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用“五个信心”推进城镇化发展
文/袁成达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列为2014年重点工作之一。李总理在报告中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信心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新型城镇化具有多重联动效应,是新阶段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和发展的强劲引擎。健康有序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优化空间布局,按照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全域规划的要求,推进区域城乡规划全覆盖;同时要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制度,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参与机制,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保障均衡。要紧紧抓住农村新型居住社区的建设和农村产业园区的建设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并要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真正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一体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这正是我国“三农”问题归根到底的症结所在。虽然过去10余年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城乡关系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方面仍然不平等,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远未破解。新阶段从根本上破解“三农”发展难题,必须由农村内部利益关系的调整,转向工农、城乡、以及国民经济部门之间利益格局的调整,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用“五个信心”推进城镇化发展。《报告》指出“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信心城镇化道路”。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就是要将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中,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将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并促使国内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将不可避免地引发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从而扩大内需市场的逐步形成和农村、城镇化居民收入的提高,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四化同步的城镇化,即“四化”互动,这是一个良性互动的整体系统。就“四化”的关系来讲,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信息化推进其他“三化”。因此,促进“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在互动中实现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过去的城镇化的事实证明,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是推进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优质、高效发展的必要条件,缺失了这些条件,城镇化就要走弯路。城镇化需要顶层设计,需要科学合理的优化布局,还需要将生态文明理念和传承地域文化融入城镇化建设中,走出一条各具特色、宜居宜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式的城镇化发展之路。