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当下学界对许多名词的界定都不准确,我顺便做了一些,现收把我做的界定和心理学界做的界定都列举出来,供大家评判。
1、时间:时间的界定是有前提条件的,没有前提条件就无法做出界定。存在是结构世界的最基本元素,这个世界可以分为四种存在:即物质、空间、时间、意识。他们相互交织,但不相互替代和包含。这样我们可以把世界划分为四个维度,即物质是构成世界的第一维度,时间是第二维度,空间是第三维度,意识是第四维度。如果说前三个维度构成了物质世界,那么意识维度则使物质世界充满灵性。这样我们把时间界定为:时间即为表达世界存在的纵向延续性维度。象出的实在叫意识信息。
2、信息:从严格意义上说,信息是相对于意识领域而存在,它以物质为载体而超越于物质之上的存在。从广义上把信息界定为:我们把存在的虚拟态规划为意识活动的元素称之为信息。大脑对机体骚动显各种生命特质及相关名词的新界定
3、欲望:欲望是生命本能骚动趋向于满足和平衡的属性参与意识活动而生成的信息性生命特质。
西方哲学界把欲望界定为:欲望是指一种缺乏的感觉和求得满足的愿望。
4、天性:天性是生命本能骚动驱使个体行为的定向性参与个体的意识活动而生成的生命特质。
5、人性:人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人性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属性。从狭义上,具有驱使个体行为的内在驱动力的人性,是天性中的一类,专指以发泄自我和维护自我为内涵的天性。概括起来,人性完整的界定:广义上的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属性;狭义上的人性是生命本能骚动具有驱使个体发泄自我和维护自我的属性参与意识活动而生成的生命特质。
6、本性:个体拥有一种或几种顽固性、易发性的人性因子叫本性。
7、资质:个体生而具之,具备成就某种技能倾向的内在自我品质。
8、素质:个体行为所表达出的自我内在品质。
9、人格:人格是指人之所以为人定位格度。人格常常与尊严联系在一起。
10、品性:品性是个体对自我人性因子主观抉择并含有道德成分的精神特质。
11、人品:人品则是个体的道德上升到自我人格高度而形成的精神特质。
12、感觉:感觉是个体在意识活动过程中,生命体接收、翻译、传递信息的功能性生命特质。
心理学界对感觉的界定: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感知觉的低级水平,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
13、知觉:知觉是大脑信息归属自我的显示功能。当某一意识信息尚未正式在大脑知觉功能上注册登记,而引发的个体行为,我们称为潜意识活动。
心理学界对知觉的界定:知觉是高于感觉的感知觉水平,是人脑对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14、心理:心理是意识信息在生命体内和生命本能信息加工重组的信息加工中枢,它是生命体处理信息的一种功能。
心理学界认为: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15、情感:情感是生命本能骚动具有带有态度自我色彩的属性参与个体的意识活动而生成的生命特质,情感是生命体内的一种信息冲动。
心理学界对情感的界定:情感是人对客观与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我们说,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情感也不例外,它和认知活动一样,都是脑的一种反映活动。
16、感情:感情是情感主体对情感对象之间以情愫“爱”为介质而建立起来的情感关系。表达在人际关系中有三类:亲情、友情和爱情。
心理学界认为:我们把这种区别于认知活动,并同人的需要相联的情感性反映统称为感情”(孟昭兰,1994),但鉴于目前使用上的习惯,本章标题以及文中的有些地方仍用“情感”一词,但严格地说,这一广义上的情感现象应称为感情,它实分为情绪,情感和情操三大类。
17、情绪:个体机体骚动以机体语言的形式表达在个体的行为上形成的生命特质。
心理学界认为:情绪是最基本的情感现象,着重体现在感情的过程方面。它一般具有外部表现明显、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的特点。
18、心境:某一情形下个体体验当下自我生存状态的本能骚动生成心境。例如:孤身一人在外流浪,又遇大病,生存的危机占居内心,那时有一种凄凉的心境。
心理学界认为: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19、性格:性格由天性自然表达在行为上生成的精神气息。
20、个性:彰显自我人格魅力叫个性。健康的、稳定的、成熟的性格才叫个性。
心理学界认为: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21、生存:博得能量叫生存,生存的主题是取得,生存的机制是创造、合作、竞争。
22、生活:消耗自我已获得的能量来满足自己叫生活。生活的主题是享受。
23、事业:一生追求,创建标注自我价值的那份产业。
24、爱:个体带有自愿奉献倾向的情愫。
心理学家认为:爱是对他人肯定和情感,它是受他人吸引的情感和接近该人的欲望,与喜欢的基本情绪相联系。
25、恨:是个体由于受到伤害而产生带有报复倾向的情愫。
26、喜欢:是个体带有主动接近并伴随着愉悦感倾向的情愫。
27、失落:是自我价值与自我现实之间的落差而引发的心理反应。
28、讨厌:是由排斥而产生带有反感倾向的情愫。
29、世界:是指人类生存的物质态存在系统。
