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农对汉水流域鄂西北文化的影响


 炎帝神农对汉水流域鄂西北文化的影响

潘世东

   炎帝神农是中国上古时期享有最尊地位的人物之一,可以与他并驾齐驱的只有轩辕黄帝一人。我们经常说炎黄一统、四海一统、古今一统、华夏一统,意思是说无论海内海外、天南地北、古往今来、赵钱孙李,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都有一个共同的血脉,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传统。一统,就是一个共同的祖先血统,一个共同的文化传统,一个统一的祖国(祖先之国)。所以,我们四海之内皆兄弟,关起门来是一家。
   
炎帝之所以能够享有如此崇高尊荣的地位,关键在于他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一系列永不磨灭的丰功伟绩。第一,他树艺五谷,发明耒耜,教民耕种,是农业的发明者,是中国最早的农神;第二,他筑土架木,以为宫室,是宫室房屋的发明者,是建筑神;第三,他作陶冶斧斤,是手工业的发明者,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匠神;第四,他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国的药神;第五,他首倡日中为市,以物换物,是中国最早的市场倡导者,可以说是商神;第六,他教民炮而食之,率先用火熟食,可以说是最早的美食家,美食神。[1]
   
如果说伏羲女娲主要解决的是人类自身生产、繁衍的问题,那么,炎帝神农所解决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在炎帝神农的一生阅历中,可以说与鄂西北、与汉水有着最为深远和紧密的关系,或者可以说炎帝神农是鄂西北人最大的、最高的骄傲。第一,汉水鄂西北是炎帝最早开发的地方——炎帝二世(烈山氏),向东向南发展的过程中,率先由褒斜道进入汉水,经过汉中、安康、十堰、襄樊,最后到达随州,然后又逆流而上,全面开发了汉江、鄂西北。第二个原因,汉水也是炎帝族繁衍、发展,走向世界的的主要干道,他们由汉水走向了华南、中南、大西南,并由此走向了东南亚、全世界。第三个原因,汉水是炎帝神农建功立业、推动历史,发明创造,走向辉煌的地方。第四,汉水流域的人民是地地道道的炎帝的子孙。[2]
   
在鄂西北的山山水水间,到处都下了神农建功立业、发明创造的足迹和美妙动人的传说。其中,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一个传说,就是神农尝百草。关于神农尝百草的缘由,说法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最为人们接受的应该是说神农尝百草是为了寻找草药为民治病的说法。但事实上这种说法却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事实的真相是,神农尝百草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更多、更加充足的食物。神农之前是原始采集经济、人们的饮食主要靠大自然的赏赐,主要靠采集野外的野果、植物,人类对野生植物首先认识是十分有限的,随着人口的急剧的增加,以前认识的这些有限的植物,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生活的需要,这就需要更大范围的、更多的去认识、品尝新鲜的品种,以保证充足的食物让人民免以饥饿。在品尝、发现新的植物的过程中,神农发现,有些植物人一旦吃了就神清气爽、耳聪目明,有些植物一旦入口就精神振奋、力大无穷,有些植物人吃了就感到昏昏欲睡、全身无力,有些植物吃了就百病全消、身体康健。时间一长,炎帝神农对植物的物理药性有了认识,以后再遇上什么新的症状,身体有什么需要,就去采集相关的植物。这些植物,慢慢就变成了药物。由此看来,神农尝百草实际上是为了寻找食物,在得到食物的同时也发现了药物,得到药物是寻找食物的副产品。[3]
   
炎帝除了被人们尊称为农神外,也有人称他为药神。在尚未开化状态的原始人类,他们的生存面临着四大威胁。第一,食物来源的缺乏。第二是人类自身身体素质非常低下,第三是饮食粗糙、低劣:茹草饮水、辛酸辣臭,摧残人的肠胃;第四,生存的环境非常恶劣:风霜雷电、自然灾害、寒暑瘴气都威胁着人类。所以当时人民寿命非常低,平均是三十岁左右。有一个基本的统计数字,说三分之一的人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死去。作为一个亲民、爱民、负责任的部落首领,神农对于族人的这种生存境况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把百姓从死亡的边缘上、从艰难困苦中解救出来,神农决定冒着生命的危险,拿自己的身体做赌注,亲自遍尝百草,发明医药。史书有记载,神农在遍尝百草的时候,一天遇到的毒草、毒药最多的时候就达到70余种。有的就像麻药,一入口,人就失去知觉;有的像今天的摇头丸,一入口,人就狂躁,几天几夜狂笑,疯闹不止;有的让人呕吐、腹泻,有的也能以毒攻毒,消肿止痛;毒性非常厉害的,给人的感觉是上刀山、下油锅,用刀子刮肉。
   
