中国也应该出现一个反思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关系的集大成者了。

  我坚持的原则是:立足中国现实,继承传统文化,坚定地向西方学习。

  我要呼吁的是:中国人不是从外太空来的,我们需要信仰!信仰!!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