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贫困,何以文明?——评《中国,何以文明》


博纳睿成 史贤龙

许纪霖将李泽厚救亡与启蒙双重变奏的历史主线,重置为富强与文明的思想境界。许先生以解析启蒙与知识分子著称,他在本书中,主张一种“整全性的自由主义”,作为统合政治、文化、社会、国际、个人、信仰(宗教)的超级普世价值,以此(新理论或新主义)作为启蒙的核心。

1、重申启蒙目标:普世文明拥有了深刻的启蒙印记,文明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制度性守护,是对人性尊严所必需的自由平等的捍卫。这些已经被写入联合国一系列基本公约,已经成为人类的核心价值。

2、确定文明基点:任何国家对现代性的探索,都不能挑战普世文明的底线。

这本小书虽不是一本结构严谨的著作,而是作者同类思考的一个文集,视角体现了丰厚的学养:当代中国人心灵危机的精神生活,近现代百年的思想纠结(传统与西方、现代性内在的矛盾等),当代中国文化与知识领导权的争夺(观点的左中右派),理性与信仰、意识形态与普世价值等。

本书涉及却没有充分论证解析的,是困扰中国思想界的一系列核心问题:信仰缺失的中国要不要导入宗教,如刘小枫等主张的基督教救赎文化?启蒙如何应对三大挑战(国家主义、古典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自由主义如何解决“内在不周洽”(没有打通进入宗教信仰的路径)?中国崛起与中国特殊论(中国模式)如何与普世价值接轨?现代性与中国传统文明的关系?

上述问题不是本文可以讨论,我仅提出徐先生“整全性自由主义”文明观的三个理论“短路”点:

1、对“文明”定义的问题:将通用名称的文明定义,用一系列“好的”价值判断,不符合通用名称的定义规范,而变成徐先生对文明的一种理想化的投射。

所谓文明,乃是一套整全性的宗教或者哲学,不仅规定了好的生活、好的人生的形式化条件(政治的社会的制度性设置),而且对什么是好的生活、好的人生给出了实质性的答案,从而不仅是政治的、伦理的,而且是道德的、宗教的。文明是一套整全性的意义系统,它让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所牵系。P115

2、对文明的解释过于理想化:对文化与文明的概念区别也是错误的,文明与文化的名称本身,不是区分好与坏的分界线,即使是在徐先生自己的理论体系下,也做不到。

文明与文化不同,文明关心的是“什么是好的”,而文化关注的是“什么是我们的”。.....在普世文明之中,没有我们与他者之分,只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类价值。P72

3、没有解决在现实中抑制或消灭“恶世界/恶人”的问题:对恶的消除,显然不会依靠人性本身的善,而是善与正义力量的强大,这种力量的存在与维护,与人性本身的善恶没有直接关系。

要根除人性之恶,最终还是要依靠人性本身之善,尤其来自超验世界的终极之善,那就是对美好生活、美好心灵和美好德性之追求,或者通过善之追求获得拯救,获得终极性的人生价值。P135

我与许先生有两点历史观的差异:

1百年贫弱挨打的中国,即中国近现代史的根本教训只有一个:不是经济、军事落后要挨打,而是思想的落后与信仰的分裂,才是造成自1840--1949年中国被侵略的根本原因。没有思想的力量与国家意志,再肥的肉也是为豺狼准备的。

2、文明的对立面不是作者所说的对富强的偏执(物欲文化),而是文化本身,是中国文化本身的腐烂、解体、混乱,即斯宾格勒所谓的文明的自我解体。

文化不仅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更是日常生活、人伦日用。文明与文化,是国家大事,也是每个人的身边小事。

吃的文化:餐桌上的浪费,不仅是意识,也在于就餐方式。消费者“恶恶而不能去”的地沟油、病死鸡鸭,也不是指责餐馆老板黑心可以解决。

行的文化:有钱就买车,有钱人家每人一部车。往小了说,这符合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吗?往大了说,这是将个人消费造成的污染转嫁到全民及后代的缺乏德性的生活方式。

住的文化:中国房价为什么一直上涨?这背后的土地财政、货币超发、偏心贷款,是巨大的贪腐、寻租构建的财富掠夺体系。

雾霾、教育、出国、炫富、海天盛筵、五毛党、带路党、急躁戾气,这些都不是仅仅靠普世价值就能解决的文化问题。这些“文化怪状”的

根源是什么?这些问题不追究清楚,中国如何文明?文化贫困的中国,何以文明?

文化的贫困,过去认为是贫穷的自然后果,所谓仓廪实,知礼节。现在看来,富强小康,并没有带来文明,甚至连礼义廉耻都不会自然产生。文化贫困的根源,是思想本身的贫困。正如阿伦特所说,平庸的罪恶的根源,是当事者放弃了人之为人的基本的理性反思勇气。

当然,这本书的关注点是面向未来的,即当下热门的话题:中国是否会统治世界(马丁-雅克)?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秋风),中国文化(如天下观、儒学等)是否可以成为重构普世价值的新力量?

当代中国的最大分歧,确实可以归结为两大路向争论:是用普世价值改造中国文化,还是用中国文化重构普世价值?后一种思潮,有越来越大的拥趸(汤一介、杜维明等),却要面对新儒家的困境:用过“中国话语体系”解释的普世文明(如天下观、王霸论),如何被国际社会理解、认同及接受?

严格地说,上述两大派(其实没有中间派)的争论,是当下中国思想文化乃至意识形态的最大焦点。

从意识形态到文化,中国文明的重建之路,需要思想内在的“创造性重构”。

没有思想的反思与重建,国家及国民就不会有文化;没有健康的文化,何来文明?富裕是勤奋加机遇就可以实现的,文明、及文明的崛起,却不是在富裕之上自然生成。

中国文明的崛起要是变成回归孔夫子,恐怕不仅会是一场春梦,而且是一个国际笑话。

 

2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