有一次神农在一个峭壁的裂缝中,发现了一种开着黄色花朵的藤状植物,花朵非常地玲珑、艳丽,神农就伸手采了一朵,轻轻地用舌头一舔,顿时天旋地转,心如刀绞,肝肠寸断,一下子昏迷过去,几天几夜之后才苏醒过来。这种植物本名叫狼毒花,因为它让神农吃尽了苦头,后来就更名为断肠草。神农就是这样,在遍尝百草的过程中,不知道昏死了多少次,不知道掉了几身肉,也不知道受了多少折磨,硬是一种一种的草木去品尝,去鉴别。以身体为赌注,以生命为代价,辨识出了47000种(药物),对哪些可以入药,哪些可以入食,哪些可以外用,哪些可以内用,一一地记载下来,分辨清楚,然后告知人民,这样既增加了人民抵抗疾病和抗拒自然恶劣环境的能力,同时更将大批的处在死亡边缘上、受到各种毒花、毒草威胁的人(的生命)拉了回来,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神农采集百草,发明医药的地方在哪里呢?就在汉水鄂西北一带。为了尽快地解救百姓的痛苦,神农是不怕山高谷深、道路险阻,不怕树大林密、毒蛇猛兽。在神农架,这是华东的屋脊,是高耸入云,四周是像刀砍斧切一样,非常险峻。为了寻找采到自己需要的药草,炎帝神农在神农架这个地方,砍断木藤架梯,搭成了一百层高的云梯,最后攀上了神农顶。人们为了纪念神农的壮举,把这个地方称为神农架,根据神农尝百草的经验,后世人就写成了中国医药理论的开山著作《神农本草经》。
   
据说神农遍尝百草,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得到了三种宝物的帮助。这三种宝物分别是石花、茶叶、灵芝,都产自鄂西北,是鄂西北的江河山川给神农带来了这三件宝物。第一件宝物的发现,让神农非常兴奋。一天,他带着自己的大臣赤松子和大女儿一起沿着汉江河谷寻找草药,他们在一个秀丽的山谷就发现了一片盛开着白色花朵的玉石树林。这些树是晶莹洁白,玲珑剔透,远远地漂浮着一层淡淡的清香,就像新鲜鲜、活生生的真的树木一样。几个人为这个发现是惊喜不已,围绕这个树林是反复地游荡、徘徊,久久不忍离去。还是神农的女儿活跃,她从这个玉树上采摘了一朵玉树上的花蕾,把它揉碎,然后丢到嘴里,这个东西一入嘴就化,凉丝丝的、甜津津的,非常好吃。她就把这个发现告诉神农和自己的丈夫,结果大家就一顿吃起来,连续几天以它作为饭食。几天之后,一个变化就发生了,大家的皮肤变得非常地洁白,身体也变轻了,最大的变化是身体变得透明了,连五脏六腑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个法宝的发现,改变了赤松子和炎帝神农大女儿的命运,他们就再也不想走了,就留在这个地方吃石花,结果身体越吃越轻,吃到后来就轻得像一片羽毛一样,最后他们飞到昆仑山做了神仙。但神农不能这样啊,他有他的部落,他有他的人民,他要对他们负责任。虽然石花好吃,但不能久吃,最后他坚定地告别了自己的大女儿和大臣,又向前走了。
   
石花的发现,对神农帮助很大,以后他再吃什么草木,再遇到什么毒物,就可以亲眼看到这些东西在自己身体内的变化。为了纪念这一发现,神农就将石花的发现地命名为石花,这个地方就是毗邻今天丹江口市的石花镇。
   
第二大宝就是茶叶。炎帝神农沿着汉江河道向北行走,就来到郧县茶店这个地方,他发现了一种新的植物,很矮,但是叶子圆润,四季常青。神农顺手就摘了几片放到嘴里。只见这种叶子在五脏六腑之间上下翻腾,叶子所到之处,就像被水清洗过一样,五脏六腑又变得晶莹起来。炎帝异常高兴,对这个发现和这种叶子的功效非常看重,于是就把这种植物取名为茶,而把发现茶的这个地方,叫做茶店。
   
第三大宝就是灵芝。据说神农在搭造云梯,攀上神农架神农顶的时候,发现了一种像脸盆那么大、像蘑菇一样颜色鲜红的植物,凭着对植物的直觉和经验,他当时就大胆地掰下一块送到嘴里,顿时感觉清香满口,舌底生津,不一会儿,还感到一股暖气从丹田升腾而上,早些天被各种毒物所侵害的身体,各种的不舒服,各种的疼痛,顷刻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神农感到这是遇到毒物的克星了,于是他就把这种植物取名为灵芝。在以后的日子,神农随身就带着这种灵芝,遇到剧毒的时候就瓣下一块,丢进嘴里,毒物就会立刻化解,这使炎帝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因为灵芝有起死回生、化解百毒的奇效,所以,一直到今天,在神农架和武当山,灵芝依然被作为神药高价出售。
   
