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之根与中华民族之根


 

 盆景之根与中华民族之根

    童毅麟


    自然界花草树木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两大类,是植物赖以生存的营养器官。露根曲根苍劲古雅,藏根直根平淡稚嫩。在自然科学中,根是研究自然界演变史的古化石;在社会文化领域中,根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精神力量和美好的象征。盆景之根和中华民族之根,既是不容混淆的两个概念,又相互联系。研究盆景之根与中华民族之根的关系,为研究盆景艺术及其发展,开辟了新的思维方向,能拓宽我们的视野。
    根出自然   根出万象
    根以独特的形态,在自然界展现出无限风光。根(包括隆基)的形态出自开然,是盆景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的自然特性,蕴藏着综合的美的内涵。盆景之根以其独特魅力,呈现出高雅气质和磅礴风采。根是大自然流动的生命,是绿色世界的通道。我家一盆露根万年青,树龄25年,根距盆面16cm,根盘径33cm,树高92cm,干径11cm。根盘相互扭结在一起,构成草帽形状,紧扣盆面,如下山猛虎的前爪,表现出拔山之势。造型往往使人在欣赏时,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正如古人所云:“画使人善不如使人惊,使人惊不如使人思。”盆景之要,催人奋进,引人深思。盆景中根之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有重上重下之分。静态造型艺术基本上可分为重上或重下两大部分。由于自然物体中有一部分处于整个物体的关键部分,不可颠倒,所以必须给予着重突出。盆景造型集中于下部,集中于根和隆基也就由此决定。老桩盆景以粗壮的隆基、曲折的主根,生动地展现出盆景总体美感。盆景的自然形态着重于下部,而不同于其他一些艺术,如国画、油画、石雕、根雕等侧重于上部形象。徐悲鸿的《奔马》,描绘马在腾飞,迎面而来,有一种立体感,马的头部活灵活现,十分清晰,作者对马的上部描绘入木三分。但马的下部出现三条腿,仍然不失奔马的动态和气势,给观赏者同样留下马的完整形象。盆景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艺术,具有丰富的内涵。盆景之根,是盆景之精华,是对自然的历史写照,能给欣赏者一种美的享受。但也有些花果及花草盆景如兰草等,重点集中于上部,这种比较特殊的造型,就该另当别论。
    二、有阴阳之别。我国古代哲学家、道教的始祖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阴阳互根”的哲理,认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互依存;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一般朝向东南方向的树根、枝叶比较粗壮、茂盛;朝向西北方面的根和枝叶比较细弱、长势缓慢。各种大树向东南方面的根、皮、干一般比较坚硬,不易生虫枯朽;朝向西北方面的根、皮、干比较容易生虫腐烂。有经验的盆景作者在选桩时,注意保留树桩向阳的粗根、壮根。这样既保持了盆景的古朴之美,又有利于盆景植物的成活。
    三、形态多样。树根的形态多样,在静止中,呈现出激荡飞腾的动势,能表达人们的丰富情感,诸如鹿角式、龙爪式、虎爪式、笔架式等。根的形态之美,甚至可以超越艺术家的想象力和思维境界。
    根形出万象,神韵出天然,表现根美的盆景自然成为人们喜爱的大众艺术。
    根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盆景之根无疑是根文化的一部分,是自然与文化结合的产物。距今二千多年前,对根的认识和运用就已不仅仅局限在花草树木,而已开始以根说明哲学现象,说明人体关系。例如道教在很早以前提出“阴阳互根”、“造化之根”,佛教也有“六根”之说。“六根”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根”是“能生”的意思。不仅如此,古代劳动人民还把根形象的比作龙与凤,象征吉祥平安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根的内容和含义更加丰富。
