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的未来


  据2011年国家审计署对省、市、县三级政府债务审计显示,截至2010年底,地方债务余额为是10.7万亿,据悉2011年夏天审计过后,地方债务从10.7万亿元猛增到17.5万亿元人民币。如今到了2013年夏天,2年时间过去了,中国地方债务总额到底是多少?

  对这个数字,没人能说得清,中央政府也说不清。原财政部长项怀诚今年4月初在博鳌论坛上表示,由于地方政府债务透明度低,地方债务总额估计超过20万亿人民币;4月中旬,摩根大通称通过内部研究称中国地方债务总量超过14万亿人民币,其中还不包括11万亿的地方政府隐性负债,把这些都加一起,应该超过25万亿人民币(折合美元:4万亿),是美国2012年地方负债的2倍之多。 
  总之,地方债已经是天文数字是可以确定的。出于风险控制,国家审计署于8月1日开始进行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并且这一轮审计风暴堪称史无前例,审计署要求搁置其他项目来进行这项 “紧急”任务,并将派出工作人员到各省市,从中央到省、市、县、乡的5级审计,并要求“见人见账见物”,并有传言取消干部休假。消息一出,股市再次应声而跌,开盘即跌破2000点。
  中国地方债务爆发式增长主要是在2008年中国决定实施4万亿投资开始的,投资的时候地方就要配套,地方财政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钱,就建立了很多融资平台,也发行了很多债券,这样就形成了地方债务新的增量。我们姑且就按20万亿的地方债来算吧,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为11.7万亿,要知道财政收入绝大部分都是要花掉的,能够用来还债的所剩无几。另一个重要还债来源就是卖地收入,但据统计2012年全国卖地总收入也不过2.69万亿,扣掉拆迁补偿、灰色收入、腐败成本等等,余下的卖地收入全部拿去还债,估计也就还个利息。按6%的借款利率算,20万亿地方债一年就是1.2万亿的利息。
  显然地方还不起债是可以盖棺定论了。那债务到期怎么办?第一主要靠借新债偿旧债,一种方式是直接继续发债,不过当前环境下,大家都不傻,市场交易普遍遇冷。另一种方式比较隐蔽值得注意,就是通过新的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和私募资金等途径,达到债借新债偿旧债的目的。目前理财产品非常热,今后有必要更理性看待,尤其是要弄明白你所买的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否则你的资金很可能陷入地方债漩涡。
  第二主要靠债务剥离,这在前些年银行改革的时候曾经发生过,也叫不良贷款剥离。其实说白了就是中央银行买单,也就是纳税人买单,因为大部分地方债都是银行的贷款,可以有政策性坏账处理、不良贷款证券化出售等多种操作方式。
  历史总是容易重演,一位银行人员个人体会或许能找到根源。首先银行是国家的一部分,银行行长的帽子是上级给的,自然要听话。二是我们国家的经济,说到底是政府主导的经济,紧跟政府的决策可以抓住商机赚大钱。三是紧跟政府的决策投放贷款,即便出现损失也是好心办坏事,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可以免责,而且如果一个风控人员坚持原则拒绝批准自认为不合格的贷款对抗政府大势,就会承受无名的压力,长此以往没人能吃得消。
  在此背景下,我国巨大的存贷利差又让银行躺着赚大钱,对银行高管来说,是巨大的政绩,对低层来说是丰厚的薪酬。至于这些贷款能不能如期收回,长远的效益如何,也考虑,但不是最主要的,不好意思啦,所有的行长也都是打工的,如何能不搞短期行为。况且一项贷款刚开始总是有效益的,到确定变成不良贷款,少则一二年,多则三五年甚至六七年。到时已经物是人非了,如何追究责任?而且从手续上看,一切都合规合法,无懈可击。
  因此中国的银行在这样的体制下运行,历史总难免重演。重演什么?剥离不良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