神农尝百草给鄂西北留下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除了具有全民族的普遍历史意义的影响之外,神农对鄂西北独有的影响就有五大方面。第一是神农让鄂西北人,具有较高的中医素质,让鄂西北地区具有浓厚的中医文化底蕴。在鄂西北地区,人人是中医,到处是草药。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高山峡谷形成的垂直气侯让鄂西北成为药材宝库。几乎一草一木人们都可以说出它的药性、药理,每个人都会几个偏方。比方说,狗辛草能败火;锅烟灰能止血、消炎;大枣红糖可滋阴补血;生姜汤可以清热、壮阳;生大蒜可以败毒;板蓝根可以清热清毒;胶股蓝、银杏叶可以减肥降压……可以说,在鄂西北这个地方,无论是田边地头、无论是山林水滨,到处都是草药,到处都是会治病的中医,这和神农尝百草是息息相关。[4]
   
第二是受神农的影响,在鄂西北形成了独特的食物防腐技术和以酸辣为主的饮食习惯。今天鄂西北在食物防腐技术方面,可以说在全国闻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鄂西北的腊肉、熏肉,尤其是熏肉,是以其色泽的纯正、味道的鲜美、营养的丰富、保存期长而闻名。在饮食习惯方面,鄂西北人喜酸爱辣。像酸腌菜、酸萝卜、酸黄瓜、酸白菜、酸辣子、酸豇豆、…….几乎是无菜不酸,无菜不辣。那么在酸辣之间,又以酸为主。人们说一辣出百味,而在鄂西北这种说法却被颠倒过来了:无辣不出味,一酸出百味。酸被放在首味。为什么鄂西北人特别擅长食物的防腐技术?特别喜欢饮食又酸又辣的东西呢?这是因为神农在神农架采药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毗邻神农架西北的巴东大宁河,大宁河是以盛产井盐出名。神农在这个地方就发现了食盐的妙用。神农在当时不仅遍尝百草,同时也要遍喝百水。每走到一处,部落的其他子民没有饮水之前,他要掬起来先尝一尝。这次来到大宁河,他一喝大宁河的水,顿时感觉很不一样,既感觉到身体通泰,又感觉到滋味无穷,他将这个水拿来蘸在动物肉上,然后进行烧烤,动物肉上以前的那些腥味、骚味、酸味、臭味不见了,立时便变得鲜美无比;把这种水来拿来浇在野生植物上,浇在各种野菜上,各种植物和野菜的辛味、辣味、刺鼻味没有了,代之而来的是清香可口。他还发现,用这种水浸泡食物,浸泡过的食物,变酸了,几天不用,不仅不会腐烂变质,反而生出一种别样的滋味。而且这种东西能够成月成年地放下去,生出更丰富的滋味,同时也变得更加地鲜脆,让人特别地开胃。这个发现被神农很快地推广开去,这样就有了鄂西北最早的熏肉和最早的酸菜。神农之后,历经千秋百代,每一代人都在重复这个技术,每一代人都在改进这个技术,所以到今天就形成了鄂西北闻名国内外的干腊肉,以及以酸辣为主的饮食习惯。
   
第三大影响是形成了饮茶成习、品茶成趣、种茶成风、视茶为宝为特征的茶叶产业和茶叶文化。受神农的影响,鄂西北人非常喜欢茶,到处种茶,人人喝茶。喝不喝茶,会不会喝茶,会不会品茶,拿什么茶来招待客人,这在鄂西北是衡量一个家庭家道是否殷实、生活是否幸福、主人是否有文化品位、是否有修养、待人是否厚道的一个通行的标准。与之相应的是茶叶也在鄂西北形成巨大的产业,有很多驰名的品牌,像竹溪的梅子贡茶、龙王垭茶、竹山的圣水茶、武当的道茶、神农架的箭茶,不仅给全国人们带来巨大的口福之乐,同时更给本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第四大影响是神农精神。炎帝神农留给鄂西北强大、深厚的神农精神的核心就是开拓创新、公而忘私、牺牲自我、关注大众、以民为本、奋发图强、推动文明。这些精神是我们建设鄂西北、振兴鄂西北的无穷动力。
神农留下的第五大影响是他留给了我们作为炎帝神农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力量和信心。神农在鄂西北的神话说明了什么?我们只想用两个词来概括它:古老,伟大。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有着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有着古老而伟大的文化、有着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文化英雄、同时有着古老而伟大的发明创造和贡献。所以说,鄂西北是一块古老而文明的土地,是一块英雄而光荣的土地,是一块令人骄傲并自豪的土地。[5]

参考文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冯天瑜.炎帝与炎帝文化[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6.
[2]
吴恺量.神农氏的兴起与炎帝文化效应[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6.
[3]
潘世东 汉水文化论纲[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7.
[4]
张良皋.巴史别观[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5.
[5]
潘世东.论汉水文化精神[A].武汉大学学报[J].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