    根的生动形象,在当今的文化生活中占有特定的位置。在人们心目中,对事业的兴旺发达,蒸蒸日上,用“根深叶茂”、“树大根深”来比喻;对远离故乡,盼望归来用“落叶归根”、“树高千丈也忘了根”以示怀念故土之情;对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用“盘根错节”来揭示。根的直观性、形象性在人们的脑海中,比较“根深蒂固”。我对盆景之根,或山野悬崖上的粗壮、弯曲、别致根形,往往沉思默想,仿佛能给我增加无穷的力量,使我的步伐更加坚实地向前迈进。我曾徒步登上华山之巅,远远看见入云高峰的岩壁上,雕刻着“华夏之根”四个苍劲大字,至今仍然浮想联翩。华山,历经风雨沧桑,时代变迁,依旧险拔峻秀,大气磅礴,屹立在三秦大地上。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长存之根吗?
    “华夏之根”即民族之根,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谱写出一部光辉的中华儿女英雄史。它是自然与文化、理想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的融合。
    根与社会文明息息相关
    原始森林的根,编织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生态景观。木本、草本、藤本等各种植物的根系,对土壤、雨水、空气起着调节和维护作用,为大自然的延绵和发展,也为社会文明的发达创造了客观条件。
    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注重对森林资源的培植和保护。据历史考证,“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安葬的黄陵县桥山,水源充足,植被茂盛,气候湿润,土地肥沃,为我们始祖从事农牧业提供了条件。轩辕黄帝在黄陵县桥山上培植出大片柏树。其中一棵号称“世界柏树之父”高20米,下围10米,民谚云:‘七搂八拃半,疙里疙瘩不上算’。”这株顶天立地的大柏树,已成为活的历史见证,虽经历上下几千年的风霜雨露,阅尽世间沧桑,但依然葱茏苍翠,巍然屹立,充满活力。这柏树粗壮的根系,笼罩地下几百米,如龙蟠虎踞,牢固地保持水土不会流失。为黄土高原树立了一座绿色的丰碑。在《周书·大聚篇》的《禹禁》中也有“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长”的记载。上述资料说明中国自古就有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植树造林的美德。
    法国作家谢多勃朗曾经说过:“森林出现在人类文明之前,而沙漠则产生于人类文明之后。”这一段博古通今的论述,被当今世界上面临的洪水及沙漠的威胁所证明。
1998
6月至8月间,在我国长江流域及黑龙江流域出现了特大的洪水灾害。洪水来势凶猛,时间长,受灾面积大,造成的经济损失为历史所罕见。而洪水形成的起因,正是在近几十年内,长江上游的原始森林遭到野蛮的、毁灭性的破坏,一旦暴雨降临,便形成洪水和水土流失。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水土流失的面积目前已经达到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每年流失土壤达50亿吨,相当于失去3,450万亩土地的表层土。”
历史最重因果。任何天灾人祸,都有其内在原因。洪灾之后,国家开始清醒认识到森林的作用,吸取经验教训,实施“亡羊补牢”的方针,下令治理长江中上游以及四川、甘肃、青海等省有关山区,进行封山育林,严禁砍伐森林,保护植被不受人为的破坏。
森林就象一把天然巨伞,覆盖在祖国大地上。这把巨伞,能截留20%左右的雨水,能阻挡雨水冲刷地面泥土,使土壤不至因而流失;又有7%左右的雨水被树干及树干上的苔藓植物、地下的枯枝落叶所吸收。被截留的雨水,一部分被树根和其他生物吸收,50%以上被储存起来。特别是森林地下的盘根错节,能将土石纵横上下保护起来,使水地不会轻易流失。据专家测定:“1亩林地比一亩无林地能多蓄水20立方米。一5000亩的森林,相当于一个容量为10万立方米的小水库。”不仅如此,森林中的树叶、花草还能蒸发水分,净化空气,阴挡风沙袭击。
    自古以来,木森林和植被的根系,与人类鱼水相依,患难与共。只有维持大自然的良性发展,努力植树造林,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才会创造出优美的如诗如画的生态环境。盆景、根艺、花卉事业才会兴旺发达。
(作者住址:安康市文教局家属院,潘世东转载于安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