30、社会:社会是一个生态,是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态。从原始意义上说,就是一大帮人争抢大自然馈赠的能量,这种人与物质世界构成的统和生态叫原始社会。由于人类的智慧和主观能动性,人类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生活,相互结盟,组成团体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并制定出行为规范,生成相对稳定的生活秩序。这样的人与物质世界构成的统和生态叫文明社会(简称社会)。这里的组织团体及其所占领的地域、空间就形成国家。国家是社会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它担负着管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职能;担负着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担负着保障民生的职责。
31、组织:是区域内人们为某一目标而结成的机构集合。
32、自信:是用稳重的行为方式表达出你对世界肯定的看法。
33、处世:避免自我意识和他人意识在某一事件碰撞中而不导致伤害的润滑度叫处世。
34、伦理:是由亲情为纽带而建立的纲常关系。
35、良知:良知是与生俱来的善待他人天道之性。
36、人权:是以人性为标的而建立的一项政治工程。
37、天理:天理是结构社会运行秩序的纲常、次序和规则。天理昭行,社会秩序充满正气、和谐;天理失衡,社会秩序必乱。
38、公平:公平原意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团体内部每一成员都享有付出和回报比率相同、交易对等、社会权益和责任一视同仁的社会规则。
39、公道:公道是以公平为原则而建立起来的交易原则。
40、哲学:哲学是在意识领域内以身感体受为基础,通过抽象思维和高度概括的方式破译世界存在的真和规律的学科(知识体系)。
41、科学是在物质领域内通过实验、测量和验证的手段,运用哲思的方式破译世界存在的真及其规律的学科(知识体系)。
42、精神:精神是个体行为所表达出的自我人格气息。
43、权利:权力是相对于某项社会活动,为使活动有序运行的组织属性,赋予于个体所拥有的管理、支配和服务的职能。
44、逻辑:逻辑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存在的真、道理经过合理的推理、判断而对事物作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和分析。
45、善恶:善恶是对事件的社会属性定性的判定词。危害社会的事件都是恶事,而利于社会的事都是善事。
46、机制:百度百科这样解释。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指生物机体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
作者更改为:应用于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则。这里是规则而不可以用规律,因为规则含有人的“主观能动性”成分大些,而规律则含有人的“主观能动性”成分少一些。例如国家的机制,很大成分上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结果。自然现象则没有组织,故而机制是无法用于自然现象的。
47、智慧:智慧是个体主观能动性地对某一事情进行思维而形成的意识结晶。
48、神:神是表达事物精华积聚点。
49、孤独:它是在精神领域内,体现在当前人际交流间缺乏理解、爱和关怀而产生的一种情感。当个体自我主观驾驭孤独情感而转变成心境,即孤独的心境。
50、意识:意识是生命体处于当下知觉状态下的主观能动性活动。
51、潜意识:潜意识是个体本体对信息加工的过程。当本体思维所形成的信息在大脑中尚未经过大脑信息归属自我的显示功能所认证而成的一种信息加工活动。
52、存在:存在是在哲学上对宇宙范围内所有个体或单位的通称。它可以是一种物质,也可以是一种现象。它分虚拟态存在和真实态存在。
53、本体:本体是指事物的神韵集聚体在哲学上的称谓。
54、主体:主体是指在意识领域内对事物的概括形式的称谓。
55、真:真是在哲学上对存在定性的名词。
56、实在:实在是在哲学上对具体存在的称谓。
57、认知:认知做名词时,它是大脑意识活动显示出的实在。当认知做动词时,它代表个体对世界理解的过程。
58、理想:理想是个体主观长期追求的趋向目标。
59、道德:道德是生命承载社会天道的人格因子。
60、体制:体制是组织自身结构的组建规则。例如: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应关系的制度。
61、幸福:幸福是一种心境,是个体对当下生存处境的归属感满足的心境。幸福是在有保障且稳定而持续的生活环境下享受自我生命乐趣的心境状态。
62、概念:对事物属性的命名就是概念,它是一个名称。至于某一具体的事物属性的概念是通过抽象思维的概括、总结、归纳方式形成的。概念只是对事物属性命名的名词,而不是对事物本身命名的名词。
63、信仰:信仰是在自我主观意志支配下,理性地以某一观念做为自我精神支柱。
63、意志:自我主观定向于完成某一事件定力。
64、毅力:自我主观定向于制约自身动作的定力。
65、社会法则:社会法则是自然赋予社会生态内部能够维持生态整体运行平衡的法度规范。法则即能维持生态运行的平衡,又可以支配人们的世界观,它引导着社会的温暖度。规则、制度则无法维持生态整体运行的平衡,只能在某一局部起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