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取是人类初始迁徙之本 由于人类不属于迁徙动物,所以人类全球迁徙的初始原因,其实至今仍是一个极大的谜团,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无可质疑,当人类离开非洲开始迁徙的时候,必定是在已经基本具备条件之后,但具备条件不等于是开始迁徙,就像有了驾照,不一定非要开车去闯荡世界一样,人类在非洲挤迫了九万年当然很成问题,但离开非洲之后,人类正处于气候极佳的纬度的无限空间,为什么还要继续闯荡? 有人说,继续迁徙是因为人口增长,不管你原来的地方多好,人类自然繁衍增长,始终会造成人口拥挤,这是比较靠近人口论学说的观点。 这些话粗看非常有理,但细究起来其实还有漏洞,由于人类初始迁徙主要是由南往北,如果按这个道理,当然应该是先把南方住满了,才开始向北迁徙,但人类曾有过南边人口过分拥挤的感觉吗?这非常值得怀疑。 在古代历史中,中国南方始终都是人口稀少的蛮荒感觉,广东、广西的命名就跟地广人稀有关,而且这里的出土文物也并不丰富,似乎连个原来人多的影子都没留下,好像人类经过这里时,都是在不约而同的快速跑步通过,大家都急着要去北方挨冻,急着要跑去北方拥挤掐架。 也有人说继续迁徙完全是偶然性,一百个人出去打猎,总有喜欢走得远一些的人,而不断的有人走远,就构成了全球迁徙。 还有人说,继续迁徙其实是在追逐猎物,只要有猎物在前面,人类不断的追赶,无形中就完成了全球迁徙。 其实这些道理都有道理但也不成道理,因为这些都是现代人类的主观错觉。 完全可以想象,这些最早走出非洲的人类,他们第一时间要做的并不是去发挥超越拾取的潜能,不是去发展生产的潜能,他们没有理由不坐享现成,没有理由在天下落满烙饼的时候,还要去生产,去广种麦子,这应该是一个硬道理,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硬道理——人类只需依照惯性继续纯拾取式的生活。 这个道理可以大致由以下公式表达: 可拾取食物 > 需求量 = 拾取式生活 这个道理后来又必然演化成以下公式的表达: 可拾取食物 < 需求量 = 追逐拾取式空间 开始的时候,人类可能是以第一个公式为主,而后来,则可能必须越来越倾向于第二个公式,人类开始了为可拾取食物而动的全球快速迁徙。追逐拾取式空间的全球迁徙,可能像极了横向排列的巨大军阵,军阵最前,是不多的尖兵,尖兵们炯炯的目光盯紧这前方,只要不遇到绝大的障碍或者对手,他们将引领全均勇往直前;军阵之中,是最强大的主力,最强大的主力理所当然的接收和消化着所有的所得所获,在不知不觉之中,军士们的手中武器竟然由最初的石块石斧,慢慢的变成了铜刀铜枪甚至钢铁刀枪;军阵之后,本来应该空无一人,但大军之后,难免还有因故掉队的个别人士,这是军阵的余音。 这是一队面向无人空间的强大军阵,只有硕大无比的大自然能有时与其对决,大自然设置过大海,大海对军阵造成过前进的迟延;大自然设置过山岭,山岭逼迫过军阵绕行;大自然经常设置无形的冰期,冰期的寒冷使得尖兵们不得不掉头,而尖兵的突然掉头,竟使得人类的军阵内部刀枪相对。 而且,尖兵们还不知道存在着寒区的最后边界,尖兵们以为可以一直不断的前进,结果他们终于与停步在寒区以南的军阵主力拉开了距离,他们独自闯进了寒区,他们陷进了大自然的隐形陷阱,只要大自然发威变冷,他们就不得不回头挣扎。尖兵有尖兵的优势,主力有主力的优势,尖兵回头挣扎之时常常犀利无比,主力军阵如果已经完全放下武器扶犁耕田,可能会被冲垮,而如果真的被人冲垮,后果大致有三:其一,象百濮国般沦为奴仆;其二,象欧洲许多先民般被人灭绝;其三,象中国许多古代先民般南下逃避,中国是地块比较连续的巨大地理单元,南下逃避慢慢竟成了不约而定的惯例。 这所有的一切,可能就是真实的历史,虽然以上只是一段戏剧化的戏说。“因拾取而迁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认识,人类的初始行为乃至于一切行为,实际上都不会是因主观而为,拾取是人类诞生的起点,也是人类迁徙的起点,只有把握这一点,才能真正把握打开迁徙动因认识的钥匙。“可拾取食物>需求量”实际就是伊甸园,是伊甸园式生存的基础,伊甸园的生活非常美好,这是真的,不过始终还是会转变为“可拾取食物<需求量”,这时候,伊甸园就变成了必须追求才能获得的生活,人类为之追求过,这就是全球迁徙,不过,迁徙始终还有终点,于是,就得生产,实际上,人类在迁徙的半途已经开始走向生产,这就是现在说的文明,至于人类的生产有没有终点,这个问题可以想像也可以细说,不过那是另外的题目。(潘世东转载于新浪丁丁哥的家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